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SU | 校友刘贵今大使: “开展国别区域研究、学好语言,都至关重要”

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
2021-12-01 15:22 浏览量: 2545

编者按:今年是中非开启外交关系65周年。11月29日,国家主席习近平以视频方式出席中非合作论坛第八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呼吁携手构建新时代中非命运共同体。20多年来,中非合作论坛制定出一系列重要的纲领性合作文件,推动中非合作取得丰硕成果。而中非合作论坛发起者之一,正是“七一勋章”获得者、上外校友刘贵今大使

2021年10月,刘贵今大使返校为师生做专题报告点击回顾),期间接受上外融媒体中心的专题访谈,与学子共话大学生活,就“国别区域研究”“外交事业”“中非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等话题分享观点,现摘录部分问答,以飨读者。

“如果回到上外 还想学一门斯瓦希里语”问:大使好,非常欢迎您回到我们上外的校园里,刚才您跟同学们进行了深入交流,他们给您留下一个什么样的印象?刘:同学们年轻活泼,问了我很多他们所关心的问题,不仅体现出他们对外交工作的兴趣,也有对中外关系充分的了解,还有对非洲发展的深层次考虑。我觉得现在年轻人的思路,比我们老一代的更加广阔;而且他们的见识,以及他们对国家大事、对国家未来的关心也是实实在在的,青年学子具有可塑性,加上能够在上外这么好的环境下学习,将来肯定会成为有用的人才。问:回想您在上外的学习时光,作为当时的上外学子,您觉得自己跟当下学子有一些什么样不同和相同的地方?刘:那就大不一样了。1965年夏天,我从很偏远的农村地区出发,又是坐汽车、又是坐火车,奔波了几天才来到了上外。那时候我们那个地方还要靠轮船摆渡,一辆车厢摆渡一趟,一辆车厢摆渡一趟,没有四五个钟头都到不了南京,所以到上海的时候已经是灰头土脸了。下了火车之后,就按照录取通知书上写的去搭公共汽车。因为我从来没有在大城市里坐过公共汽车,上车就问上外在哪个方向。他们大笑,说上外在另一个方向,你坐反了,同学你是第一次来吧?我说是。他们说你下车吧,也不用再买票了。于是我就坐上了正确方向的公共汽车,终于到了上外。一进门来,看见几个穿白衣、戴红底儿校徽的“老师”,我就上去叫:“老师,去上外报到怎么走”他说:“你别叫我老师,同学,我是厨师。”(笑)那时候没有离开过家乡,没有坐过火车,没有到过这么大的城市,到了上外之后,我才第一次看了电视,那时候我们那真是没见过世面,跟现在的同学那是不可同日而语。当时我们的学习条件的确也不如现在,这两相比较,我是觉得现在的同学还是真幸福,特别是我到了上外松江校区,看看这些现代化的建筑,如此美丽的校园、如此整洁的道路、如此优美的环境,各个教学大楼都有自己的特色。我很羡慕现在年轻人这种优秀的学习环境,而且也很为我们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感到高兴,特别是我们上外也是国家教育事业的一个缩影。1965年上外第一次从华东6省招生,让我有这么一个机会到上外学习,回顾起来,也是我人生中间一个真正的生命转折点。如果没有上外的这个经历,我的人生不会像今天这样。想起母校,来到母校,觉得这是我人生中间最重要的转折点,我也很珍惜在上外这几年的学习机会。问:如果说您再有一次机会回到学校里,回到当初的那个少年,您还想在上外学一些什么呢?刘:我觉得毫无疑议的,除了英文之外,我希望再学一门斯瓦希里语。斯瓦希里这种非洲语言,它并不是一个太小的语种,因为我在肯尼亚常驻了5年,我所工作和熟悉的东部非洲地区,包括坦桑尼亚、乌干达,所有这些国家都是讲斯瓦希里语的。我在非洲工作的经历中间有一点很深的体会,你光是讲大语种,跟驻在国官方、学者、有知识的人去沟通,不会存在任何的问题,但是如果你给老百姓去沟通、你到民间去交朋友,那还是有点障碍的。如果你会说几句当地话,哪怕仅仅会说几句,你跟当地人的感情就会拉近。我记得我后来当中国政府非洲事务特别代表的时候,因为那时候2015年约翰内斯堡中非合作论坛要召开,召开前期我们外交要全覆盖,普遍征求非洲国家的意见——比如他们对论坛有什么想法、有什么期待等。当时索马里属于战乱状态,我们刚刚复馆,条件很艰苦。我到索马里去访问,就发现我们索马里的大使在当地特别有人气,人人见面都给他打招呼。他告诉我,因为他会索马里文。他在当地电视台上一出现、一说索马里文,当地老百姓就很吃惊,“这么一个大国的大使还懂我们这个小国的语言?”距离一下就拉近了。我听说上外现在有40多个语种,除了大语种之外还包括不少小语种,这对于搞外交、对于中外交流是一个好事,特别我们讲“国之交在民相亲,民相亲在心相印”,心心相印,懂人家的语言确实是一个很好的发展方向。多学点小语种,用大语种加上小语种,你就是走遍非洲或者走遍世界的任何其他地方,都能感到得心应手。所以外语是很重要的工具,对人生、对将来从事涉外工作,确确实实是十分重要的。

