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大安泰陈方若院长:企业站稳脚跟,要有供应链“大家”意识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
2020-03-12 14:30 浏览量: 2718

受访者:陈方若,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行业研究院院长“每一位企业家不仅要有企业‘小家’意识,把自己的企业管好,而且还要有供应链‘大家’意识,才能站稳脚跟。”

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不可避免会对经济社会造成较大冲击,也牵动着无数学者的心。其中有经济学家关注宏观经济的走势,也有管理学家关注具体企业面临的困难,为他们排忧解惑。但在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行业研究院院长陈方若看来,除了这些宏观或微观的视角以外,作为一种“中观”的行业视角,对推动企业有序复工复产、理解中国经济未来走势,同样有着不可或缺的意义。

那么,从行业的视角来看,疫情对各行各业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和机会,其中是否孕育着一些新的变革?企业家如何理解行业发展趋势,积极调整战略?近日,文汇报记者采访了陈方若教授。

把优质的人力资源分配给“瓶颈”环节文汇报:有序推动复工复产复市是中国经济当下的“刚需”。您认为供应链思维可以提供哪些思考?

陈方若:最重要的是做好需求的预测。一切生产活动都是为了满足某种需求,需求驱动生产。需求在短期内很难一下子显现出来,需要一段时间慢慢恢复。对一些产品来说,失去的需求将一去不复返,特别是一些服务类的产品如餐饮、酒店、机票等;对其他产品而言,情况会好一些,抗疫期间没有发生的需求在疫后会重现,只是消费时间的推迟,这些产品所涉及的行业主要是制造业。因此,每一个企业都必须结合自己所在行业的具体情况,做好需求预测。从企业内部管理来说,要有瓶颈意识。

由于疫情防控的要求,很多企业的用工可能做不到100%上班率。这种情况下,企业怎么用好有限的人力资源,瓶颈意识显得十分重要。所谓“瓶颈”,就是指在生产过程中那些限制生产量的环节。运营管理学的一个基本原理就是企业的瓶颈决定这个企业的生产率。管好瓶颈意味着不要让瓶颈“饿着”,也就是把优质的人力资源分配给瓶颈环节。从更宏观的角度看,供应链的风险意识也非常重要。一个企业只是一条供应链上的一个成员,许多企业在复工复产的过程中会发现他们的供应链是断裂的,有时候自己的工厂好了,但供应商出现问题,或者供应商的供应商出现问题,都会影响到你企业的生产。因此,要对整个供应链的各个环节,不仅是企业内部,还包括上下游都要有较好的认识:来自于供应链下游的风险主要表现为市场信号的扭曲,也就是说一个企业从下游接到的订单不一定反映市场真实需求情况,这些扭曲的市场信号被不断传递到供应链上游,错上加错,造成“长鞭效应”。

企业最主要的办法是密切关注终级市场的情况,形成自己对市场的判断,并以此来指导企业的各项决策。另外一个风险来自于供应链上游,例如一家上游企业出问题,中断了一个关键零部件的供应。供应链上最薄弱的那个环节决定了整个供应链的风险程度。因此,为了防范供应链风险,企业必须充分了解整个链条的运行情况,找出潜在风险点,提前做好应急预案,如备选供应商或增加应急库存,在紧急断货的情况下做到有备无患。总而言之,每一位企业家不仅要有企业“小家”意识,把自己的企业管好,而且还要有供应链“大家”意识,才能站稳脚跟。

要对内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对中国经济总体上是乐观的文汇报:日前,IMF总裁表示,中国企业复工复产对世界是*。不过,我们也注意到,海外疫情仍在扩散,这对中国经济有何影响?

陈方若:中国经过这一个多月的抗疫,总体的趋势还是比较明朗的,但国外很多地方疫情的爆发还处于比较初期的阶段。目前来看,最大的不确定性是在国外。对中国来说是有利有弊的,一方面我们市场很大,可以消耗掉很多产能,给我们的企业带来了一定回旋余地。但风险在于,经过多年的改革开放,我们已经成为全球供应链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中国制造在全球所占的份额是相当大的。国外的市场受到影响,对我们一些外向型企业的影响就非常大。

文汇报:如何保持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上的地位?陈方若:目前全球疫情的不确定性,使得我们对未来需求的预测非常困难。我们要“两条腿走路”,一方面我们要恢复生产,尽量保持我们在全球供应链上的地位,不要失去原有的市场。国外的市场将来会怎么样演变,有多大潜力,现在还很难说。另一方面,我希望中国的企业能够更多地开发我们国内的市场,在国内这样疫情相对稳定和可预测的环境下,去寻找一些新的增长点。虽然有一些企业确实受影响非常大,特别是服务业,但此次疫情也反映出许多新的需求,对于一些敏锐的企业来说可以找到新的发展机会。

