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华南理工首位“973计划”首席科学家,一生致力于中国能源优化事业

华南理工大学深圳
2022-11-02 20:55 浏览量: 5088

【编者按】2022年11月17日,将迎来华南理工大学组建70周年。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学校组建初期,一大批新中国第一代理工科专家从世界各地汇聚于此。他们胸怀家国,放眼寰球,提出“办大学,就要创一流”的口号,学校从一开始就跻身全国“四大工学院”。此后数十年里,他们为学校的发展殚精竭虑、呕心沥血,是华南理工大学建设世界一流高校的奠基人。

值此校庆到来之际,为缅怀华南工学院前辈先贤,进一步弘扬和传承他们的科学精神和学术风范,勉励师生向先辈学习、继承发扬老一辈华工人的优秀品质,继去年的“红色甲工”系列人物报道之后,党委宣传部再推出“华园先贤”系列人物报道,今天推出第九期。

华贲(1937.11——2022.04.08),辽宁沈阳人,自大连工学院毕业后进入石油部石油一厂工作,1986年调入华工,2000年成为华南理工大学首位“973计划”首席科学家。华贲是我国著名化工能源专家,在我国过程工业,特别是石化工业节能理论研究和技术开发领域作出了原创性贡献。他创立了过程系统三环节能量流结构建模、分析和烟经济优化的理论和实用方法体系,建立了寂态热动力学理论体系,为能源基础理论的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是中国能源研究会热力学与工程应用专委会主要创始人之一。曾获2002年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2006年广东省科学技术一等奖,以及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和华南理工大学改革开放30年杰出贡献教工、校长基金特别奖等荣誉。

“我越来越感觉时间不够用了,我还有几本书没有写完,等写完那两本书我再休息。”

讲出这句话的,是华南理工大学的华贲教授。他是三环节理论创立者,华南理工大学首位“973计划”首席科学家,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华南理工大学改革开放30年杰出贡献教工。

工作岗位上埋下投身教育事业的种子

华贲的一生,是新中国第一代知识分子的缩影。

出生于动荡年代的他,见证了新中国的成立,又推动着国家节能事业的发展。

无论是中学跳级一级、大学五年全部满分的学习成绩、大连工学院三好优良生的表彰奖状,还是整洁详细的课堂笔记,都昭示着少年的刻苦用功、未来可期。

因为历史原因,成绩优异的华贲毕业后被分配至石油工业部石油厂方形炉车间工作。在这期间,他被安置在不受重视的岗位上,但他丝毫不在意,一直努力工作,勤勉尽责,还提出了技术方面的合理化建议,得到车间的表扬。随后华贲被调到工厂的夜校进行教课,他对待此项工作非常认真负责,在当时国家并没有任何官方正式教材的情况下,华贲亲手编写物理化学教材进行授课,该手写教材现收藏于华南理工大学档案馆。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那所并不太正规的夜校为他之后近乎半生的教育事业埋下了种子,而那本手写教材,也自然成为了师者浓墨一生的开端。与此同时,在夜校教学的过程中,华贲对热力学第二定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也为他后来深入开展节能领域的研究埋下了伏笔。

此后,华贲调入洛阳石化部负责技术工作。彼时他被安排负责大家不感兴趣、不受重视的原油电脱盐项目,但他凭借着认真努力的工作态度,仍旧做出了不菲的成绩。

华贲和邓颂九教授于一次专业交流会议上结识,邓颂九教授非常赏识他的才干,邀请华贲到华工任教。1986年,华贲正式调入华工。华贲对华工的工作条件非常满意,他说:“终于有机会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要把毕业后荒废掉的20年的时光抢回来”。自此,华贲的一生再也无法和教育、科研分开。

创三环节理论,开中国节能事业先河

华贲一生致力于中国能源优化事业的发展,他说:“万事皆可优化,没有最优只有更优”。华贲把毕生精力都放在节能事业上,在分布式能源和建筑节能、石化企业节能、天然气优化利用,以及能源循环经济方面完成了技术开发和工程应用60个项目,为华工能源教育提供了丰厚的理论与实践资源。