“开展国别区域研究、学好语言,对我们来讲都至关重要”问:谢谢大使。上外人除了学语言本身之外,也把语言当做一个知识的工具,也希望能够为全球知识站在中国的视角去贡献我们的力量,您觉得作为我们上外人、外语人,在构建全球知识方面,可以有哪些贡献或者作为?刘:我们中国已经站起来,富起来,进一步走向强起来,但是我们离真正的强国目标还是有一定的距离。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已经走上了不可逆转的道路,但我们越是接近这个民族复兴的终点,我们越是需要了解世界;了解世界,你就需要有更多的世界知识,而外语它是一个重要的钥匙。外语这把钥匙可以打开世界知识的宝库,有了外语这个工具的话,也就可以更多地这个了解世界。作为一个大国,除了硬件的设备,除了机场、高铁、桥梁和各种现代化的设施之外,你还需要有作为大国的知识积累,你还需要有大国的话语权。而这些方面我觉得都是我们的弱项——无论是对知识的积累还是对世界的了解,以及我们在话语权的设计和掌控的方面,我们都有很长的路要走,而外语是达到这两项重大目标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工具——你懂了外语,你才能可能直接地去了解外部世界,去阅读国外知识的途径。所以教育部这么多年来强调国别区域研究现在中国正在走向世界,在世界上任何国家,包括在非洲发生的一举一动,对中国的利益、对中国公司、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都密切地相关。中国再也不可能对世界上发生的大事、大乱、冲突、事变,采取一个静观动向或者仅仅表明态度,或者是采取一个超脱的态度。这是一个大国必须要走出去的一步,而要走出这一步,你就要加强国别区域研究。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你的利益,才能更好增进你对这些地区的了解,才能更好地使你能够在这些地区相关热点问题的解决中发挥建设性的作用。所以我讲了这么多,就想从我这个经历讲,我们有差距,我们需要做很多的工作,而在这些工作中,开展国别区域研究、学好语言,积累和了解世界知识,设置国际议题,掌握国际话语权,对我们来讲至关重要,是我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所必不可少的。问:这些年来尤其是近5年来,上外一直致力于推进国别区域研究,学校成立了相关机构,开展田野调查,同时也注重让本科生、研究生一起参与了解相关工作。您会如何结合您的外交经历来跟同学们阐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刘:“人类命运共同体听起来是一个很高大上的一个概念,如果你不去深入了解它的内涵的话,你也会觉得它有所虚空。实际上人类命运共同体,它包含着很丰富的内容,它包含着文化上的、认知上的观念和理念上的内涵。就以中非命运共同体为例,因为这个问题是我们提出来是比较早的,而且非洲的关系对中国又比较特殊。特殊在哪里呢?大家都是友好国家,中国在非洲没有历史的包袱,所谓历史的包袱就是过去没有过殖民非洲的这种“原罪”。所以对非洲就是大家是好兄弟、好朋友、好伙伴。所以习主席最早提出来构建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和非洲国家的领导人共同签署了北京宣言。如果非洲命运共同体构建不起来,或者我们不能有效地充实它内容的话,那么人类命运共同体那会是更难的。就仅仅以此为例,中非命运共同体包括六位一体——责任共担,合作共赢,幸福共强,安全共筑,文化共生、和谐共兴。你看6个都是“共”,它体现了一个“共同”:一个利益的共同体、一个认知的共同体、一个命运的共同体,都是紧密地联系联系在一起的。如果我们做国别区域研究,特别是从本科生开始,他就参与国别区域研究,那么他就会深入地了解某个国别、某个区域的方方面面,它的人文、它的历史、它的风俗、它的食品、它的爱好、它的制度、它的缺陷、它的长处等等,这些一切都应该了解。只有你了解了这些,你才跟人家能有共同语言,你才可能形成共同的理念,你才可能会有共同的知识,你才可能有人心相通。因为说到底,人心相通是一个软工程,要做到人心相通,哪怕是做到初级程度的人心相通,都比建一条铁路、修一座机场,或者开发一个项目等可能还要难——它是一个漫长的道路,只有细水长流,滴水穿石,坚持不懈,长期努力,你才能够做到这一点。所以我觉得本科生如果一开始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他就通过了解一个国别,了解一个地区,参与这方面工作,开始积累这方面的知识,但实际上也是在开始做人心相通的工程。因为也许他了解的是坦桑尼亚,但是这不妨碍他了解匈牙利,因为道理都是一样的,知识都是相通的。开展外交工作也是这样,坚持这方面的锻炼,它是一种知识的积累,它是一种能力的锻炼,它是一种政策的把控。这种能力的锻炼它是从一点一滴开始的,不要因其小而看轻它。这样才能够将来更培养出更多的有用之才,我也觉得上外加强国别区域研究是一个很好的事情,这样才能让学子更深刻地了解国别也了解世界。外交是一项伟大的事业问:对您40年在非洲的外交生涯,我们都非常的钦佩。如果说用几个关键词来总结您的外交人生,您可能会选择哪些呢?刘:第一,外交它不仅仅是一个职业,它本身就是一个事业,而且是一个伟大的事业。因为在外交这个平台上,你直接地代表国家的形象,你直接地服务于国家的利益,你直接保卫人民的利益。国家、人民就是你的工作对象和任务。我觉得这大概就是外交工作跟其他工作不一样的地方。其次就是外交还有一点不同的特性,就是周总理说过多次,外交人员是文装解放军,我们经常说的五大纪律——政治纪律、组织纪律、保密纪律、外事纪律和财务纪律。那么如果你不热爱外交事业,那么你进了外交部,那么你就会感到这是五根绳索,很不自由,但实际上你要是热爱外交事业,并且了解外交是做什么的,你会觉得这是5根护栏,他是保护你规范使你不犯错误的。所以我觉得我一路走下来,首先我热爱这个事业,任何搞外交的人必须去热爱它。你要只想过舒坦的日子,你要想追求所谓个人更多的自由,那么你可以不去做外交或者不去从事这个职业。但是一旦踏进外交部、下决心做个好的外交官,那么你就应该有这种精神。第二,外交官的确是应该要有点奉献精神,比如说在困难的艰苦的地方,是需要你保护国家利益的。比如说我经历过战乱,经历过弹药库爆炸等很多风险,当时确实很少会考虑个人利益,虽然想想多少有一点后怕,但是养兵千日用兵一时,这是国家的需要,也是你保护国家利益的时候。所以从事外交,不论你从事哪个地区的工作,你都有一种情结在里面,所谓情结呢就是一种爱,爱好就是最好的老师。我经常说我有一种非洲情结,有人问非洲情结是什么意思?怎么说,这个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我说如果说大白话,首先它是一种挂念和惦记,牵挂和惦念。你总是惦念着这个大陆,你总是对这个大陆在发生着什么想去了解,这一点很重要。第二是一种宽容和谅解。你可以理解这个大陆上发生的事情得来龙去脉,就可以和这个大陆的人做到人心相通。第三还是一种期盼和祝福,我都是期盼它变得更好,我祝福它获得更多的进步。中国人对非洲,包括我们对其他跟我们和平友好相处的国家,我们没有一点坏心眼,我们追求的总是一种互利共赢,我们共同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我们追求的是共商、共建、共享,这是我们和其他大国不一样的地方。可能有不同的人对这个问题有点不同的理解,我的理解就是这样。

