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

山东理工大学MBA教育中心
2021-07-09 20:56 浏览量: 3029

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十三五”期间化学化工学院发展纪实

“十三五”以来,化学化工学院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和新时代全国高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始终以“重内涵,厚积淀,促创新,争一流”的办学理念为引领,科学谋划,真抓实干,凝心聚力,攻坚克难,扎实推进“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落实,学科科研实力显著增强,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各项工作取得长足进步,为全面建成有特色、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学院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坚持协同推进,学科建设获得新突破

学院加强学科建设顶层设计,借助学科交叉优势,形成理工结合、以理带工、以工促理的学科发展模式。目前已建成化工领域本、硕、博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拥有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点和硕士点、物理化学二级学科硕士点、材料与化工专业学位硕士点。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成为我省唯一立项资助的本领域“一流学科”,获建设经费1亿元,中期考核成绩优秀。化学、工程学ESI全球排名进入前1%,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在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得B-的成绩。二、坚持产学研结合,科学研究取得新进展

学院坚持“面向科学前沿、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做好高层次科技服务”的科研目标,积极构筑科研平台,构建科研团队,力争突破性项目成果,促进科学研究工作的快速发展。教育部无氯氟聚氨酯泡沫材料工程研究中心获准立项建设,中国膜谷先进膜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山东理工大学)挂牌成立,校地共建淄博绿色化工与功能材料山东省实验室通过专家论证。建成山东理工大学清洁化工技术研究院、新型聚氨酯材料研究院、工业废水处理及资源化研究院等一批高水平教学科研创新平台。

近5年,学院获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子课题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5项,省部级项目53项,授权发明专利160件,其中PCT国际专利4件。发表SCI、EI收录论文436篇,共有19篇论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新增省级科研创新团队3个,承办2020年第七届全国储能科学与技术大会,协办国际学术会议2场。教师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80余场,作各类学术报告200余人次,其中大会报告12次,邀请报告23次。获地厅级和企业横向课题118项,实现专利及成果转化51项。到账科研经费及成果转化收益总计11663万元。

近5年,学院获省部级科技奖励11项。精细化工方向产出新型聚氨酯化学发泡剂“颠覆性技术”,形成重大国际影响力,获山东省技术发明一等奖、专利特别奖;清洁化工方向致力于化工清洁生产与分离技术及其工程原理,获山东省自然科学二等奖;电化学能源工程方向深研电化学新能源技术原理、材料与器件制造过程工程原理,获山东省自然科学一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三、坚持唯才是举,队伍建设得到新提升学院大力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2015年末,学院专任教师72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占68.2%,截至2020年底,学院专任教师127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比例达93.7%。“十三五”期间,学院专任教师数净增76.4%,具有博士学位教师比例提高25.5%,新引进国家高层次特聘人才专家2人,泰山学者特聘教授1人,直聘副教授3人,优秀博士74人。培养山东省泰山学者青年专家1人,山东省优青3人,入选学校高层次人才“双百工程”30人。学院目前有博士生导师26人(其中兼职博导7人),硕士生导师93人,为学院持续健康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引进人才的同时,学院重视青年教师科研和教学能力培养,及时吸纳青年教师进入教学科研团队,鼓励和支持青年教师出国进修、参加学术会议,合作研究和企业锻炼,拓展学术视野与科技创新能力。选派13名教师出国进修,有国外学习经历的教师比例达到20%。引领教师掌握学生的学习心理与认知规律,指导教师提高教学设计、课堂组织、教学研究、师生互动、教学联动能力,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获评山东省教学名师1人,全国石油和化工教育教学名师1人,获山东省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一等奖1项。四、坚持“三全育人”,人才培养取得新成效

