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春:上海疫后复工复产需做好顶层设计,进行全产业链系统性组织谋划 | 洞见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
2022-05-25 18:16 浏览量: 4533

近期,随着上海新冠肺炎疫情整体趋稳向好,复工复产也按下“快进键”。5月16日召开的上海市政府常务会议强调,要按照市委部署,坚决筑牢疫情防控屏障,统筹抓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推进复工复产和经济恢复。

上海交通大学中国金融研究院副院长刘晓春撰文聚焦上海疫后复工复产。他指出,这轮疫情与2020年第一轮疫情有很大的不同,上海要保持并提升五个中心枢纽地位,需要认识到后续复工复产的艰巨性,在政策上做好顶层设计,可考虑:

◎ 发放数字人民币促进消费、多措并举修复城市运行的毛细血管;

◎ 通过减免税收激活市场;

◎在长三角一体化框架下帮助相关省份及企业恢复交通物流和产业链;

◎根据新情况拟定对外开放新政策,稳住外资、进一步吸引外资;

◎研究制定精细化、全方位动态复工复产方案;

◎毫不动摇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完善和丰富战术组合,或可将疫苗接种率作为防疫措施的一个新考虑因子。

*本文在原文基础上有改动

01

充分考虑上海疫后复工复产艰巨性:

未雨绸缪,尽早启动

5月17日举行的上海市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上,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赵丹丹介绍,目前上海全市16个区都已全面实现社会面清零。

这轮疫情充分反映出上海这座城市在中国经济乃至国际产业链、供应链的枢纽地位。

从疫情发生两年多来的情况看,个别地区疫情暴发,一个节点的停顿往往会导致整个产业链、供应链的停顿;而由于疫情控制节奏的不同步,停顿的产业链、供应链难以按照原样同步恢复,所以产业链、供应链都是在重组中实现恢复。

没有赶上产业链、供应链恢复节奏的企业可能就会被踢出该链条。

这轮疫情与2020年第一轮疫情有很大不同,上海要保持并提升五个中心枢纽地位,需要认识到后续复工复产的艰巨性,未雨绸缪、尽早启动。

1. 上海在产业链的枢纽位置决定了复工复产需要全产业链系统性组织谋划。

上海作为许多高端产业链、供应链的枢纽,产业链、供应链复杂细密,并且不局限于附近地区,而是伸向全球。

与小型、产业链短的企业可以实现单个企业复工复产情况不同,重点企业复工复产不仅包括自身复工复产,还需要上下游企业复工复产。而上下游企业的复工复产又需要其自身的上下游企业能够正常生产。

同时,仅就单个企业的复工复产而言,如果只有工人现场复工复产,但没有管理人员的现场管理、技术人员的现场指导,同样也不能实现有效复工复产;反而是规模较小且产业链、供应链较短的企业,更容易实现复工复产。

此外,复工复产还需要原材料运得进、产成品运得出,在交通物流不能恢复正常的情况下,生产企业的复工复产也不是有效的。

据《人民日报》报道,上海9000多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目前已复工4400多家,但仍需进一步评估目前重点行业白名单制的以单个企业为单位的复工复产方式能否满足上海作为高端产业链、供应链枢纽的需要。

2. 疫情反复的不确定性对企业复工复产和投资积极性造成影响。

2020年初新冠疫情暴发,基于2003年非典的经验,不少企业认为疫情过去后一切就会恢复如常,所以对于复工复产的预期非常确定。甚至在封闭中,一些企业已经在寻找新的投资机会。

但2020年新冠疫情延续至今,而且病毒变异得十分狡猾,许多企业意识到今后疫情发展仍有不确定性。因此,一些企业对复工复产表现出了犹豫,对未来的新投资也缺少积极性。

3. 要密切关注劳动力及人才流动对复工复产速度和效果的影响。

2020年初武汉封城是在春节前夕,其他地方封控都在春节假期期间,许多人或回家过年、或旅游度假。当各地逐步解封时,许多劳动力与工作场所是分离的,这是当时复工复产遇到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制约因素。