情牵母校 寄望青年:不要浅尝辄止,不要怕苦怕累问:牵挂和惦念,这几个词总结的太好了。不知道在您离开上外后,对母校会不会也在某些时刻有那么一些牵挂和惦念,能不能跟我们分享一下。刘:是的,在上外尽管我是碰到了动乱时代,但是我也利用这些时间读了很多的书。我当时因为住在学校,从学校图书馆借了不少名著,我特别喜欢高尔基,喜欢托尔斯泰,喜欢车尔尼雪夫斯基,喜欢普希金,喜欢这些俄罗斯文学大师们的作品,当时一年级都没上完,我们并没有多少文学的素养,但是这给我一个读书的机会,而这个机会对我后来的工作真是受益无穷,因为读书它是一个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它可以丰富你的思想,会陶冶你的情操,可以增长你的知识,可以扩大你的眼界,还可以你在这种积累的基础上去锻炼你的这个文笔。同时上海这种大型的城市,给我提供了很多机会,在文革那种非正常状态的夹缝中间能有着这么一个机会不容易。另外上外对我这个语言学习,外语英语学习打下的这个基础,也是使我终身受益的。我们当时那个班是零点班,大家中学的时候都是学俄语的,到了这里开始学英语。12个人一个班,所以我们老师对我们用的教育方式叫“听说领先法”,听说领先,读后滞后。我们就是刚开始不发课本,按照孩子学语言的规律,老师问一句话我们就背,也不讲中文,开始直接就是英文,我们就背下来了。我很努力,我每天晚上就是过电影,老师白天教的东西我一定要把它背过去,背不过去,我不去睡觉了,打着手电筒我也得背过去。这样第二天课堂上我就可以提问一下。一年下来我们还学了不少的句子,学了不少的课本,老师开始把书发给我了。我一看到那个时候一个小例子,现在至今记忆犹新,我们有个青年教师,读黄浦江的时候,他有点“h”“w”不分,他讲是叫“Wangpu River”,我拿到这个课本一看,我说老师这是“Huangpu River”,然后他说我发的对。举这个小例子觉得很有意思,其实这种学习方式的积累,我觉得对我终身也是受用无穷的。因为你搞外交工作你要去听,你要去说,这些方面对你口语的要求很强。所以也是上外奠定了我英语的基础。我离开了上外又到唐山军垦农场去锻炼,北方没有化冻的时候下稻田,冰碴子经常把我腿上的皮剌破了,疼得钻心眼,几分钟就麻木了,失去感觉;挑水、扫地,晚上打着手电筒看书,吃了不少苦,这段吃苦经历又使我终身受益。一年之后离开的时候我总结了6个字,要自觉、虚心、刻苦。干什么事不自觉不行,人家推你干,你干不好;不虚心不行,要学习人家;不刻苦不行,不怕吃苦,所以后来我到了非洲稍微苦一点,或者工作中间有几天不睡觉时间,我就觉得这不算什么苦,跟我在唐山锻炼的那时候差远了。50年之后2015年我们上外英语系的同学,大家互相约定到虹口校区聚会了一次,大家各自讲分别之后的故事,然后我又到红楼65级4班的那个教室里去看了看,那地方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记忆,而且对我们的成长是受用无穷。这个感觉应该是实实在在的,是我生命上的、事业上的、人生上的一大转折。

