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铭:“上海大都市圈”会有多大想象力? ∣交大安泰百家争鸣系列课程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
2019-10-04 18:02 浏览量: 3511

MBA中国网讯】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EMBA教育中心)0在近期百家争鸣系列课程中,陆铭教授向我们分享了建设上海都市圈长三角一体化的关键。上海都市圈建设对我们的生活究竟意味着什么?上海正在朝着什么方向发展?我们所看见的上海是真正的上海吗?陆铭教授从实证角度为你剖析“上海大都市圈”会有多大想象力?

陆铭

区域经济发展平衡吗?

区域经济发展均衡与否如何判定?首先我们以美国为例子进行说明。美国的GDP分布主要是以大城市为中心组成的都市圈,再组成的城市群占有了美国GDP的一半,例如在美国东部有几个点,西海岸有旧金山、洛杉矶这样的地方。看上去美国的GDP分布是高度集中在少数地区的,那我们提出一个问题,你觉得美国经济在区域间是平衡的还是不平衡的?

第二个问题,如果在一个国家区域之间经济发展是高度不平衡的,那么在没有户籍制度的国家,人口可以自由流动的,你会怎样选择?人总是从收入低的地方流到收入高的地方,从工作机会少、失业率高的地方流动到收入高的、机会多的地方。什么情况下地区之间劳动力流动会趋于稳定的状态?是当每个地方收入水平差不多时候,否则你就一直会流动。

中国梦是一个人均概念,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也是一个人均概念。区域间差距的缩小是人均概念,所以今天我们碰到两个相互冲突的概念。一个是我们在经济学意义上真正的平衡发展,其实这是人均概念。

如果你认为美国经济是地区间的不平衡,是因为这个平衡概念是一个不够专业的概念。其实,它是一个经济在不同区域之间均匀分布的概念。你认为是不平衡的,是因为你使用的概念是均匀分布概念。

掌握集聚中走向平衡,就掌握了区域经济发展的精髓。平衡和均匀的概念是非常容易混淆的,现代经济必然是高度集中的。而认为区域间实现平衡发展是基于人均意义上的,才是理解区域经济发展概念的核心。

什么是上海城市圈?

上海2035规划大上海都市圈,这实际上不能称之为都市圈,它是一个小城市群。都市圈改革以前称为均匀发展,现在换了个说法,称为城市群。另外城市群内部要实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以及乡村的协调发展各项优化。在全国同时选择了9个中心城市,就已经开始突出大城市中心地位

但是大多数时候我们不能正确理解城市群内部不同层级城市之间分布和协调的问题,很多地方把江浙沪一体化理解为承接上海产业转移,所以在周边建工业园,等待上海把产业搬过去。那上海怎么想的?上海认为这样我就可以更加集聚了,那我们又遇到了中心城区和边缘的矛盾了。上海的集聚希望发展高端产业,将低端产业转出至其他地方。

我们讲的都市圈是指日通勤圈的概念。我们现在讲长三角一体化、上海都市圈建设,而我们都市圈建设一体化越强,也就意味着在这个小圈里住的人,会越来越多的到上海中心城区上班,甚至未来周边城市都要到上海上班。

这样做的话,未来的都市圈内部就是密度梯度。什么意思呢?中心城区集聚服务业,产生人口回到市中心的需求,导致高密度的高收入低收入者共居;部分中产阶级以上的人在郊区居住,地铁通勤导致低密度的郊区以低收入者聚居区,产生高失业或长途通勤;盲目疏散人口导致职住分离、居住与公共服务分离。

上海的人多吗?

上海这两年要提出追求卓越的全球城市,建设创新之城、生态之城、人文之城。但是在这个规划里面做了两个判断,上海的人口已经超过2400万了,上海土地开发强度已经超过45%。什么叫土地开发强度呢?开发强度就是指以住房、以基础设施、以工业这种城市用地所占的面积,在整个上海所占的比重叫开发强度。

根据数据以后,得到两个结论:

一、上海太大了,人太多。

二、开发强度太大,没有土地进行生态建设。

所以得出的政策结论就是:

第一,控制人口。

第二,建设用地要减量供应。

那么,以上两个结论的参照物是什么?首先看土地,上海现阶段仍有上海有三分之一的土地是农田,但他们得出土地开发40%结论认为上海的土地开发太高了。上海面积是6000平方公里,而东京圈的面积是13400平方公里,东京圈土地要比我们两倍都大,这么一算我们的开发程度还强吗?其次再看人口,当我们讲上海人多的时候,我们将上海所有行政管辖范围内的人加起来是2400万,我们拿去跟东京都比,东京都面积是2188平方公里,大约是上海辖区面积的三分之一,人口约1300万人。

当我们得出人口过多的结论时,我们跟一个概念上小的多的地方比,但是我们讲上海开发强度太大的时候,我们却是跟面积跟我们是两倍的地方比。所以我们看结论之前先思考一下,我们在跟谁比?

