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国家会计学院庞金伟:山巅水涯一丈夫

上海国家会计学院
2020-05-27 10:48 浏览量: 3562

“当屠宰户磨刀霍霍对我说‘我还没有收入你就来收税!没有,快走!’时,我觉得收税这个工作太危险,就重新回去读书了。”庞金伟两手一摊,状似无奈道。从那时算起,这位税收研究的“老兵”步步走来,已经三十年有余。¹

庞金伟

上海国家会计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数字化税务研究中心主任

同学们亲昵地称他为“被科研耽误的‘段子手’”,学生爱听他讲课,“逻辑清晰,课风幽默,颇具大师风范”这句学员在他主页下的留言,道出了他在课堂上的风采。在5分制的学员评分中,他教授的课程拿到4.5分以上是习以为常的事儿。

不动声色地幽默,举重若轻地做事。庞金伟语速不算快,娓娓道来他过往的经历,思维却很跳跃,记忆力奇好,对重要的时间节点都能不假思索地具体到某年某月某日。他能把知识、经验、见地藏在幽默的“壳子”里倾倒给你,让你在听得津津有味的同时不知不觉地收获很多。

山麓备行囊何须依杖行

征收屠宰税,被屠户“吓”回学校读书,当然是个段子。庞金伟辞了铁饭碗决心再回学校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之一就是想要一张大学文凭。

初出茅庐的小伙子重拾课本,考取了中南财经大学的财政金融系。“大学的时候,被抽调参加全国首届会计学科专业知识技能大赛,当时会计系的十位老师带着我们进行了整整三个月的封闭培训——上午上课、下午做题、晚上讲解,我的财务基础大多是那时候打下的,还算比较牢靠。”他回忆起本科的岁月,记忆犹新。

本科毕业后,庞金伟再次被分配到税务局,从事的是税务稽查,恰好赶上了1991年的全国税收、财务、物价大检查。如果说当初考大学更多的是出于对文凭的憧憬,那第二次辞职考硕士则是更纯粹的出于对知识更新的自我要求。在工作中,他意识到知识的欠缺,一方面是“跟不上”,税制变动太快,大学里学到的税收知识亟待更新;一方面是“还不够”,财税不分家,大学里打下的财务基础固然不错,但在他看来还远远不够。

1997年,庞金伟顺利考取了上海财经大学的硕士,再次开启了一段深造的旅程。考取了上海财经大学的硕士,开启了旅程,两次返回校园读书,这在别人看来简直有点不可思议。当问及当时为什么有这样的勇气时,他的回答真诚又通透,“当时还是‘一人进厂,各税统管’的协商纳税时代,大学毕业后也算科班出身,做得比较多的就是查账,但渐渐发现查账和具体收多少税很难真正挂钩起来,工作对专业性的知识要求有限。我就想,人在合适的岗位应该是能够闪闪发光的,我做了这么多努力,依然不能发挥能力,那我去找自己的东西吧,于是就读书去了。”

浮云抬脚过 桃李春风栽

硕士毕业后回家乡不足一年,33岁的庞金伟再次整理行囊,应聘到上海国家会计学院。2001年3月,他正式入职学院的教研部,当时的教研部负责邀请老师和安排课程,并不参与授课。但一次偶然的机会,将他推到了讲台前。

原定给外商投资企业讲税收的老师临时有事不能来上课,初生牛犊的庞金伟接下了这份特殊的任务——3月18日讲半天课,前后准备时间不到五天。

他本身对税收管理的知识框架和路径图早已熟稔于心,结合在税务局的实践经验,凭借过去的讲课经验,先从现行的税收制度介绍开始,做政策性的解读和分析,在此基础上擘肌分理地给企业提供相应的建议。

半天的课程效果出人意料的好,庞金伟依然清晰地记得,五分制的评分标准,学员给他的综合评分是4.2分。

有了这次“开门红”,税收这门课当时几乎成了庞金伟的“专利”,从半天发展到一天,从只给外商投资企业授课,拓宽到上海注协、首席财务官、高端会计人才……他的税收课契合实际需求,贴近应用场景,能够行之有效地为学员解决在纳税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理论性和实操性上达到了平衡,成为学院的“品牌”课程。

用庞金伟的话说,“第一次上课纯粹是赶鸭子上架,PPT都不会做,硬学。机会来了,就是浑身发抖也要站到讲台上。抓住了之后突然发现讲台就是你的舞台,很适合自己,这一站就是二十年。”

这二十年,是因材施教的二十年。在他看来,全日制学生是一张白纸,他们需要的是自下而上的“知识传授型”课程;有实务经验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知识面和知识架构,达到了某种知识层次,他们需要的是自上而下的“问题导向型”课程。

在他的“舞台”上,他只想多教一点人,把这些人在实操中碰到的税收问题都解决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他更像是掌握了“左右互搏术”的周伯通,左手授业、右手解惑,打出了一套栽桃育李的“组合拳”。

春山正可望 云路好攀登

庞金伟永远记得自己与学院结下不解之缘的那天——2000年12月23日,彼时学院尚未建成,他在中山北一路369号的上海财经大学里面接受了面试。时任学院副院长薛云奎给他出的考题是:上海的外商投资企业非常多,由于国内外制度的差异他们对国内的税收政策并不了解,你对外商投资企业涉税问题熟不熟悉?你能不能给外商投资企业提供比较好的培训方案,帮助他们计税缴税?