问:谢谢大使,最后您能不能对我们的青年也给予一些寄语?刘:毛主席1957年在莫斯科大学接见中国留苏学生时说“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这段话对我终身都有很大的鼓舞,我也想给现在的青年学子分享。今年6月29号我很荣幸获得了“七一勋章”,这是党内最高的荣誉,也是我们外交战线上唯一的一枚勋章,是整个我们外交战线集体的荣誉。7月1号在天安门广场,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讲话,讲话中又一次讲到青年人,虽然我已经不是青年人,但我心目中的这一段话就像50年代毛主席讲过的那段话一样,鼓舞我们现在的青年人更好地成长,更努力地学习,为我们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习主席说,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提高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贡献。我想把我们两代领导人的语录作为我赠送给青年学子的一段话。外交工作大而广之,涉外工作,除了外交,还有外贸,对外文化交流,对外文化传播等等,我作为从事了40多年外交工作、迄今还在关心外交工作、而且把我的青春年华都献给了外交的人,也想对致力于从事外交工作的同志或者是青年学子,讲的就是到外交部工作的体验——我觉得外交是一个大舞台,在这个舞台上,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我这几十年从来没有感到知识够用过,从来没有感到我对非、对我的工作胜任愉快。因为做外交你需要了解别人,你需要宣传自己。所谓的别人就是世界,你对世界有多少了解?多深的了解?多精到的了解?这需要你穷尽毕生的精力,你对我们对自身,对中国你有多少了解?你有多深的了解?那么也需要你穷尽毕生的精力。你只有更好地了解中国,你才能更好的宣传中国;你只有更好地了解世界,你才能够更好地与世界打交道。我是觉得外交这个舞台上,无论你有多大的本事,都有发挥、用武之地,所以现在的学子和青年人应该认认真真的学习,利用当前的好条件,扎扎实实学习,打好基础学好基本功。有一句话说:机会总是给那些有准备的人的。外交事业的大发展,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中国的崛起,我们需要多少外向型的人才,复合型的人才,懂外语的人才,了解世界的人才,它是需要千千万万的、越多越好。所以不要浅尝辄止,不要怕苦怕累,而本着像我过去的那几句话“自觉虚心刻苦”,学好本领,报效祖国。只有报效祖国的同时,你才能够实现你个人的抱负和梦想,只有你个人的抱负和梦想融入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中国崛起的事业中,那么你的人生才会有价值,梦想才会有光辉。

来源|党委宣传部校友会采访|钱俊妮 吴琼 李磊文稿|钱俊妮视频|左振伟 顾超 等

编辑|王年华 章莘燊

阅读上外多语种资讯,欢迎访问http://global.shisu.edu.cn© 上海外国语大学微信公众平台服务号:SISUers/ 订阅号:sisu194
编辑:凌墨

(本文转载自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