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民族大学冉清文:忆母校杂谈

青海民族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2019-03-26 10:15 浏览量: 4434

MBAChina网讯】转眼离开母校——青海民族大学已整整26载。人们都很疑惑,时间都去哪了,真的不知去哪了。不管你是否知道,也不管你是否愿意,它都在我们身边悄悄地溜走了。26年的时间就这样在我们身边消失了。

2006年,我曾因公差回过一趟母校,虽然时间比较仓促,没有停留多长的时间,但还是惊喜地发现,母校已伴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脚步,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种变化虽然谈不上是沧海桑田,然20世纪80年代的遗迹,在我脑海中的残存,有的已经难觅踪迹。现在的母校已经由青海民族学院蜕变为青海民族大学,师资队伍、学科专业建设、科研能力与水平、社会影响力等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所有的方面都已今非昔比。

看到母校今天的变化,不免回想起我在母校八年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更想起与我一起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老师、同学和同事。

张达生

首先是指导我学习、工作的硕士导师张达生先生。1993年,我离开青海回到锦州工作,从此与先生未再谋面,现今先生早已作古,但先生的音容笑貌、谆谆教诲不时不刻地铭刻在我的心中。他做学问的严紧,对文章的精益求精,对学生要求的严格,做人的朴实坦然,每每指导我学习,都希望我不要死读书和读死书,做学问写文章,不要人云亦云,总跟在别人的后面,吃别人嚼过的东西,要敢于创新,走他人没有走过的路,敢于提出不同的见解。并反复地告诫我:不要总看别人写的书,一定要写书给别人看。正是这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孜孜不倦的追求精神,一直影响着我、激励着我,更好地为人为文为师,学习不止、研究不止,不论做什么工作,也不论在什么岗位,都没有放弃手中的笔,也没有离开心爱的三尺讲台,从没有停止过耕耘,始终在教书育人。虽然没有取得什么过人的成绩,但也发表过数十篇论文,出版了几部给别人看的书。

马诚

当然,也没有忘记我的另外两位硕士导师赵祥瑞先生、马诚先生对我个人成长的作用。这两位导师虽然没有像张达生先生那样多的面对面的指导,但在生活方面却给予了我很多的帮助。他们做人的品格、做事的正直、做文的严密、做师的典范,不时不刻地都在影响着我,更激励、鼓舞着我不断加强对理论知识的学习、继续深造,用渊博的知识、丰富的学识、严谨的学风、高尚的教风、严格的要求,教育学生、培养学生、造就学生,把热血和汗水洒在三尺讲台上,用知识和学问铺就学生成长之路。

我更记得同在政治系一道工作的同事们,他们之中有的是我的老师,有的算是我的同学,既有从事多年教育工作、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同志,也有大学或研究生毕业、刚刚走上工作岗位、走上讲台的年轻人。与今天的师资队伍相比,既没有那么多的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也没有那么好的学缘结构,更没有那么多的学识和见识,但我们与今天的教师一样,有高尚的师德、有爱学生的赤诚之心,有诲人不倦的品德、有蜡炬成灰的品格、有春蚕吐丝的毅力和自我牺牲精神,造就了大批的人才,为中国民族事业的发展贡献出应有的力量。

鸟成云

马维胜

王作全

也是政治系,聚集了一批与我一样的年轻人,王作全、鸟成云、马维胜、赤旦多杰、马德明等,其他还有,但已说不出他们的名字。他们风华正茂、血气方刚,虽不敢说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但也不闻世事、钻研学问、奋笔疾书、慷慨激昂,大有“小马奋蹄嫌路窄,大鹏展翅恨天低”之感。我们一起站在讲台上,教书育人,诲人不倦;我们一起代表着政治系活跃在篮球场、排球场和田径场上。正是有了这样一批生龙活虎的年轻人,不但给政治系带来了朝气和活力,也给我这个离家千里之外的年轻人,找到了归属感,找到了自己的快乐。后来,由于各种原因,我离开了青海,告别了学习工作八年的母校,回到了故土,而他们仍然奋斗在生育其、养育其的青藏高原。经过自身的努力、社会的熏陶与培养,二十年后的今天,他们早已功名卓著、声名显赫、高官厚禄,步入了更高的人生舞台,在各行各业发挥着更大的作用。

今天,我们再打开青海民族大学的首页,见到的不再是政治系,而是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领导班子更加年轻化,师资队伍更加高层次。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大量会集,具有教授、副教授等高级职称的教师应有尽有,各种专家、讲师、带头人独领风骚。在这不断注入新的血液的教师队伍中,仍然还能找到几位当年比较熟悉的名字,他们都已成为政治学院的支柱与栋梁。

同样,在母校,也有一批来自全国各地,从祖国四面八方会聚而来的莘莘学子。我便是其中的一位。虽然我们来自不同的地方,说着不同的方言,学的不同的专业,在不同的系别跟随不同的导师,但我们都是年轻人,会聚于此的目的就是学习。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完成学业,成为有用之人。在这里,我们一起学习、一起生活,相互请教、相互沟通、相互帮助,在一起,既把酒言欢,也天南地北、海阔天空,高谈阔论。相互间没有地域之别,更没有门户之见。二十年后的今天,他们都学有所成,而且大都成为专家、学者,有的已经成为某一方面的领军人物。当年,被我们大家都十分推崇的土族青年何峰同学,经过二十多年的打造和历练,曾是青海民族大学的“掌门人”。

离开母校二十多年,二十年前的母校总是浮现在我的眼前,谆谆教诲的老先生,学而不倦的青年教师;开满鲜花、长满果实的校园,身着各式各样民族服装的学生,刚劲有力的藏族舞,轻柔婀娜的回族舞,高亢嘹亮的藏族歌曲,缠绵婉转的青海花儿。这些,都凝固在我的脑海里,铭刻在我记忆中,成为我一生的美好记忆。

虽然离开了母校,但他仍然关心母校的发展、壮大,时常会自觉不自觉的打开母校的网页看一看,了解母校发展的动态。每当看到母校发生新的变化、取得新的成果,都会感到无比的兴奋和激动,都会为此而自豪,因为这里毕竟是我曾经学习、工作、生活的地方。这里有我的师生情、同学情、同事情、朋友情,祝愿青海民族大学——我的母校借助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东风,发展得越来越好,越来越顺风顺水,成为中国民族高等教育的奇葩!

冉清文,男,1962年11月生,辽宁建平人,1985年考取青海民族学院政治系科学社会主义专业硕士研究生,1988年7月毕业,留校任教,主讲“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课程。1993年,调入当时的锦州师范学院,现更名为渤海大学。现为渤海大学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科学社会主义专业带头人,渤海大学教改与教学质量评估中心主任。

编辑:

(本文转载自青海民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