目前,因近两年提倡就地过年过节,既降低了病毒传播风险,也避免出现节后劳动力与劳动场所分离的局面。今年上海这轮疫情后的复工复产,劳动力都在本地,不会出现2020年的现象。

但需要高度关注一些动向,例如一些外来务工人员是否打算回乡或者去别的城市发展,部分高端人才是否也在重新考虑个人和家庭生活的城市。

务工人员和高端人才具有流动性强的特点,这些人的微观决策可能会对复工复产的速度和效果乃至中长期发展产生一定影响。

4. 要高度重视“毛细血管”恢复对复工复产的影响。

2020年总结防疫取得阶段性胜利的经验时,很重要的一条是数字经济发挥了很大作用。支撑数字经济的不仅是网络和平台,更重要的是大量高效的物流和快递人员。当时虽然生产活动按下了暂停键,但社会的“毛细血管”仍保持运行。

城市“毛细血管”的快速、全面恢复,是产业链、供应链恢复的重要基础。比如,当前白名单上企业复工复产只允许生产人员驻扎在工厂、实施闭环管理,但生产工人无法抵达生产场地;许多工厂不具备驻厂工作人员24小时工作生活的条件。另外,如果这种状态长期持续,还需要有专门的生活保障体系支持等。

可以想象,如果大量维持城市运行的中小微企业倒闭,从业人员离开上海,城市运行效率将大为降低,复工复产将面临更多阻碍。

5. 需要充分关注外资企业动向,稳住外资外贸基本盘。

自中美贸易摩擦以来,各个主要经济体和跨国企业都开始考虑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性。

近两年多来,由于疫情在全球蔓延,跨国企业一方面开始调整其产业链、供应链布局,以确保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性和弹性;另一方面也对在中国的产业链、供应链的完整性和韧性更具信心,虽然调整了产业链、供应链布局,但重心依然是中国。

2020年我国复工复产时,国外正处于疫情大流行阶段,产业链、供应链停顿,凸显了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优势。此次上海开始复工复产,国外已是经济恢复阶段,情势有所不同。

这次疫情反复后,从各国商会调研情况看,一些外资企业或将准备对在华产业链、供应链进行调整,有的企业已经启用东南亚的备用节点维持产业链、供应链运转。

如果这些备用节点运营顺利,其在上海原有的基地可能会失去在新一轮产业链、供应链调整中的机会。所以,这是上海在复工复产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的问题。

02

政策建议:复工复产需要顶层设计、多措并举

上海的重要地位决定了大上海保卫战后的复工复产具有全局意义,需要在政策上做好顶层设计。

(一)发放数字人民币促进消费,多策并举修复城市运行的“毛细血管”

第一,上海应积极与人民银行合作,适时扩大数字人民币消费场景,对符合要求的个人发放一定额度的数字人民币促进定向消费,尽快修复城市运行的“毛细血管”,为复工复产打下坚实基础。

扩大数字人民币钱包的交易规模和钱包开立数量,向全市居民发放一定数量的数字人民币:一方面可以拉动消费,另一方面又可拉近市民与政府的关系,同心同力复工复产。

因为情况的特殊性,建议发放的范围不要局限在户籍人口,而是利用这次防疫中核酸采样的大数据,发放到所有在沪生活的中外人士;对于老年群体,可以发放人民币现金。

第二,引导金融机构对因受疫情影响的经济实体,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以及受疫情影响的个人,在经营贷款、个人住房信贷上予以适当支持,落实好延期还款政策,鼓励应延尽延;支持通过调整账单计划等安排,缓解贷款单位或个人阶段性还款压力;对因疫情影响未能及时还款的逾期信贷业务不作为逾期记录报送,已经报送的按征信纠错程序予以调整。

