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SU有你 ┆ 师者王伟臣:用真诚传播法律文化

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
2022-12-30 11:28 浏览量: 5076

编者按近期,上外融媒体中心策划推出“SISU有你”系列人物故事,聚焦校园里不同岗位、不同领域的上外人——乐观果敢的青年教师,奋斗热忱的莘莘学子,多才多艺的保安小哥……共同感受,SISU因为有他们而更加精彩。本期让我们一同了解“上海市育才奖”获得者之一,法学院的王伟臣老师

“把爱好变成工作,就是这个世界上最美好的事情。”王伟臣老师这样告诉我们。

他所教授的《中外法律文化》,成为上外最抢手的公选课之一,被评为“十大公选课”。一位曾经上过他公选课的西班牙语系学生,受到他的影响,在毕业后选择前往西班牙,就西班牙语+法律的专业方向进行深造,之后在巴塞罗那大学读博。

在王伟臣老师看来,读大学的意义之一,是通过师生之间的沟通、知识的互动更加深刻地理解这个世界。相较于传授知识,王伟臣老师更希望他的学生能透过法律学科打开一扇认识世界的思维之窗。

传道

当法律邂逅跨文化

“什么是文化,上哪儿研究文化,我其实时常觉得看的一些教材或者一些介绍文化的书籍让人难以信服....上完王老师的课突然觉得研究文化还是有迹可循的,去名著或者影视里找也是很好的。”一位选修《中外法律文化》的学语言同学感叹道。

在上外,王伟臣老师主要进行法律跨文化研究以及制度跨文化研究,一直致力于传授给同学们站在比较立场思考的思维方式。上完王老师的课后,不少同学都认为,王老师研究法律文化的思路框架给了他们很大的启发,他授课的每个部分都能从法的特点,延伸到最突出的法的门类,到一些入门的具体的法的知识,到法影响生活的案例,再把案例以文化的形式呈现出来,同时不忘中西对比,为学生提供了新的研究文化的思考方式。

他在授课过程中,无论是在面向法律系学生的《中国法制史》、《外国法制史》,还是面向全校学生的《中外法律文化》课程中,都坚持研究中的比较立场。王伟臣老师曾在课上提到翻译“大理寺”的问题。有人将其译为“dali temple” ,也有人对照现代的“supreme court”进行翻译,但这两种译法并未带着比较视野去了解其背后的法律历史文化,以及不同朝代中大理寺的不同职能,因此也是不准确的。

在众多选修《中外法律文化》的学生中,让王老师印象最深的是一位西班牙语系学生。受到他的影响,这名学生在毕业后选择前往西班牙,就西班牙语+法律的专业方向进行深造,之后在巴塞罗那大学读博。在疫情期间,这位学子还作为学者返回上外参加研讨会。在会议中,她发言的主题也是关于汉语和西班牙语中法律文化的翻译问题。

“她上去发言的时候,我比自己上去发言还激动,这对于每位老师来说可能都非常有意义。”王老师欣慰地说道。

授业

启迪学生思维方式

王老师将其所教授的《中外法律文化》课定义为一门“方法课”,他试着用这门课打开同学们的视野,让同学们了解不同法律文化之间的差异,启迪学生思维。王老师说:“任何制度的运行都是在特定的时间空间中存在的,我很希望同学们能够从时间空间的角度去理解人、事物和制度。”

自开课以来,《中外法律文化》一直以其传播法律知识的直接性与课堂的趣味性广受同学们的好评不少同学都表示“课程高级而有趣味”、“让人眼前一亮”、“真的非常吸引人”。这背后,也有着王老师一次次更新课程内容,反复深挖法律文化知识,将其与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影视文化作品结合的不懈努力。每个学期结束后,他都会收集同学们的反馈,一次一次重新打磨课程设计,努力给同学们带来结构严谨、内容详实、形式有趣的法律文化课堂。

在课程内容设计方面,王伟臣老师认为,随着同学们获取法律知识的渠道增多,比起单纯讲述法律知识,具有原创性和启发性的课程内容会对同学们更有帮助。“法律文化上的差异,其实更多时候是以一种文化的形式来表现出来。” 他常常从流行文化中提取与社会现实相关的课堂素材,包括电影,电视剧,流行音乐等,这大大调动了同学们的课堂积极性和参与度。疫情网课期间,甚至有许多同学还拉上全家人一起听课。有一位同学的母亲是高中历史老师,也十分喜欢这门公选课,还会在自己的日常授课中提到王老师课上的内容,以此来激发自己的学生对大学学习生活的向往。王老师感慨,这对他来说,既是压力也是动力。

