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读书会 | 政府管理学院“专著精读”第一期思政读书会成功举办

中央财经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2021-10-29 22:59 浏览量: 2421

为扎实推进我院思政实践育人内涵式发展和品牌化建设,系统性提升学生科研素养,“公共政策研究性学习与实践基地”本年度面向学生开展思政读书会活动。2021年10月19日,政府管理学院思政读书会之“专著精读”第一期于主教511举行。政府管理学院党委副书记、行政管理系副教授李宇环担任本期读书会导读老师。

读书会现场

01

书目介绍

《当代中国社会分层》李强著

这是一本研究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状况的全景式杰作。作者李强教授是中国社会学界的领军人物,潜心研究社会分层数十年。同时这本书又通俗易懂,和每一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即使是大众读者,也应该了解自己身处的社会阶层以及个人未来命运。无论是社会学研究者还是大众读者,都可以从这本中国当代社会学经典之作中获得必要的启示。

社会分层在任何社会、任何历史时期都是客观存在的,《当代中国社会分层》对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社会分层的历史形成、现实状况、未来走向做了全方位探讨。中国社会结构在过去是一个倒“丁字型”结构,但随着中国社会的高速发展,中国社会现现在已经形成了“土字型”结构。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化,有赖于中国中产阶层的发展壮大。而社会学研究已经证明,在现代社会中,中产阶层是维系社会平稳发展的最重要的社会力量。一个规模庞大、构成多元的中产阶层,是维护社会稳定的政治、经济、思想意识形态基础。本书还对中国贫富差距等问题也做了有意义的探讨和研究。

进度安排

02

03

本期读书导读

李宇环老师讲话

读书会伊始,李宇环老师首先介绍了本学年“公共政策研究性学习和实践基地”的读书会形式,主要包括“专著精读”和“新书分享”两个板块。随后他介绍了开展读书会的意义,她指出读书的目的不止于获取知识,更在于让大家保有洞明世事的真诚心、敬畏世间万物的共情心和探求世界之大的好奇心。

“专著精读”第一期读书会选择的是李强教授的《当代中国社会分层》。李宇环老师简要介绍了本书的作者以及选择此书的原因,她提到社会分层与人民的生活密切相关,也勾勒了一个社会改革发展的主线,了解社会分层能够为理解中国的社会问题提供一个切入口。通过阅读本书可以为同学们学习专业知识,提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供理论基础。接下来,李宇环老师提出了本期读书会的导读问题:1.学习研究社会结构、社会分层的意义是什么?2.与其他国家、民族比较,中国社会分层结构的特征是什么?3.新中国成立70年来,社会分层的四次实验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本期读书分享

04

1

张嘉桐同学

张嘉桐同学主要围绕学习研究社会结构和社会分层的意义进行了分享。她首先解释了社会分层的含义,即社会上普遍存在的“差异”,这种差异既包括诸如年龄、地区等的先天性差异,也包括因为经济、权力等因素可以人为改变的差异。之所以存着这种差异主要由于资源配置的“不均等”。她进而对“不均等”和“不公平”的差异进行了阐释,前者指资源在人们或人群中的分布是有差异的,后者则是从某一种价值观看,资源分布的格局是不合理的、不公正的。由此,她指出研究社会分层的意义在于要在各个阶层中合理配置资源,即达到公平的“不均等”。随后她以我国改革开放前后的社会分层情况解释了要达到资源的合理配置,或者将社会各阶层间的“差异”限制在一定可控范围内,最重要的是要保证社会流动。因此社会分层理论研究涉及两个基本问题:第一,谁得到了什么?关注的是结果,是社会流动后形成的固定状态。第二,为什么得到?关注的是进入社会层级中的过程,是社会流动中的流动过程。