1997年,为响应改革开放时期国家科学研究发展的需求,国家采纳科学家的建议,决定制定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即“973计划”。该计划旨在解决国家战略需求中的重大科学问题,提升我国基础研究自主创新能力,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基础,为未来高新技术的形成提供源头创新。

其中,能源领域是该计划研究的重中之重。长期以来,我国能源结构以煤为主,液体燃料严重缺乏,能源结构不合理,以至于能源消耗带来了重大的环境污染,我国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危机。针对以上问题,我国逐渐将分布式能源运用到能源结构优化当中,但由于分布式能源在我国仍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其仍面临着很多技术、观念和政策的难题。

2000年,华贲受聘成为华南理工大学首位“973计划”首席科学家,联合清华大学等15个单位的数十位科学家,承担了国家重大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973)“高效节能的关键科学问题”,致力于传递过程强化和控制的场协同理论和能量利用系统多层次一体化集成建模、创新和优化理论两个学科前沿研究课题。

华贲与课题组研讨学术问题

在此课题中,华贲创新性地提出了分布式冷热电三联供能源系统和建筑物能量系统集成建模、创新和优化的策略方法,组织开发了相应的软件和工程应用。“广州大学城区域能源规划研究”即为其中之一。该研究包括大学城800万㎡建筑的节能设计标准,与11万冷吨的区域集中供冷配套的120 MW分布式能源站的工程技术方案,向大学城内20万大学生和5万居民提供电、空调冷水和生活热水服务。华工大学城校区自2003年10月筹建,2004年8月正式投入使用,校区内教学条件良好,教学设备优良。短短一年时间即投入使用,华贲亲自主持制订的“广州大学城区域能源规划研究”功不可没。

2006年,由华南理工大学化工学院承担、华贲主持的项目“过程工业能量系统综合优化及在石油石化行业中的工程应用”荣获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该成果属国内首创,其理论研究成果及应用技术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中国科学院院士陈俊武、工程院院士徐承恩等10多位知名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对项目给予了高度评价。

该项目的特点在于针对各种不同物流、不同的工艺过程,按照华贲首创的三环节理论方法建立严格的能量流结构模型,结合㶲经济学方法,采用各种模拟优化技术。自项目结题以来,已成功运用于30多个工程咨询、分析评价、可行性研究、基础设计直至改造工程、运行优化等不同深度的项目,取得了显著的节能降耗、提高经济效益的优化结果。

华贲所带领的多位博士、硕士研究生深耕于三环节理论领域,基于此创立了多家专注于为工业企业提供过程能量系统优化产品和服务的科技创新型企业,将华贲的研究成果运用于多家石化企业的能源优化,仅自2003年1月至2005年12月就为企业累计创造经济效益7.03亿元人民币,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做学生成长路上的指明灯

华贲不仅是行业奠基人、引路人,更为中国节能行业吸引、培养了大量人才。三尺讲台,三千桃李,华贲教授无私的知识传授,把众多人引入到中国节能环保的行业。他们说:“在华老师的影响下,走出懵懂探索的状态,踏上了系统化节能的道路。”

在教学中,华贲凭借着个人对专业知识的深刻理解,用深入浅出的方式向学生们传授知识,启发、引导他的学生。据学生回忆,“一个下午的时间,老师深入浅出的讲解,让我这个节能领域的‘小白’,初识‘大系统+三环节+㶲经济学’系统能量优化这‘三件套’。说到大系统,老人家用三楼看见的风景和二十楼看见的风景做比喻,一下子就深深地植入脑海之中;三环节‘利用-回收-转换’,其实就是用哲学思维方式去思考能量优化顺序。”

华贲教授七十华诞暨学术交流会

除了专业知识的传授,华贲严谨治学,精益求精的态度更影响着一届又一届的学生。华贲在三十岁时因肺结核做过大手术,之后实际上只保留了半个肺的功能。但多年来他不辞辛苦,带领学生走南闯北,深入现场做项目,甚至在少有的几次和家人一起旅游时都是带着笔记本电脑,充分利用旅途时间工作。

