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SU笔谈 ┆ 从“亭子间”到“四人寝”:一场跨越百年的精神共振

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
2022-05-14 18:46 浏览量: 2997

编者按:白居易诗云“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苏轼词云“此心安处是吾乡”,苏辙诗亦云“心安即是身安处”。在诗人眼里,心安处是旧庐,是故土,能够缓解羁旅行役所带来的愁苦与不安,也能突破距离和空间的束缚而通向自在境界。寸心再小,也能安若泰山;斗室再小,也能宽如天地。疫情之下,每个人的心中都各有感触与思虑,各有想象与寄托。

近日,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和党委宣传部面向全校学生开展以“身安与心安”为主题的征文活动,涌现出不少富有文才、哲思和诗情的作品。本期征文选登分享李含梅同学的这篇《从“亭子间”到“四人寝”:一场跨越百年的精神共振》,带我们穿过上海的市井烟火,寻找这座摩登都市的文学坐标。

转入准封闭后在校园里看到的明媚阳光

作者 / 李含梅(国际教育学院大二本科生)

指导老师 / 胡媚媚

“上海是一个容易制造传奇的城市。上海有许多密码。如果说石库门弄堂是海派文化的图腾,那么亭子间就是上海人的灵魂,无数信息密码都藏在亭子间里。”方寸之间的亭子间,流淌过无数纷繁的情感故事,承载着一部厚重的海派都会历史;方寸之间的亭子间,映照着文人们的璀璨星空,在数不清的夜晚,秉一盏夜烛,披一件单衣,内心的痛苦压抑、彷徨苦闷,居住空间、社会空间的双重压迫沉淀于心、消解于情,迸发出浪漫真挚的亭子间文学书写,时至今日,这些文字依然能使我们热泪盈眶,百感交集;如今,方寸之间的宿舍里,更是充盈着我的泪水与醒悟,点亮一盏台灯,泡上一杯香茶,同披一件单衣,在同样狭小拥挤的木桌前,翻开那些已相隔百年的故事,欣赏百年前亭子间作家们留下的璀璨文学星河,我看到了,听到了,也闻到了!那一方天地之中的烟火人间,那些渺远的声音,那些从百年前传来的弥远的生活气息……尽管身处逼仄,心灵却能远游天涯,这是百年前的文人们带给我的精神慰藉和启迪。从“亭子间”到“四人寝”,虽困于盈尺之地,但心却能伴随文学的想象飞得很远。

一、微光

你看到了吗?那一张刻印着字迹划痕的破木桌,纤弱的烛光、跳动的火苗,那个笔耕不辍的他,申城三月的夜晚还夹着些凉意,凉风从那扇破窗的缝隙间窜进来直往他怀里钻。弄堂里已经一片阒寂,零星几声犬吠也很快被黑夜吞没,只有这个亭子间那微弱的灯光还固执地亮着。静坐在这一隅之地,他所想到的是这个极小的弄堂里发生过的和正在发生的一切,他渴求着,从这最真实的人世间汲取灵感,他所想要表达的早已跃出了这空间对他的束缚,他拾起那支笔在稿纸上洒下无数点星光,欲将这一幅幅生活画面全部网罗进文字里,用话语来承载内心无处抒发的感慨,一部风格独特的讽刺小说即将诞生。亭子间灯光(图源:网络)

翻看《围城》,我看见了!那文字之中,那对白之下,钱锺书先生在那亭子间中的生活。在这一方天地中,他看见的,是人间最真实的烟火气,这咫尺之间生活着的人们啊,才是最真实的人物,文学的灵感不就扎根于这些最底层、最真切的生活故事吗?时空交迭,在空间同样不宽绰的四人寝中,在那一小盏台灯下,那一本被翻阅了多次的《围城》中,我看见了书中暗藏着的钱锺书老先生在亭子间中留下的生活印记。身处逼仄之中,却安然于心,这不仅是钱先生的文学创作艺术,更是一种但求心安的生活艺术。我们的生活岂不如此?疫情之下,特殊时期的我们——学生、教职员工、医务工作者,聚沙成塔,也就构成了这个时代独一无二的生活,定格在春日一个个最温暖的瞬间,也是每个小人物在努力生活的印记。社会是一个围城,“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来”,一切回归安定有序,是所有人最大的愿景,但此刻,既暂时不能走出这座围城所给予的束缚和磨砺,我们何不“既来之则安之”,怀一颗安定但不拘束的内心去过好当下的生活,又何必让自我的内心处于“围城”之中呢?

