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纵横 | 徐凤增、徐月华:乡村走向共同富裕过程中的治理机制及其作用

山东大学MBA/EMBA教育中心
2022-01-28 16:30 浏览量: 2691

乡村走向共同富裕过程中的治理机制及其作用

管理学院徐凤增教授、博士生袭威与徐月华教授共同撰写的论文《乡村走向共同富裕过程中的治理机制及其作用——一项双案例研究》发表于《管理世界》2021年第12期,并入选《管理世界》2021年优秀论文。该文选取了山东博山中郝峪村和陕西礼泉袁家村两个“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进行双案例研究,通过两个案例深入剖析如何实现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我国乡村治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推进乡村振兴的重大战略导向,就是要实现乡村高质量发展,坚持农民主体地位,促进农民共同富裕。乡村要实现振兴和共同富裕的目标,不仅面临着乡村社会经济发展的挑战,更面临着乡村治理方面的挑战。只有在乡村治理水平提升的基础上,才能顺利推进乡村振兴,并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制度逻辑视角下乡村走向共同富裕的治理机制

该研究发现:第一,在中郝峪村和袁家村两个典型场域中,都存在着宗族逻辑、国家逻辑、党组织逻辑、市场逻辑和公司逻辑这五种制度逻辑,引发了一系列治理行动策略。其中,宗族逻辑是我国封闭的农村社会中一直以来广泛存在的内部力量,村庄的形成源于亲属的连结,从而可以认为宗族逻辑是村中的原生制度逻辑,而党组织逻辑、国家逻辑、市场逻辑和公司逻辑都可以被认为是外来逻辑。差异化的制度逻辑能够为乡村治理的转型提供资源,相互冲突的制度逻辑关系则会为村庄治理带来一定的挑战。在中国乡村这一特定情境之下,四种外来制度逻辑经过演化后,与原生的宗族逻辑之间形成了不同的共生关系类型,多种制度逻辑之间存在结构分割、纵向和横向分层融合、或深度融合的关系状态。第二,乡村走向共同富裕过程中的治理过程同时也是外来制度逻辑与原生宗族逻辑互相适应的过程。这些外来制度逻辑在进入乡村的初期,多少存在一些不适,对乡村发展的促进作用有限。然而在党组织的引领下,乡村精英及村民不断从乡村过去的发展经验中获取反馈,并对乡村治理体系进行反思与调整,以寻找合适的解决方案,使得各个制度逻辑最终能以较为融洽的方式在乡村共存,并有效促进乡村的全面振兴。第三,该研究也发现了乡村治理主体在面对多种制度逻辑时的能动性。乡村精英经过反思与调整,使得党组织与宗族逻辑逐步实现深度融合,更好地领导乡村治理。市场逻辑进入带来了负面效应后,乡村精英吸取经验,对其进行一定的调整,并提出股份合作制的方式引入公司逻辑。国家逻辑通过基层民主自治的方式更好地吸纳村民参与,保障村民作为治理主体的地位,打破了村庄多种制度逻辑之间的边界,促进了多种制度逻辑间的交融并存。第四,两个案例地走向共同富裕存在着相似的治理模式和路径。两个村都坚持党组织引领和基层民主决策。都通过股份制合作的方式解决了旅游发展过程中的外部不经济问题,实现了外部性的内化,并通过村庄业态规划的方式避免了村内恶性竞争,实现了市场逻辑与其他逻辑并存,使村民可以共享产业发展的收益。公司化运营以及吸纳外来商户等方式也吸引了更多的外村人加入,通过产业发展,村庄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都得到了壮大。两个村庄还通过管理模式输出和产业链上游采购等方式将共同富裕的影响不断辐射和扩散,小村庄真正发展成为了大村庄。

乡村走向共同富裕的政策建议

第一,该研究强调了村党支部在乡村产业发展和乡村治理中的核心和领导作用,说明乡村走向共同富裕之路必须理直气壮抓好村党组织建设。村党组织的建设涉及到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处理党和村民的关系。由于党组织作为先锋队具有显著的能动性,能够通过面向“人”的“思想工作”来激发村民的自主治理能力。中郝峪村和袁家村的党组织正是通过党员带头的方式来组织并服务村民,凝聚了村民,落实了思想指引。第二,乡村走向共同富裕要重视原生制度逻辑与外来制度逻辑的兼容性发展,形成多种制度逻辑共存的乡村治理格局。通过党组织领导,实现党组织逻辑与村庄原生宗族逻辑的深度融合,在这一先驱力量的引领下,促进国家逻辑,市场逻辑和公司逻辑在村庄和谐并存。通过进一步完善乡村基层民主决策机制,可以有效化解国家逻辑和村庄原生宗族逻辑间的矛盾。通过因地制宜的乡村产业发展规划,能够避免村庄因追逐短期利益而失去长期竞争力,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因时因地因势调整规划,助力实现乡村产业兴旺。通过股份合作等方式促进乡村集体资产的利益均衡分配,规范乡村企业的管理体系以吸纳更多人才,实现公司逻辑和宗族逻辑的分层融合。第三,乡村要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并加强思想引领和传统文化熏陶,打造善治之基。实现农民收入和乡村文明双提升,必须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中郝峪村和袁家村通过开办农民夜校、组织村民培训、新业态宣讲教育以及党员专题思想教育等,提升了村民的思想认识水平。通过全体村民入股成立公司和合作社,壮大村集体经济,全村免费一日三餐到大食堂就餐(中郝峪村),很好地解决了公共服务问题。中郝峪村和袁家村通过先进文化(比如旅游文化、美丽乡村)引领和传统文化(比如孝道)传承,灌输与人为善和共同富裕理念,通过民主决策制定村规民约,并通过村两委严格执行村规民约来营造良好乡村氛围。上述措施之下,两个村庄村容村貌得到了明显改善,村民邻里关系和谐,村集体和村公司相互支持、相互制约,村旅游的口碑效应得到广泛传播,为解决乡村治理的社会管理问题,提供了样板。第四,乡村走向共同富裕离不开精英治理,同样说明乡村振兴离不开人才振兴。乡村发展要因地制宜明确自身发展的路径。中郝峪村和袁家村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实现了产业振兴,乡村旅游产业要可持续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持,特别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才的支持。通过薪酬激励、晋升、公司股权奖励等方面的制度设计,以及村庄配套设施的建立,吸引越来越多有为年轻人加入到乡村共同富裕的事业中来,进而实现人才振兴。

教授简介

徐凤增教授,山东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大学服务战略与服务管理研究中心主任。

徐月华教授,山东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齐鲁青年学者。

原文刊发于《管理世界》2021年第12期内容有删减点击“阅读原文”查看详情

编辑 | 严方启

审核| 康宁 张奕轩

审核发布 | 周琳

编辑:葛格

(本文转载自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