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和世界经济:复苏之路在哪里

上海国家会计学院
2017-04-01 00:00 浏览量: 2998

“不谋大局者不足以谋一隅,不谋大势者不足以谋一时。当前国际社会正处于一个极度振荡的时期,国内形势也更为复杂。房价飞涨的同时,人民币汇率也出现了显著下降。那么我们该如何应对如此复杂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以及可能出现的变化呢?”上海国家会计学院副院长刘勤教授在由上海国家会计学院(SNAI)与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ASU)凯瑞商学院共同举办的金融财务EMBA项目公开课暨全球经济展望论坛上提出问题,引起与会嘉宾高度共鸣。

刘勤上海国家会计学院副院长刘勤

在这个全球经济发展低迷、“黑天鹅”迭出的不确定的时期,此次论坛旨在充分了解全球经济发展态势,立足中国长、短期发展并寻找“掘金点”。全球经济增长衰退成重大挑战全球的经济增长正在衰退,而中国也面临着同样的挑战。同很多国家一样,中国利用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刺激需求增长的动力已然不足。但如果这些短期政策无法依赖,那么何种手段才能确保全球经济更快速度、更稳定的增长呢?“工业国家遭遇经济危机,不仅会经济大量紧缩、衰退,整个经济发展水平也会降低,这是全球正在发生的普遍现象。”美联储纽约、旧金山分行前研究经济学家、ASU凯瑞商学院经济学教授BartHobijn说:“增长背后的引擎一直在放缓。中国这样的国家,已经历长期的快速发展,增速稍微放缓一点也并不令人惊讶。中国早期的发展过程,是一种借鉴并赶超国外先进技术的加速‘迎头赶上’。就目前来看,中国的发展态势仍是比较好的。”

ASU凯瑞商学院经济学教授BartHobijn

原有刺激手段缺乏效果目前国际上有三种可行的刺激方式用以应对全球经济增长衰退。BartHobijn教授说:第一种是央行采取货币政策刺激,大部分国家下调利率以降低消费者、企业和银行的信贷成本,减少储蓄,增加消费;第二种是财政政策刺激,通过直接政府支出或刺激支出的转移支付来增加需求;第三种是控制汇率,通过抑制汇率来刺激出口需求,这需要中央银行或货币发行局购买外国资产。但令人困惑不解的是,这些刺激都渐渐开始缺乏效果。首先是货币政策的效果低于预期。这让很多央行很困惑,他们把油门踩到最大,经济应该加速行驶,但实际却效果不佳。经济需求的引擎和央行的货币政策油门之间的传导出现了问题。一方面,央行的货币刺激措施与政府的财政紧缩政策相互抵消了;另一方面,金融机构损坏的资产负债表也阻碍了货币传导。缓慢的经济增长趋势和通货膨胀均体现在资产价值而非消费者价格,已经找不到其它刺激经济的政策空间。其次,财政刺激受债务水平的限制。各国政府债务占GDP的比重大幅上升,发达经济体尤其如此,财政刺激的空间越来越有限且越来越没有必要。一个国家债务占GDP比率的临界水平取决于这个国家的经济状况。达到了某个临界比率,如果不能再继续借到钱,就会有巨大的财务刺激,有可能会发生主权债务危机。BartHobijn教授认为,退休和医疗费用的成本导致长期财政前景惨淡,但要进行改革,取走老百姓手里的蛋糕,也是非常困难的。需要把项目削减与增加税收相结合,财政干预上硬违约和软赖帐都是极端的选择。另外,以出口为导向的刺激不如过去有效。自2008年全球贸易放缓,而全球贸易中,出口总值有2/3来自中国GDP。BartHobijn教授说,如果要刺激中国的出口,每增加1元人民币出口并不能够增加1元GDP,有时候本国的出口会为其他国家经济做出贡献。他还认为,美国政府近期推出的贸易保护主义的政策将会受到抵制和反对,因为减少进口的政策,最终将影响美国国内就业者的利益。在EMBA项目校友、申万宏源证券有限公司总裁助理陈晓升先生看来,尽管全球经济已经渐渐滑向不可复苏的泥潭,但中国经济也有其独具特色的发展模式。中国经济或者中国社会发展的政策,除了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汇率政策等手段之外,还有改革、党建。这两者是西方完全市场经济环境所不具备的条件。观察中国的经济和金融,如果不分析中国的改革,不观察社会的变化,是远远不够的。

陈晓升EMBA项目校友、申万宏源证券有限公司总裁助理陈晓升

经济复苏依靠改革创新“生产率才是推动经济增长背后的根本原因,新技术的发展和运用让全世界获益。如果没有这些新技术,我们将面临整个经济的放缓。生产力放缓才是真正难解决的问题。创新和技术才是真正推动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的动因。”BartHobijn说。陈晓升也认为,当前中国经济正处在转型过程中,需要从原来的靠投资、靠出口,完全靠房地产的模式转变成靠消费、靠服务业、靠技术进步、靠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这是政府正在推动的一个转变,这个转变处在哪个阶段,就决定了中国经济乃至于全球经济的复苏点在什么阶段。对于如何创新、转型升级,政策制定者可能要考虑如何改变激励机制,如何引导创新发展的方向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关键不仅仅依靠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更在于如何建立起更具创新的企业,推动全球经济的增长。BartHobijn坦言:“我认为长期劳动力进步和生产力的增长,要比短期的货币和财政政策更加重要。解决生产力提高的问题才能让我们获取最大的利益。全球经济一体化是不可逆转的重要趋势。作为全球最大的一个经济体,如果美国经济能够持续复苏,中国乃至于全球也将进入复苏周期。”陈晓升认为,全世界目前最大的几个经济体的增长都还处在不确定的过程当中,而对于中国的复苏,毫无疑问需要依靠改革:“中国的改革包括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从严治党治军等。这一届中央政府在做整个改革的布局,或者说中国经济的长期发展愿景的时候,思考的周期是很长的,这也将是力保我国经济复苏的核心手段。”

但是,从短周期来看,对中国经济过分乐观亦是不可取的。陈晓升介绍,从2012年以后,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一直持续保持在低位,也就是说中国长周期的增长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开始。中国的供给侧改革最大的变化是使所有行业集中度上升。行业集中度上升以后,规模效应会带来成本下降,这会带来短周期的运营效率提高。但从企业领导层面考虑,对扩大再生产的战略部署仍相对谨慎。中国政府在大力推动全球化,乃至于要成为全球化的领导者。陈晓升认为中国未来最具发展条件的空间和产业,首先是中产阶级所拉动的消费升级,这也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需求所在;另外一个就是一带一路所带动的中国长周期的经济增长。

编辑:

(本文转载自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