二、市声

你听见了吗?古老的自鸣钟正在敲响正午到来的钟声;灶披间里传来叮叮当当碗筷碰撞的声音;巷口的孩童也好似永远有用不完的气力,追逐着,嬉闹着,喧嚷着。他就坐在晒台下面的亭子间里,聆听着小弄里传来的声响。作家王安忆在《长恨歌》中写道:“春夏的时候,窗是推开的,梧桐上的蝉鸣,弄口的电车声,买甜食的梆子声,邻家留声机的歌唱声,一股脑地钻进来,搅扰你的心。”可他倒是不觉得这些声音搅扰,这亭子间附近的男男女女、瓶瓶罐罐发出的杂乱无章的市声,在他看来却是最真实的生活情调。长久居于此,作于此,这些市声反倒成了他最离不了、最割舍不断的人间“乐音”,而这也缘是他有一颗安定的心。弄堂里,晒台上,灶披间,这些地方传出的极具沪上情调的声响,“润物细无声”似的,走街窜巷,直往他的耳朵里来。身处闹市,却闹中取静,他将这些逼仄空间中的所听所感一并发展成了清丽的言语和诗剧般的细节刻画。

阅读《灭亡》,我听见了!那充沛炽烈的激情,那态肆雄劲的笔力,那些纸张上的人物,都活了似的,有了情感,有了声音。身处局促的亭子间中,虽“常常睡在床上,听到房东夫妇在楼下打架”,却不妨碍巴金先生在这里创作了第一部中篇小说《灭亡》,这是一种闹中取静的生活哲学,在这样一个不足方丈的角落发出的声响,却让巴金先生看到了底层人民最真切的生活情态。此刻,不知从什么地方传出了歌声,响彻云霄,歌声弥漫在空气里,四散在二期公寓的角角落落,浸透了整个月夜。疫情之下,一隅之间,虽不足以让整个城市都能够听见,但这用尽气力、充满激情的歌声便是时代最强音,它超越了宿舍狭小的空间,刺透了黑夜,以“全量的温柔”和“全量的爱”慰藉着这个三月的每一个人。虽身处逼仄,但歌声却能刺透黑夜,上外学子们怀揣着全量的温柔与所有的平凡的人们共同期待着“春天”的来临,这不就是青年对这个时代最真挚的表白吗?

三、烟火气

你闻到了吗?楼下的灶披间早已烧上了柴火,约莫着夜饭的光景,甜口的酱油味、油滋滋的猪油气,混着香甜软懦的饭香从灶披间的小窗直往上溢,连亭子间里也充满了食味。狭小的灶披间,被煤灰和油烟熏黑的墙壁,炉子上方的墙壁上支着一块破木板,上面放着油腻腻的瓶瓶罐罐。这些瓶瓶罐罐里装着的不仅是油盐酱醋,更是平凡百姓的生活。中国人懂得用五味杂陈形容人生,因为懂得味道是每个人心中固守的情怀。住在亭子间里的一年又一年,日复一日的生活让他闻遍了灶披间里飘出的食物的香甜气味,他从这些味道里感受到了生活给予这些普通民众的真情实感。居住在这逼仄的空间里,在同一片屋檐下,他们生火、做饭,用食物凝聚着生活在这城市一隅的每户家庭。平淡无奇的锅碗瓢盆里,盛着的是不仅是油盐酱醋、珍馐美味,也盛满了像他一样的亭子间文人们的平凡生活。只是在这一隅亭子间中,闻到的烟火气却蕴藏着这片土地上的人生百味。

回忆梁实秋,我闻到了!那些狭窄空间里传出的饭菜香透过他的笔凝聚成了百味文章。“厨房里杀鸡,无论躲在哪一个角落,都听得到鸡叫,厨房里烹鱼,可以闻到鱼腥,厨房里生火,可以看到一缕缕青烟从地板缝里冉冉上升。”身居斗室陋巷,周遭弥漫的全是世俗的烟火味,却依然改变不了梁先生心底的那份宁静致远,那些或犀利或温婉的文字在那个小房间里,从他的指缝间缓缓流出,渲染了那个时代的文学星空。斗室再小,亦是生活。疫情之下,困于寝室中的隔离生活却让方寸之间的寝室之中飘起了少有的烟火气。每每到饭点,每一间小小的四人寝中都会升起各具风味的、混杂的饭菜香。每当这些烟火气在每一个白天、每一个夜晚,在那一方狭窄的四人寝中升起时,我都会愈加深刻地理解梁实秋老先生流于笔端、发乎心灵的那股安定和感动。品味着这些弥漫在宿舍之中的烟火气,我的心也获得了一方安宁。

“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虽身处逼仄,却心游天涯。从“亭子间”到“四人寝”,阅读亭子间作家们的经典之作,与他们共处一方狭小的空间,跨越百年,我仿佛看到了那一方天地中的烟火人间,听到了那些渺远的声音,闻到了那些弥远的生活气息,当下,拂去内心的浮躁,我亦收获了一方宁静与一捧星光。何谓心安?过去的我一直不清楚,也从没有时间静下来仔细地思考这一问题。但,疫情之下,困于方寸之间的宿舍之中,我终于有机会静下心来思索这一命题,也正因为处于这逼仄的空间之中,我才能与百年前居住在同一狭小空间之中的亭子间作家们产生微妙的牵连和深刻的共鸣。所谓心安,大概就是找到一方寄托,无论暂居之所是斗室之间,抑或宽如天地,总有一个事物能令你魂牵梦萦,有所依附,我想我已经找到了能令我身心俱安的那一抹光亮。疫情之下、春好之时,文学的灯盏照亮了那一个个难捱的漫漫长夜,拂去不安,我看到了一片璀璨的文学星河。

来源|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党委宣传部

文稿|李含梅、胡媚媚(国际教育学院)

配图|李含梅

编辑 |程晓宇

责编 |顾忆青、钱俊妮

编辑:凌墨

(本文转载自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