会计未来 | 乔元芳:我看到的会计过去、现状和对会计未来的思考

上海国家会计学院
2022-06-11 14:48 浏览量: 5344

编者按:上海国家会计学院的口号是“会计未来”,学院面向、探索、打造并融入会计未来。为了解在会计教育、会计实务和会计行业管理中的实践总结、观察思考和展望准备,并研究会计未来的内涵与路径,我们开展了系列的访谈。2021年12月23日我们对上海市财政局会计处二级调研员、《新会计》执行主编乔元芳开展了访谈,他主要从会计行业管理的视角分享了对于会计过去、现状和未来的个人看法。访谈后他将访谈观点整理为此文,在此经本人同意后我们予以公开分享,这些个人看法供大家思考“会计未来”借鉴参考,并希望引发有关“会计未来”的更多讨论。

乔元芳

上海市财政局会计处二级调研员、《新会计》执行主编

会计准则复杂化的根源在于经济业务的日益创新和多样性上世纪80年代的会计教材,内容比较简单,会计实务与教材差别不大,会计毕业生很快就能投入一线工作,实用性很强。这是因为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为主体,经济业务十分简单:企业需要的资金由财政下拨,盈利了则全部上缴财政,不存在公开市场融资,更没有当下各种名目繁多的复杂融资工具。即使是当时的国有企业利改税改革、利润留成改革等,学校教材基本是按国家政策编写,会计教学内容与会计实务基本上是无缝衔接。上世纪90年代特别是股份制改革和上市公司出现以后,企业的经济业务越来越复杂,会计准则相应也就越来越复杂了。因此,这才催生了1992年的“两则两制”改革,并推动我国会计模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现了与国际会计惯例的基本接轨。因此,经济业务复杂了,会计才会随之复杂。不是会计自身变得复杂了,而是我们面对的经济业务复杂化和多样化了,倒逼着会计不得不复杂、不得不应对,美国会计史学家查特菲尔德提出“会计是反应性的”,就是这个道理。会计准则一定是“马后炮”和“救火队”。只有一种新型业务出现后,监管部门和会计准则制定机构才能研究制定相应的规则加以规范。我们现在能提前制定一项会计准则,来规范10年或者20年后才会出现的新型经济业务吗?我认为,绝不可能出现这样的会计准则,这也是会计准则滞后于会计实务的根本原因所在。当然,会计的概念框架可以发挥一定作用,但无法解决全部问题,否则就无法解释频繁修订会计准则的原因,也无法解释同一业务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会计处理完全不同的原因。

会计人员的群体特征决定了能力建设与素质要求的两极分化会计人员在社会中和单位里都是一个非常重要而且非常独特的行业和人群,因为所有人都必须或多或少与会计打交道,因而会计队伍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群体。从工作性质来看,我觉得从总体看会计人员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群体特征:第一,会计工作相对来讲还是一个比较严谨的职业,从而决定了会计人员的性格特征。人们一谈到会计人员,总体印象是会计人非常认真、非常严格,做事非常规范。第二,会计工作非常琐碎,会计工作非常辛苦。从凭证到报表再到档案,工作量很大,要求又很严格,不能出差错,实际上非常辛苦。会计工作表面上高大上,但一线会计工作人员非常辛苦。会计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会计人员的性别比例,80%的会计人员都是女性从业者。第三,会计工作的实务性很强,理论要求不是特别高。只要认认真真地在一线学习,具有中等文化水平的人都很快可以掌握会计的基础操作。第四,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的普及,会计人员的两极分化十分明显。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以后,特别是财务共享这种新的财务组织形式出现以后,企业对会计人员的要求出现明显的两极分化。

第一类是一线操作型会计人员,财务共享后由于实现了会计工作的标准化、流程化和工厂化,这些工作实际上是大量经常性重复作业,对会计人员的知识、能力和学历要求都不高,但对专业化和熟悉度要求高。当然,会计处理的流水化也带来一个弊端,就是机械性重复工作使得人非常容易疲乏,工作乐趣少了,影响会计人员的热情和积极性,所以会计人员的流动性也比较高。第二类是从事决策型和技术型工作的会计人员,对他们的要求会越来越高,他们必须成长为复合型人才,对上能作为管理层的参谋和得力助手,对下能够回答和解决投资、企业合并、跨国经营、内部控制、税务等各方面的复杂问题。从大的方面来讲,会计人员核心能力还是两个方面,那就是核算和监督。如果说时代发展对会计人员能力要求有变化,主要是对信息技术能力的要求更高了。