当然,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在关注国内疫情的同时,我们也要注意不要被全球其他地区的不确定性所波及。就中国经济前景来看,这肯定是一次打击,但总体上我还是乐观的,每一次疫情最终总是可以控制的,每一次疫情就是倒逼着你去尝试一些新的东西,在此过程当中一定会催生出一些新的行业、机会和模式,许多企业管理的创新做法也是在非常艰难的环境下形成的。能够解决距离问题的商业模式、技术会有新发展文汇报:1928年美国金融危机,催生了连锁超市;2003年“非典”,催生了淘宝、京东、起点中文网、前程无忧。如今,这场疫情中哪些行业或将产生新的机会和变革?陈方若:经济的发展在某种意义上都是在解决生产和消费之间的距离问题。只要能够解决距离问题的商业模式、技术等等,在未来都会有一些新的发展。

像人工智能的应用在未来会显得非常重要。疫情中人们宅在家,一些工作就需要由机器来代替人。当然,大家可能会说疫情过后又会恢复到原来的状态,但正是因为我们遇到了这样的问题,在尝试解决中摸索出了新的办法和经验,这就可能成为未来我们解决距离问题的持久方案。比如,这次疫情给我们的工作模式带来了很高的要求,大家需要远程办公、开线上会议。这些工作方式的改变不一定是应急性的,当大家发现这样工作效率更高时,很可能在未来也常态化。又如,学生上网课,这里面就会涉及许多线上技术,在目前这样一种前所未有的大规模应用下,一些技术上的不足可能会暴露出来。而这种技术上的完善,对所有行业都有好处。所以我觉得这次疫情不仅仅为某一些行业带来了机会,可能各行各业都会有一些新机会——有些行业可能催生出一些新的产品和服务,而对于另一些行业来说,他们的产品和服务可能没变,但在摸索和改进中发现了新的模式。

文汇报:本次疫情中,“共享员工”这种新型用工模式悄然兴起。您认为这是疫情之下的权宜之举,还是未来社会发展趋势?陈方若:我觉得这会是未来的一个方向。

其实资源共享这种商业模式已经出现很久,像共享单车、滴滴打车。资源共享本质上是一种产业链的重新组合,把大家都重复的资源单独拎出来进行共享,这样可以更高效地利用这些资源。具体到“共享员工”,人力资源也是资源的一种。这其实并不是一个新的想法,疫情只是加速了它的真正落地。未来会不会有第三方的人力资源协调公司,在某个特定时刻、领域或是某种产品上,灵活调配人力资源,我想很可能会出现相应的平台。

像“优步”,司机不仅可以载客,当没有客人时还可以送货。我觉得不仅仅是人力资源,疫情还可能催生各种各样资源共享的需求,如医疗物资。关键在于能不能真正提高效率。要是能通过类似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降低成本的话,我觉得未来前景是相当好的。行业研究作为一种 “中观”的视角填补了理论空白文汇报:作为一家顶尖的商学院,安泰成立行业研究院的初心是什么?陈方若:国内外的商学院一直有个困扰已久的问题,就是理论跟实践的脱节。所以,我们想试着通过“行业研究”这个具体的抓手,来改良商学院知识创造的过程。我们提出“纵横交错、知行合一”的学院战略,在原先横向的、以学科为导向的学术研究基础上,建立纵向的、跨学科的行业研究,我认为这是一种更健康的学术生态。我们的行业研究与其他咨询公司也很不一样,他们的主要目的是做投资,而我们更多的是想要把一个行业摸清楚,思考怎样去推动行业的发展。

对于理解中国经济的发展,行业的视角也非常重要。商学院一般关注的,要么非常宏观,研究宏观经济;要么非常微观,研究企业管理。但整个经济是分各行各业的,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特点,面临不同问题。看待经济的发展,宏观经济的走势当然很重要,比如说货币和财政政策,但应该更加精准地为各行各业制定不同的政策。未来国家之间的竞争,不能说两个国家之间那么笼统,说企业跟企业的竞争又太细了些,更多的是行业和行业之间的竞争,需要具体的产业政策来推动国家的支柱型产业发展。所以,从行业的视角去理解、解决问题,这是我们经济规划中必不可少的一个方面。

文汇报:您认为行业视角的价值在哪里?目前研究院有哪些重点研究行业?陈方若:就像刚刚提到的,行业是一个不同的角度,甚至可以说是一种“中观”的角度。不仅是对中央,对地方政府也非常重要。许多地方政府推动经济建设时,是以行业为单位进行规划的。发展什么行业,对这个行业规律的把握,未来的发展趋势,不同行业之间的区别……了解这些问题,政策才能更加精准,也有助企业家找到适合自己的策略。所以行业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是填补了理论空白。这也是我推出这本书的初衷。

目前我们的重点行业有人工智能、大健康板块,这和我们国家战略发展以及上海市的战略规划有着密切关系。我们还有能源、零售、汽车、半导体、中医等等接近20个行业。但这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编辑:颜回

(本文转载自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