第三,对小微企业尤其是小商贩,给予一定方式的补贴。比如已经出台租用国有企业物业的小微企业可以免除物业租金,但租用私营物业的小微企业享受不到这样的优惠。

是否可以考虑,一定规模以下的小微企业或小型商贸服务商(包括理发店、健身房等),租用私营物业的可凭支付租金的凭证给予相当比例的补贴。

这些小微企业不仅承载了大量就业,大多数更是城市运行的“毛细血管”,给予这样的补贴既可以稳企业、稳就业,同时也使物业业主有了活力。

总之,在促进消费的同时要留住人、留住企业,避免出现阶段性人员、人才流失潮。只有这些人员、人才在,城市运行的“毛细血管”才能迅速复活,消费才有量,复工复产才有基础。

(二)减免税收、激活市场

解封后,难免有一些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不能再恢复经营,挺住的企业完全恢复元气也面临一定困难。

要让市场和企业对上海的未来抱有信心,可以考虑过去引进外资等招商引资的一些措施,比如凡是在2022年注册的企业一律提供“一免两减半”等优惠,以迅速形成投资高潮。存量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也可享受相应待遇。

总之,要采取切实有效的办法迅速增加市场主体数量,营造市场氛围。

(三)在长三角一体化框架下帮助相关省份及企业恢复交通物流和产业链

这次疫情从一个侧面充分反映了上海在全国乃至全球的枢纽地位。但从这两年的疫情也可以看到,一旦新产业链形成,原有产业链在疫情中断裂的相关节点就很难再嵌回链中。在各类产品的产业链和供应链中,上海都面临竞争,动作稍慢可能就会丧失机会。

所以,上海疫后复工复产不能局限于自身,要着眼现在、未来的产业链、供应链,主动出击,在国家和地区层面出台一些实质性政策,组织各产业链主要企业与长三角地区政府、交通等部门、企业对接,帮助他们迅速恢复产业链、供应链。

这不仅能快速恢复产业链、供应链,也是加快长三角一体化进程的重要契机,更能巩固和提升上海五大中心的枢纽地位和作用。

(四)加快或提前落实拟议中的各类对外开放政策,并根据疫情中反映出来的新情况出台新开放政策,稳住外资并进一步吸引外资

利用进博会等机会,以“走出去”营销带动“引进来”。疫情结束,上海市政府可组织各有关部门和企业,整体策划宣传策略和出访区域。

在进博会前走出去,宣传上海的环境、文化和各项开放措施,帮助企业对接产业链和供应链。在引进投资、引进技术、引进人才的同时,巩固和发展产业链和供应链。

(五)研究制定精细化、全方位动态复工复产方案

方案需要着眼产业链、供应链和社会运行全局,对相关环节制定有防疫措施的复工复产模式,在巩固防疫成果的同时,确保复工复产的有效性。

(六)毫不动摇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完善和丰富战术组合

坚持就是胜利,要坚决筑牢疫情防控屏障,坚决巩固来之不易的疫情防控成果,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坚持“动态清零”,因时因势不断调整防控措施,提高复工复产的速度和质量。

建议将疫苗接种率作为防疫措施的一个新考虑因子。比如在区域层面(如一座城市等),根据不同的疫苗接种率指标,在不同疫情阶段采取不同的“四应四尽”战术——应检尽检、应隔尽隔、应收尽收、应治尽治,协调联动核酸检测、流调、隔离转运和社区管控等重点环节,达到“动态清零”的战略目标。

在行业层面(如物流、快递等),在常态化核酸检测的同时,辅以二针或三针接种率指标,在有效防疫的同时,保持行业的运营。

在企业复工复产层面,对企业复工复产人员提出核酸检测和疫苗接种要求,比如复工复产通行码可以包含健康码、行程码、核酸检测码和疫苗接种码。

下一阶段,可以考虑在常态化核酸检测的基础上,加上常态化疫苗接种,并进一步过渡到常态化疫苗接种为主。这一措施也有利于我国疫苗研发能力和生产能力的快速提高。

来源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

编辑:刘蕊

(本文转载自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