张嘉桐同学发言

2

刘豫同学

刘豫同学分享了中国从古至今的社会分层结构的六大特征。一是社会分层差异巨大。从古至今,中国社会分层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想要弥合这一巨大的差异难度很大,因为这是几千年来形成的,既有经济的惯性,也有政治的惯性、文化的惯性、习俗的惯性。社会分层在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差异巨大,进而出现了中心群体和边缘群体。边缘群体如农民工、城市游民、低保边缘人群等,他们与主流社会之间的信任体系极其脆,往往承受着外界生活所带来的焦虑和自己内心生活的空虚,我们应当给予这类人群不仅仅是经济上的补助,也应当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给予他们精神上的鼓励与安慰。二是社会分层在地域方面表现为城乡分野。从古代最原始的城墙到50年代中后期的严格的户籍制度都阻碍了城乡间的流动,虽然近年来国家在大力推进户籍改革,但是“农转非”的比例依旧低下。三是社会分层的金字塔结构。第五次人口普查发现中国社会呈现倒“丁”型结构,第六次呈“土”字型,但大体都倾向于金字塔结构。四是身份等级观念。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社会分层明显,社会差异性很大。但是中国社会分层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相比于古代的欧洲以及其他社会以血缘和家庭来继承爵位的贵族制度,中国已经在公元前587年开创了科举制,这大大提高了社会层级间的流动性,以及现在的高考制度,都为较低阶级的人提供了向上流动的机会。

刘豫同学发言

3

向文骏同学

向文骏同学分享了中国社会分层的四个实验。自建国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中国进行了四项社会分层实验。其一是打碎原有阶级结构的实验,以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三大改造为标志,在农村中进行了革命的、彻底的改造,通过土地改革变更了生产资料所有制;在城市中进行了更加温和渐进的改造,从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城市私有房产改造、城市土地制度的变革三方面着手。最终带来的结果是总体收入分配均等化,又表现出了城市的高度均等化和农村之间较大的收入差距的特征。其二是重塑社会结构的实验,指的是改革开放以来回到承认经济分层的社会结构的努力,“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社会分层和社会公平原则的重大变革。其三是改变社会资源配置方式的实验,中国在改革实践中逐渐形成了政府干预、市场机制、权力作用、关系作用、单位作用、老百姓博弈六项因素共同作用的资源配置模式。其四是缓和工业社会矛盾的实验,相比西方的工业化进程,我国社会并没有出现太大的动荡,其奥秘在于我国特色的政府治理优势、组织资源优势和和谐文化优势,通过独特的缓冲机制,不断弥和社会差异、缓和社会矛盾。

向文骏同学发言

05

交流总结

三位同学分享结束后同学们围绕何为社会分层、社会流动进行了交流讨论。最后,李宇环老师充分肯定了同学们的发言和讨论,同时总结到社会分层实质是因社会资源(政治资源、经济资源、文化资源、技术资源)占有不同而产生的层化或差异现象。社会分层内涵不均等的意思,但是不均等不等于不公平。让最合适的人处在最合适的地位上才是相对合理公平的,而要实现这一目的最重要的一个条件就是流动性,比如农民工流入城市、工人的工作调动、家庭成员的变迁、干部的升迁等。我们国家改革开放以前的社会分层主要是基于身份制的差异,比如家庭出身、政治身份、户籍身份等,改革开放以后的社会分层主要基于经济分层,因此产生了新的社会结构。同学们历史的理解社会分层至关重要,大家要结合现实情况批判性的看待和理解书中的内容,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读书会现场

至此,本期思政读书会圆满结束。读书会中,同学们积极分享自己的想法,在获取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思想交流。相信同学们通过此次分享与交流,对我国的社会层次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希望同学们在之后的日子里能够潜心阅读,扎实学习,珍惜光阴,不负韶华。

主编 |杨榕真 郭思宇 范佳伟 覃皓月

责编 |覃皓月 供稿| 马依阳美编 |杨榕真

出品 |政府管理学院团委学生会新媒体中心

编辑:凌墨

(本文转载自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