对一个人的职业发展而言,当然能力越综合、越多越好,但会计人员的核心能力要求就是核算与监督。准确地反映经济业务实质,真实完整地提供财务会计报告,这一直是对会计工作和会计人员最核心的要求。当然,在信息化条件下,一般会计人员会计核算的操作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尽管会计准则存在大量的判断,但计算机系统可以把大部分判断内嵌到核算系统里,会计人员只需按部就班选择即可,很多工作甚至财务机器人也能胜任了,这也是大家担心机器人对会计就业形成冲击的重要原因。

但是,正如前述,要将会计涉及的许多专业判断内化到信息系统,绝对离不开专家的判断和参与,这就是为什么实行财务共享后,必须有专门负责会计政策研究的专业人员的原因所在,也是导致会计人员能力要求两极分化的原因所在。对于大型企业而言,我估计80%以上的人从事操作性、重复性和程序性的基础工作,不到20%的人从事专业性、管理性工作。但对于量大面广的小微企业而言,业务简单,要求不高,要么是聘用亲戚朋友做会计,要么是委托代理记账机构进行代理记账,很多工作还是手工操作。因此,我们既要重视信息技术对会计行业的挑战,但也不要盲目恐慌,不要过度夸大信息技术对会计工作和会计人员的冲击,大量中小企业仍然需要大批手工会计操作。会计工作和会计岗位永远不会消失,机器永远也不可能完全取代人类在会计工作中的决定性地位。会计的未来发展将受到技术进步和经济驱动方式变革的双重冲击我国一直非常重视会计工作和会计人员。《会计法》是最早颁布实施的经济法律,1978年的《会计人员职权条例》就规定会计人员的技术职称分为总会计师、会计师、助理会计师和会计员,为我国会计人员的职业发展创造了很多有利条件。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会计核算直接影响利润上缴和资金下拨,甚至可以说当时的国有企业会计工作就是财政工作的直接延伸,所以从国家财政的角度看,当然要管好会计工作和会计人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投资者也好,国家也好,要获得一个企业的信息,会计报表是非常重要的信息来源。尽管国家和投资者作决策并不会完全依赖会计信息,但不可否定会计信息是决策的信息来源之一。

随着经济成长方式和生产要素的迭代变化,国家和投资者还需要了解企业的社会贡献,环境污染,可持续发展能力甚至其战略规划、研发专利、人才培养等情况。对于互联网公司,还需要了解它的点击量、月活量等指标。这些指标大多是非财务指标,传统会计基本无法提供。目前国际上非常关心企业的综合报告问题。2021年11月,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基金会正式宣布成立“国际可持续准则理事会”(ISSB),旨在制定和发布IFRS可持续披露准则(IFRS Sustainability Disclosure Standards,ISDS),为全球不同区域的投资者提供一致和可比的可持续报告。因此,会计既面临技术变革的挑战,也面临商业模式和价值创造模式变革的挑战。在工业时代,净资产和净利润等传统财务指标还是能够比较好地反映企业的价值。但在知识经济时代,价值创造主要由知识、技术、人才、平台驱动的背景下,传统会计所揭示的净资产数值与市值的差距越来越大,越来越不能反映企业的真实价值和投资价值,投资者无所适从,会计信息在决策中的地位就会受到影响。从未来发展方向看,会计确实需要找到突破口。但是,在现行会计框架下,我个人认为在最近的将来很难有会计未来突破性的解决方案。因为现行会计框架是几百年以前确立的,在工业时代逐步定型成熟,世界各国普遍接受。

而知识经济条件下的会计模式,可能需要翻天覆地的变化。我的个人看法是,只要会计坚持用货币计量,坚持现行这么严格的确认计量标准,很多问题根本无法解决。个人认为,从技术层面来看,未来的会计是自动化、智能化的会计,管理层通过网络在各种终端就可以实时查看财务报表和财务指标并及时作出决策。为此,会计人员的数据分析处理能力、信息技术操作能力要求会越来越高。但从会计的基本理论和核心框架来看,会计很难有根本性变化,现代会计的知识体系、基本原则和主要财务报表所提供的信息,很难有突破性变化。因此,未来的会计教育和教学,必须首先解决现代信息技术融入传统会计框架的问题,会计教材的结构和呈现形式、会计教学的方式方法等都面临着很大冲击与变革。

(供稿:上海国家会计学院会计信息调查中心,整理人:吕晓雷、尹成彦)

编辑:刘蕊

(本文转载自上海国家会计学院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