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真实?——给SNAI的一封信 | 《上海国家会计学院20周年特刊》

上海国家会计学院
2020-11-26 15:33 浏览量: 3473

那一年,我还是新闻系的大一新生,系里洋溢着“无冕之王以天下为己任”的氛围,大家凑钱买的《南风窗》《南方周末》《中国青年报》《参考消息》被翻得油腻不堪。我就是从教室阅报角里见识了朱镕基总理的独特魅力。谁能知道,此后的人生就这样一直被他感染和引领着。

1998 年:那是个热血的年代

那一年是1998年,朱镕基刚任总理不久,但是他抬棺上阵、无惧万丈深渊、怒斥“豆腐渣”工程的个性,还有他刀刻一样的脸,让我对国家领导人有了新的认知。所以2001年当得知他题写“不做假账”传遍大江南北的时候,我甚至觉得,他就该这样写,就像他曾给《焦点访谈》题写“舆论监督、群众喉舌、政府镜鉴、改革尖兵”一样,不这样写就不是朱镕基了。

仗义执言,敢说真话,这给了新闻学子莫大的鼓舞,可以说,朱镕基总理是我职业生涯第一导师。在后来多年的新闻工作中,我一直严肃地睁大眼睛,斟酌文字,调整镜头,尽全力反映事实真相。

但事实往往是“罗生门”,要弄清楚谈何容易,需要坚定的信念。因为某句不太客观的文字表述,我曾与合作的老记者吵过嘴。他认为我们写的就是事实,但我觉得措辞与行文还残留着主观意味。那次吵嘴让我认识到,追求真相既需要信念,也需要技术——处理好文字以准确触发受众的客观认知。

我那么热爱记者这个职业,但是阴差阳错,没能一直在里面摸爬滚打。此后十多年,信息技术的进步打破了媒体的话语垄断,在互联网全民发声的时代,记者的客观真实经常被淹没,但记者的“管中窥豹”也时常被补充和纠偏。现在,公众面临极其丰富的信息选择,如何建立客观真实的认知,对说者和听者来说,都是一门“技术活”。

2008 年:数据改变对真实的认知

2008年,我从新闻专业研究生毕业了。简历投了不少,但是正经的面试只参加了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和上海国家会计学院两场,大概是老天的安排,一个搞文字,一个搞数字。

我记得那是一个下雨的冬日傍晚,从学院面试出来,沿着破烂泥泞的盈港东路在昏黄的路灯下怎么也找不到回去的776路公交站,鞋已经湿透,心里念叨:“这破地方谁要来。”

回到寝室不经意地翻看学院介绍,竟然看到了“不做假账”校训。“啊!?”我狠狠地拍了下桌子,原来当年指引我职业生涯的那四个字在这里,“我要在朱总理的身影边工作。”

2008年进院时对会计一无所知,仅有的印象无非是把账算清楚。但是每日工作浸染,开始理解会计是信息、是管理、是控制,甚至开始知道会计是假设、是艺术。但无论怎么加深理解,这一切的基础是会计数据,我一直坚信不疑。如果没有真实的会计记录、计量和披露,经济运行和企业管理就如同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

作为一个文科生,通过旁观会计,对数据的重要性有了重新认知。以前看事物全是意义、价值和情怀,现在多了来自数据的清晰展示。左手价值,右手数据,任何工作做起来都更有力量。我逐渐发觉,会计工作与新闻工作的本质其实是一样的,都是在努力用自己的方式还原这个世界的真实。

特别是2013“大数据元年”以来,我这个外行人都感到,会计似乎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学院的教学与科研也在不断变革,会计与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携手,快速站到了舞台中央,拓展了会计真实的定义——用了区块链,似乎无法会计造假;有了大数据和云计算,就不再一叶障目,以前的真实放到现在可能就不再真实;上了人工智能,很容易避免人为失误导致的会计失实。

正是数据以及应用数据的方式,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真实的本质,让我对什么是客观真实有了全新的认知。在我心里,用文字描述的真实是一幅写意画,而用数据展示的真实则是一幅工笔画,各有妙处,但看用处。

2018 年:我们依然需要一股信念

有了信息技术加持,会计真实就能让总理放心吗?

2001年4月,上海国家会计学院刚刚组建不到半年,朱镕基总理来院的时候穿得并不太正式,大概在他心里这不是一次总理视察,而是作为学院的创建者来走一走。

看到理念先进的校园设计、筹划周全的教育安排,他一路走来脸上越发显出激动。在中心广场,他见到了创院的二十多名员工,掏出了肺腑之言。“我朱镕基作为这个学院的创建者,对你们提出一个要求。”他顿了顿。“每一届培训班开班的时候,你们要给他们灌输四个字——”总理伸出四个手指,手高高挥起长久没有落下,“不做假账!做假账,违背共产主义道德,违背个人良心,违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总理一番语重心长,全场掌声雷动。这样的氛围让现场所有人无不动容,惜墨如金的总理自己也难掩激动,欣然提笔写下了“不做假账”四字校训。

近20年过去了,总理当年走过的路旁,香樟树已遮天蔽日。这20年里会计科技已迭代数次,但会计真实达到总理当年的期望了吗?答案显而易见。

2018年之前,学院在诚信建设方面做了不少工作:职业道德课程开发,会计诚信研究,诚信精神宣传,推出《研究生诚信手册》,发布《诚信文化建设指引》等等。学院还因此获得了上海市创新社会治理优秀案例奖。

但是李扣庆院长一直觉得,我们还缺少某种撼人心灵、炼人信念的办法来激励会计人员诚信。2017年,他从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习回来后,反复跟我讲在杨家岭窑洞前坐马扎听党课、课后下地劳动的难忘场景。在听他讲“坐在马扎上”那一瞬间,我脑子里有根线搭通了。对,场景,就是场景!找到这把钥匙!2018年以来,我们陆续开发了“初心之旅”诚信体验课,有了正在建设的“诚信教育馆”——朱总理视察时有多少令人动容的场面,古今中外有无数诚信的场景,会计行业有多少努力的瞬间以及失信的教训,都能给人坚定信念的力量。

这个快速变化的世界需要会计描述。有描述就可能出现主观臆断、以偏概全、局部真实而整体失实,即便是再高超的信息技术,都无法完全避免应用技术的人的那一闪念。真实,需要得力的描述工具,更需要一股坚定且持之以恒追求真实的信念。

“不做假账”的信念永远值得追求并践行。

编辑:颜回

(本文转载自上海国家会计学院(snai6976800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