学院紧密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落实本科教学工作中心地位,不断探索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借助学科优势,强化教学科研融合,突出理工融合、产教融合、赛教融合,获批山东省教育服务新旧动能转换专业对接产业项目,建设经费3600万元。强化专业建设,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化学2个专业成功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立项建设点。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获批山东省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示范性品牌专业。加强教学基层组织(教学系、教研室、教学团队)、课程、教材、实验实习实训条件与平台建设,不断扩大校企联盟,持续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将专业认证和校内专业评估作为主要抓手,稳步提升学院教育教学水平。化工专业提交工程教育认证自评报告等待进校考查,化学(师范)专业启动师范专业认证工作,化工、应化、化学专业在首轮校内专业评估中均获优秀且名列前茅。获评国家级一流课程1门,省级一流课程2门;获批省部级以上教研项目近30项,校级教研项目60余项,发表教学研究论文20余篇;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

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显著提升。学生正式就业率平均保持在90%以上,考研录取率连续3年突破40%。获全国大学生化工实验大赛和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大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竞赛全国三等奖等国家级重点赛事奖励突破,获国家级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立项21项,学生在各类学术科技竞赛中荣获省级及以上奖励450余项,发表论文20余篇,获发明专利10余项,成功举办2020年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大赛华北赛区决赛。1个团支部荣获全国高校“活力团支部”,1个团队荣获国家级社会实践优秀服务团队,1人获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提名奖,1人获全国百佳心理委员,5个班级荣获“山东省优秀班集体”,6个团队荣获省级社会实践优秀服务团队。

研究生教育持续稳步发展。学院积极扩大研究生培养规模,研究生在校人数从2016年的97人增加至272人,人才培养层次与结构更趋合理。研究生首位发表核心期刊以上论文220余篇,获省级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5篇,论文一次评审合格率达到100%。

五、坚持校城融合,社会服务迈上新台阶

学院紧密围绕清洁能源化工及关键材料等发展特色,组建产学研战略合作联盟,涵盖农药、材料、石化、环境、高分子、冶金、精细化工、化工设计等多领域50余家企业。现有认识实习型、生产实习型、就业实习型三种类型校外实践基地,并不断实现持续更新和补充。目前已形成专业对口、层次分明的校外实践基地群,在实习就业、技术服务、项目开发、教师锻炼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围绕国家需求和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结合地方产业特色和学院学科优势,学院主动加强与本地企业的交流与合作,与齐鲁石化等70余家企业合作开展工艺开发和技术服务,校企联合共建省、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选派33名教师担任企业科技副总。新型无氯氟聚氨酯化学发泡剂专利成果以5.2亿元转让地方企业,合同额创全国之最,打破国际垄断,引领产业发展;废油加氢、工业废水处理、黄金尾矿资源化利用等技术在浙江中循、内蒙古大江润业、安徽天汇、山东黄金等20余家企业实现产业化应用,实现巨大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与鲁华泓锦公司联合开发异戊二烯胶乳技术用于生产抗过敏医疗防护手套,提升舒适性与抗菌性,为抗击新冠疫情贡献力量。

六、坚持从严治党,党的建设得到新加强学院始终坚持围绕中心抓党建促发展,聚焦制约学院发展的突出问题,加强顶层设计和系统谋划,健全学院集体领导、党政分工合作、协调运行的工作机制,党的建设全面加强,从严治党成效显著,抓党建促改革促发展能力稳步提升。

深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创新开展总支书记抓基层党建突破项目,扎实推进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总支书记抓基层党建突破项目“推进‘一支部一项目’,促进党建和业务工作深度融合”顺利结项并被评为优秀。聚氨酯新材料研究院党支部被评为山东省干事创业好团队和山东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1人被评为山东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学院党总支被评为“对标争先”党建工作示范党总支,化工系党支部和学生第三党支部被评为“对标争先”过硬党支部。展望“十四五”,开启新征程,学院全体师生将以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风雨无阻的精神状态,勠力同心、接续奋斗,育新机、开新局,为早日建成学科特色鲜明、国内领先、国际有一定影响的教学研究型学院而努力奋斗。

撰稿:牟海萍

编辑:李 冉

初审:段会升

审核:崔文斐

总审:王 伟

编辑:葛格

(本文转载自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