在课堂上,王伟臣老师的教学要求比较严格,但他的课堂一直保持着十分活跃的氛围,有师生的互动,思想的交流,对课程材料的探讨等。他常常强调,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只有保持认真的态度才能有所成就。“有时候感觉同学们会有点怕我,也许是我对课程的要求比较严格,但我平常还是比较随和的。”王老师笑着说道。

课后,王伟臣老师给学生的作业十分独特,他不建议低年级的同学写“论文”。他认为撰写论文虽是一个必要的学术技能,“但对于低年级同学而言,在没有大量阅读的情况下,写出来的论文可能是人云亦云。”王老师说。对本科生而言,王伟臣老师认为学生应培养问题意识。在公选课《中外法律文化》上,他不再让学生拘泥于论文的格式,而只要求大家写出与法律文化思考相关的作业,他也更期待学生能够展示问题,体现自己的思想。

在王老师布置的独特作业中,同学们跳出传统的论文框架,交上了一份份别出心裁的课程作业,大家从日常的工作学习生活中解放自己的想象力,展现出了自己的思考和观察能力。

王伟臣老师表示,自己很喜欢批改同学们的课程作业:“很多作业实在是太精彩了,甚至有一些创意是我原来完全想不到的。”他也会在课堂上邀请同学们与大家一起分享自己的作业。有不少同学感叹,这是自己第一次有机会独立地进行思考,探索,写出一份作业,而不是一味地试图在知网上搜集论据,拼凑出一篇论文。“感觉同学们的作业真的一届比一届认真,对我来说,同学们平常的学习生活非常忙碌,在这种情况下,同学们还愿意花时间认真写作业,这对我来说是最大的鼓励。”王老师觉得,学生的积极反馈给了他很大的信心,也让他愿意继续将精力不断投入到这门课上,这是一个很好的师生间互动的良性循环。

他希望自己在课堂上传授的方法不仅适用于这门课,更会对同学们将来的学习工作,比如在文化的比较研究等方面有所帮助。因此他在课堂上常常强调“理解任何问题不能只看问题本身,不能轻易用简单的阿拉伯数字来理解事物”。王伟臣老师希望,在课程结束后,同学们能用课堂所学的研究方法和思路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释问题、理解问题。他也期待着,未来能有更多同学以辩证的眼光质疑和挑战他的观点。

解惑

点亮大学生活的意义

从学生时代至今,王伟臣老师自己一直非常热爱阅读、写作和观影,也常常在公众号等平台上发表与法律文化有关的评论。虽然他教授的同学往往来自不同专业和年级,学术水平不同,但他一直试图向同学们传递自己对于人生和大学生活的一些思考。在王伟臣老师看来,读大学的意义之一,在于通过与师长和同学的沟通,通过知识的互动更加深刻地理解这个世界

在与同学们的日常交流中,王伟臣老师也欣喜地发现,同学们一直对课程保持着非常认真的态度,这让他非常感动。他常常在课堂上借助影视作品来告诉同学们,真诚是这个世界上最稀缺和最珍贵的东西,无论是在日常的学习还是生活中都是如此。

王伟臣老师发自内心地认为,他在上外找到了真正的归属感。作为法学院副教授,他的博士论文的思路与上外的教学理念十分一致,研究方向也非常符合上外的学科特色。在上外钻研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教授一群富有激情的学生,这让王伟臣老师颇感满足。

“原来刚毕业的时候,我也不过三十出头,对世界和人生还有许多自己的困惑,但在步入不惑之年后,也许是因为多了人生阅历,我也有了许多对原来一直思考的一些问题的看法,这些也是我希望能与同学们一起聊一聊的。”王老师笑着说。

策划|SISU融媒体中心·西索通讯社

采写|廖泓清 王梓宸 贺婷洁

编辑|贺婷洁孙梦彤

责编|王梓宸庄雯怡

编辑:凌墨

(本文转载自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