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读书会 | 政府管理学院“专著精读”第六期思政读书会成功举办

中央财经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2021-12-21 21:17 浏览量: 2911

为扎实推进我院思政实践育人内涵式发展和品牌化建设,系统性提升学生科研素养,“公共政策研究性学习与实践基地”本年度面向学生开展思政读书会活动。2021年11月30日,政府管理学院思政读书会之“专著精读”第六期于主教311举行。政府管理学院党委副书记李宇环老师、行政管理系李珒老师担任本期读书会导读老师。

读书会现场

01

本期内容介绍

第六期读书会阅读的是《当代中国社会分层》的第十七至二十四章。该部分主要介绍了中国国内中产阶层的发展历程、农民工群体的社会地位当代我国“中产阶层”形成的三条重要渠道、中国当前的贫富状况等。向大家集中展示了我国当前中产阶级发展现状以及当前社会中的问题。

本期读书导读

02

读书会开始,李宇环老师首先介绍了《当代中国社会分层》第十七至第二十四章内容,之后围绕“如何拓宽中产阶层的上升渠道?农民工群体的社会地位怎样实现上升?中国的贫富差距是如何形成的,目前的贫富差距状况是否会带来社会不稳定?”这三个问题进行了讲解,引起大家热烈讨论。通过阅读本部分内容,同学们可以对当前我国中产阶级发展状况及其上升渠道有更加明确的认识,更加深入了解当前的社会问题,能够引导同学们用自己的专业知识看待问题,解决问题。

李宇环老师导读

03

本期读书分享

本期读书会围绕“如何拓宽中产阶层的上升渠道?农民工群体的社会地位怎样实现上升?中国的贫富差距是如何形成的,目前的贫富差距状况是否会带来社会不稳定?”这三个问题展开,同学们均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与见解。

读书会现场

(一)

何华伟同学

我认为书中提出的三条渠道在现实中各有问题:教育资源不均衡,专业技术认证体系薄弱,小微经济体要素吸引力弱等。应该承认,优秀人才集中于城市、发达地区以及第三产业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但也应该意识到,这种差距的不断扩大不利于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农村地区、中西部地区中产阶层发展的问题主要体现为增收乏力以及精英流失两个方面。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城乡、区域统筹发展,根本的出路还是要推动城镇化和产业结构调整。

基础制造业仍然是我国中产阶层就业的重要渠道和主要来源,推动产业技术以及劳动者职业技能的提升,完善技术工人的薪酬激励机制,营造崇尚技能的社会氛围。特别是打破户籍等制度的束缚,让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劳动者可以依靠职业技能的提升进入中产阶层。扶持农民工通过技术晋升、自主经营进入中产阶层是可行之道。同时,应该推动技能认证制度体系的建立,激发个人的活力,促进农民工社会地位的提升。上世纪50年代初的“八级工制”提供了良好的参考。

贫富差距形成的原因我认为有以下三点:个人不同的偏好、个体禀赋和能力的差异、财富的代际转移等微观原因;东部地区对中西部地区的带动作用不明显和大城市的虹吸效应;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下不同要素报酬的不平衡。适当的贫富差距状况有利于刺激经济提高效率,但过度的贫富差距状况会激发社会的不稳定情绪,巨大的地位落差会降低民众获得感与幸福感。目前提出的“共同富裕”正是对“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的回应。

(二)

覃泓钧同学

我认为教育与专业技术是环环相扣的两环。教育可以说是当今社会实现阶层跃迁的最体面的方式,但这一体面更多的还是在文化类的教育上,专业技术职业即便有同等的薪酬,在职业声誉上仍不及传统的文化职业。现实情况是社会基层各项事务的运作还是离不开人,但缺少相应的专业知识还是会埋下一些隐患。有观点认为要让技术工人在工作中实现自我价值,而我认为现实中人们所想的更接近于齐美尔说的:“如果不是为了收入和私有财产,世界上将没有人会为了理想而当掏粪工人或当屠夫。”而少了类似的这些职业,现代社会都是难以运转的。可是这也不是绝对的,就像涂尔干号召现代社会集体价值的回归那样,当我们把职业的价值放到全社会的视角来看的时候,平凡的岗位同样也能实现人生价值。可这样的视野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具备的,首先就像作者在书中说的中国应当形成一套完整的技术资格认证体制,在物质分配上能够满足大多数人的物质需求才能进一步追求在职业上的理想,其次教育应当更多地发挥选拔、培训之外的作用,鼓励更多元的价值观与引导自我实现。韦伯提出的科层制被应用于现代社会的各种组织中,但我们有没有想过这一制度背后的价值逻辑实际也在影响着我们的思维呢?人们对目的-工具理性与责任伦理的追逐导致了价值理性的淡出,这一观点放在社会职业或教育的视角同样有其适用性。

对于社会地位我的看法是当人们认识到其重要性后地位自然会提高,例如医生与教师。如今的关键是社会普遍享受着农民工的基础社会服务劳动而不自知,人们对于一件意识不到重要性的事自然不会愿意投入更多的资源,社会中的分配也是这个道理。因此提高农民工群体社会地位不能仅是给予其更好的待遇、福利、名正言顺的资格认证,还应该让人们意识到为什么要给予。树立“他人的劳动是有价值的”这样一种社会共识是有必要的,也许也是当今一些人缺乏的。