有一年,他的一位博士生带领团队为中石化某厂做全厂系统能量优化项目。这位博士已经有十几年工作经验,但在节能行业却是一名新战士。为此,华贲花费了大量心血,细致地讲,手把手地教,一字一句修改报告,当然也少不了批评。‘严厉、苛刻’,这是我当年发自内心的感受。正是这样严苛的要求,使我快速成长,在痛苦的磨砺中如期完成了项目任务。这种严谨的工作作风,十几年来一直激励我认真对待每一个项目,凭良心做好每一件事。”

华老师戴着眼镜,认真对着笔记本敲键盘的样子已经深深刻印在了每一位所带学生的心中,鞭策着他们成长,指引他们不断向前。

所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毕业后,华贲也关心着学生的发展。“每次和华老师交谈都是正能量满满,老师很喜欢听我给他讲工作,目前的行业发展状况、几大石化集团在节能方面都有哪些新举措、我公司的发展情况、是否研发出新的技术。他总是饶有兴趣地听,等我停顿下来,他会针对性问问题,鼓励我继续讲,就像一个慈祥的老父亲,最欣慰的事情莫过于听到孩子成长的故事和为社会做出的贡献”。

春播桃李三千圃,秋来硕果满神州。时至今日,华贲的学生已逐渐成为行业的翘楚。

学生们集体为华贲教授庆贺生日

“等写完那两本书我再休息”

华贲淡泊名利,鞠躬尽瘁,把一生献给了能源事业。教授职称评审时,他愿意把机会让给他人;退休时,他说“能给我工作,能还有机会为国家做贡献,我就一直做下去”;甚至当2019年身患重病时,他还给负责的医生说,“再给我一年时间,我还有一些事没做完”。

因为工作忙碌,华贲基本放弃了自己的兴趣爱好。“他很喜欢唱歌,但因为没有时间,学校的合唱团也没有能够参加”。受父亲影响,华贲以前会不时练练毛笔字、写几首古诗,但后来空闲的时间鲜少,“也只有在病休时,才会拿起笔”。由于身体原因,华贲每次上班时需要家人送他,华贲非常希望自己能够学会开车,但直到过了70岁,也没能找到时间学车,学车的想法也就不了了之。

华贲不仅在工作上兢兢业业、尽心尽力,更是对学校充满深情,关心厚爱年轻一辈的师生。在2017年12月2日,刚刚度过81岁生日的华贲偕同妻子谭志宏高级工程师,为华南理工大学捐赠50万元,设立“红棉英才基金”,用于支持华南理工大学家庭困难、成绩优秀以及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富有创新精神的在校学生。他们说,“希望能够尽我们的心意,帮助经济困难的孩子完成学业”。

华贲教授(中)与妻子共同向华南理工大学捐赠50万元

满头白发,甘乳一生。华贲直到70岁才正式退休。退休后仍然每天工作,继续在节能的道路上辛勤耕耘。他坚持写论文、写书,退休后出版了多本化工行业节能减碳方面的专著。每次出版新书都会赠送给学生、同事,并不忘在扉页签名。

曾有人劝老先生歇歇,华贲却说,我越来越感觉时间不够用了,我还有几本书没有写完,等写完那两本书我再休息。即便八十高龄,华贲依旧伏案工作,孜孜不倦,笔耕不辍。

今年4月份,华贲教授因病离世。励耘一生,风骨长存,正是有无数像华贲这样的开拓者,华园师者的星空愈发壮丽绚烂。

(本文参考了“优华公司”、“惠得节能”和“华南理工大学离退休工作处”公众号的文章,特别鸣谢华贲教授的妻子谭志宏在撰稿过程中的大力支持与帮助。)

华南理工大学 学生记者团

文:李好 刘冬梅 方妍 学生工作部(处)

微信编辑:鲍恩

编辑:刘蕊

(本文转载自华南理工大学深圳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