技术改变未来吗?

未来技术变化是不是会让我们今天讲的地域差异、交通成本、生活环境这些因素变得不重要?我们这样想,如果这一天很快到来的话,我们的课程也不需要大家花费时间精力共同坐在一个教室里上课,直接面对电脑、手机、摄像头就可以实现了。理论上交通技术的改善,是可以让城市消解的。

我们来做一个思想实验,假设在未来,也许是1000年,也许是1万年以后,人类发明了一种技术,从北京到上海1秒钟,城市就消解了。你到任何地方零成本,你住在哪里都不重要了,你完全根据自己的喜好去决定住在哪儿,但这仅仅是理论意义的。

到目前为止,人类交通技术的改善,是越改善越促进人口集中。你可能会困惑,我们今天不是有电话、有微信、有全息影像技术吗?但是人和人之间的互动来讲有两个特点:

第一,仍然有很多的服务不是通过网络运输的。比如说你到餐馆里吃饭,只有到餐馆里吃饭才能享受得到。

第二,信息技术跟线下的活动,它不是互相替代的,而是互相补充。比如说你在网上网恋了,不仍然需要线下见面吗?

爱德华·格莱泽在《城市的胜利》中讲到全球问题,他里面有一句非常经典的一句话“任何技术都取代不了一个香吻”。

这是人的思维方式,你总想我今天很多工作不是都被技术取代掉了吗?一天24小时除去睡觉以外,工作的部分被技术取代掉了,人不需要见面问题仅需电话沟通,你省下来的时间干嘛去了?去做那些不能被取代的事情。所以截止到目前为止,人仍然是在往大城市集中的,大城市是在往市中心集中的。

如果你认为技术能够让我们讲的面对面变得不重要了,人口密度变得不重要了,那你现在就应该赶紧去卖掉上海的房子,到房价低的小城市买房子。不是吗?

上海留的住人才吗?

上海控制人和控制地的思路就是对上海竞争力影响,它希望以时间换空间。现在上海理想状态就是把总人口给控制住,把更多的空间留给所谓高技能的高端人口。

一个潜在会到上海工作的人是上海的所需人才,就全球竞争力而言,这个人也有可以到香港去。那现在决定这个人到香港工作还是到上海工作,看的是什么?是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我如果挣的多、花的少我就来;如果我挣的少,花的多我就走。很简单,实际上还是钱的关系,也可以理解成为两个城市之间的关系,道理一样的。

我们再来看,在上海现在收入跟香港人均相比是多少?1/3多一点。那么支出呢?在我看来有两个支出是运不进来的,一个是住房,一个是服务。

第一个,住房。我们越是控制土地房价就越贵,虽然上海的房子比香港中心城区还是要便宜的,但是总体平均房价已经跟香港接近了,政府越控制土地面积房价越贵。

第二个,服务。服务包括什么呢?保姆、餐馆里的服务员等等。那服务跟什么有关?跟人口有关。上海希望把人口控制住,要高学历、高技能的人入驻进来,可是从事服务业的是谁?仍然是低技能从业人员。你越管控人口,服务业价格就越贵。上海的保姆价格是香港的两倍。那我一算账,我挣的是香港的一半,住的跟香港房价差不多,服务要花费香港的两倍,结果就是,人走了。

我们的想法是把外地人口给控制住,尤其把外地的低技能劳动者人口给控制住。你越这样想,高技能劳动者越留不住,因为他生活成本上去了。所以我们今天面临的情况就是房子贵、服务贵,在引进人才的时候却留不住,就是这些因素造成的。

EMBA中心副主任 周道力致辞

△课堂气氛轻松活跃

△陆铭教授精彩分享

△课堂互动

△课程合影留念

交大安泰EMBA 5.0课程体系简介

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则站在当下的时代向前看,全球政治经济环境愈加变幻莫测,国内市场日趋成熟和饱和,国际市场充斥着各种变革和挑战。只有抓住机遇,自我赋能,锐意创新,建立长期可持续成长的新驱动力,才能推动中国经济及中国企业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而商学院教育则肩负着扎根中国管理实践,完善世界管理理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使命。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EMBA以培养创新领导力为主线,依托百年交大的厚重积淀,因应环境变化,革新课程体系。宏观经济、商业决策、管理实务、交大特色、国际课程和百家争鸣等模块,既层层推进,又纵横交错,相辅相成。其中交大特色模块包含三大整合项目、六+:“创新+,互联网+,金融+,人文+,智能+,行业+”。同时,匠心独具地延展出体现大学多学科融合优势的“百家争鸣模块”。通过独具特色的课程,大师级的教授,为学员重构面向未来的知识图谱、商业智慧和思想维度

编辑:

(本文转载自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