书中以基尼系数为衡量标准,说明了改革开放前后我国贫富差距的变化之大,这样就说明改革开放确是中国贫富差距的一大成因。不过虽然当今中国的基尼系数“名列前茅”,但社会矛盾并没有非常明显的激化,这也许与中国人能够较为理性地看待致富有关,从多劳多得到按贡献分配,个人能获得的收入与自身的能力、努力与否是直接相关的,即便体现到收入差距上的结果是不公的,但分配的原则始终能够做到公平,也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抵消社会中由于贫富分化产生的消极情绪了。但最重要的还是需要保持“机会公平”,也就是阶层间的流动要畅通,现在的稳定一定程度上都是建立在人们对未来的期盼上的。当然在这些都满足的基础上,贫富差距还是需要逐步缩小的,回应曾经“先富带后富”的承诺。

(三)

高雨同学

根据李强教授在书中观点,中产阶层上升渠道主要有教育渠道、技术渠道和市场渠道三种,具体分析如下。第一,教育作为中产阶层的衡量标准之一,如第十三章所言,受过高等教育群体是“潜在中产群体”,相比于其他群体,该群体拥有更大的潜力进入中产阶层,而从目前而言,通过教育选拔依旧是开放口径最大的上升渠道,但是现在也面临着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而政策倾斜同样衍生一系列问题的局面,未来教育政策怎样制定,又该如何执行?农村户籍的个体户(也就是中产阶级五大集团的第五个集团)通过市场渠道、教育筛选后拥有技术的实干型人才通过技术渠道上升,也使得渠道公平化多样化。技术渠道和市场渠道作为补充性渠道,具有极大的潜力,未来有待相应的政策或是管理手段继续开发。

国家政策本身而言,我们的人民群众身份是平等的,社会地位也应该追求一致、平衡。由于各种方面的客观原因,农民工群体这个自改革开放至今迅速壮大的群体,和快速发展起来的城市一样,出现了很多“售后”问题。当代的政策应该符合其时代特征,从城市管理而言,一味追求发展效率而忽略对这个群体的责任是目光短浅的行为,我们应该去吸纳但并非无底线包容这个群体进入城市,满足这个群体的合理需求,这对城镇化率和实际城镇化率明显不匹配的中国而言是必要的。从农民工自身角度出发,也应该努力提高各方面素质。

客观来说,中国贫富差距出现确实是自改革开放这个在书中强调了多次的重要时间划分及转折点开始拉大,但是这并不是指政策本身错误。改革开放前计划经济时代,我们的计划经济是做到了尽量极致的绝对平均主义,基尼系数也非常低,但是人民生活水平也的的确确不高,甚至可以说大部分人过得很拮据,人民幸福感不高。改革开放后,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时代号召下,我们的经济大幅度上涨,生活水平提升,所以政策本身是正确的。贫富差距只是可能导致社会不稳定的一个因素之一,如第十七章所言,相比于发达国家,以美国为例,我们还是要在财政政策,尤其是第一次分配政策的调整还有“第三次分配”的政策的制定方面,尽量消除贫富差距过大的问题。

(四)

俞卓昊同学

首先,要提升中产阶级的素质水平。例如,通过提升自己的学历、专业技能等方面来加强自身的就业竞争力,实现劳动价值。此外,还需要重视政府的调节作用,通过对于三次分配的引导来做大中产阶级的蛋糕,如通过个人所得税和消费税等税种完成个人收入的再分配,缩小社会贫富差距。

农民工群体社会地位的上升,需要在社会转变传统对农民工漠视观念的同时,也需要农民工自身付出努力。我们要加大对于职业平等观的宣传,让人们意识到“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杜绝职业歧视;此外,各大农民工聚集的城市还要扎实推进对农民工的各项社会保障措施,如伤病医疗、子女教育等。农民工也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努力成为具有熟练技术的蓝领工人,提高社会地位。

中国目前的贫富差距,主要是没有充分做好三次分配,在初次分配环节个人的收入没有完全和劳动价值挂钩,再分配环节政府的收入调节作用存在有待提升的空间,第三次分配中个人财富捐赠、转移的观念也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也没有完善的相关配套激励措施。从基尼系数来看,中国目前的贫富差距总体上呈现出逐渐缩小的趋势,具有稳中向好的特征,不至于带来社会不稳定。但目前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仍然没有改变,也要警惕贫富差距扩大的可能。

交流总结

04

在大家各自分享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后,同学们又继续以当前社会热点问题入手进行了分析与讨论,李宇环老师和李珒老师充分肯定了大家的积极发言,同时结合专业知识向大家分享了自身的看法,提醒同学要善于观察社会问题,丰富自身的专业知识,能够运用专业知识来剖析社会问题的本质。

至此,第六期读书会圆满结束。在读书会中,同学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相信同学们能够以这次读书会为契机,对我国当前的社会现状有一个更加深入的了解,夯实自己的专业基础,完善知识结构。希望今后大家能够继续从问题出发专心阅读,勇立时代潮头,不负青春!

主编 | 杨榕真 郭思宇 范佳伟 覃皓月

责编 |杨榕真 美编 |钱梦妍

出品 | 政府管理学院团委学生会新媒体中心

编辑:凌墨

(本文转载自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