庞金伟当时自信道:“这没有问题。我本身是学税的,财务基础也扎实,还在税务局工作过,硕士毕业后在学校教的就是《税收》这门课。”

事实证明,“这没有问题”五个字并不只是口头的豪言壮语,它更像是庞金伟与学院携手同行二十年的一句“情话”,不只做熟做惯的教研岗位“没问题”,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受命学院刚刚启动的远程教育,也“没问题”。

2002年年初,亚太经合组织金融与发展项目(AFDP)²与世界银行合作发展全球发展学习网络项目(GDLN),学院希望以此建立与世界联通的财务知识和培训接口,实现国际化的远程性教学与互动讨论,加速推动已经在2001年启动的“远程教育”。

在此基础上,结合朱镕基总理在建设学院的批示中多次强调的“培养注册会计师”,远程教育将目光瞄准了当时尚是一片“蓝海”的注册会计师网络继续教育,和多地注协合作,通过远程教育方式提供各个科目的培训。远程资格类考试应试培训有别于曾经讲的,属于知识型授课,重在知识点、内容和考点的梳理。

这在当时是为整个注册会计师培训开启了先河。为了保证授课效果,在视频基础上逐渐配套课件、作业、习题和BBS问答,引领了一种新型、高质的培训方式。庞金伟仍清楚记得,2002年7月15日到16日,通过全军远程医学信息网卫星通信专网,在上海、北京、泰安、福州、长春、石家庄、太原7个教学点首次开展了“中国注册会计师后续教育卫星远程实验班”的实验授课。当时手工把A4纸裁成小纸条,纸条上写着听课的用户名,发到各个学员手上。

那是庞金伟印象中最辛苦却也最难忘的一段岁月,“早晨七点钟起来,一刻不歇地忙到晚上十点半,回到宿舍继续对着电脑讲课讲到凌晨两点钟,睡几个小时再继续。”

教无止境,学更无止境。2006年,庞金伟考取了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博士,开启了自己读“一点儿”书的新征程,也在教更多人的舞台上走得更高、更远。在读博期间,庞金伟还在北京的事务所工作了近一年。

他形容自己是一个“爱折腾”的人,他说“我愿意不断地去变动调整,所以过一段时间就变一变”,他也说“走多一点路,并不会白费”。

因为“山”就在那里

三十年为一世而道更。掐指一算,从在税务局的征收科实习开始,庞金伟和“税”结缘已经整整三十年了。一路走来有辞职读书的勇敢、有第一次站上讲台的毅然、有一心扑在远程教育的拼命……他说:“学院给了我一个舞台,我又抓住了,仅此而已!。”

庞老师的微信签名是一句自嘲诗——“醉舞经阁半卷书,坐井说天阔”。他用起“量词”来总是格外谦虚,他会说自己是读了一点儿书但大多时候是吹吹牛,他会说自己是教了一点儿人但只是赶巧抓住了机会,他会说自己是行了一点儿路但始终在路上。

庞金伟形容自己是一个“攀登者”。他说:“层峦叠嶂的群峰中我只是一个小山丘,‘高’是对于我走上来的山脚而言,‘山巅’是我攀登半辈子看到的一处风景。不论是读书,还是教书,说到底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更是一种攀登的方式。”所谓“山巅水涯一丈夫”,约莫如是。

伟大的登山者乔治•马洛里在面对“为什么攀登珠穆朗玛峰”的提问时,给出了一个简单的回答:“因为山就在那里。”于庞金伟而言何尝不是这样,学习、教学和实践,是跋涉的脚步、也是沿途的风景。对于专业辩证的思索、敏锐的跟踪,使他对整个税收体系形成全方位、全景观的认识和别具特色的授课方式,他登的是他自己的那座“山”。

刚踏进学院的场景恍如昨天,他记得第一次知道学院是承载着“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奠基”的初心而建、身负要培养“30万注册会计师”的重任时,内心那种澎湃;他记得2001年4月16日在诚信广场握着朱镕基总理的手时,总理的手那么温暖;他甚至清晰地记得自己是2001年3月5日上午十点左右到学院报到,那天正好是学雷锋日,从蟠龙路200号的门循着红花绿影走进来,他就想:这么高端美丽的学校,只要我想,还是可以尽自己所能做点儿事情的,无论是工作上,还是学问上。

不知不觉,快二十年过去了。于学院,初心永记,使命常怀;于他,澎湃如昨,涛声依旧。2018年,由庞老师牵头建立了学院的数字化税务研究中心,中心的成立是为帮助面临各种智能整合、再分配以及架构重建的企业实现业财融合下税收模块的信息化和智能化。

电影《实习生》中有一句台词“音乐家从不退休,除非他们心中再无音乐”,于庞老师而言,“老”会计人始终在攀登,只要他还想做“一点儿”事。

编辑:刘晔

(本文转载自上海国家会计学院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