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珞珈政治学论坛”202002期成功举办

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2020-12-18 14:30 浏览量: 8400

2020年12月14日晚7点,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王海洲教授做客武汉大学“珞珈政治学论坛”,在学院332会议室作了题为“为什么需要政治现象学”的学术报告,本次论坛由刘伟老师主持。论坛吸引了校内外相关学科同仁踊跃参与,本院陈刚、朱海英、付小刚、吕普生、曹龙虎、陈浩宇、朱成燕等多位教师、博士后梁玉柱以及院内外博士生、硕士生和本科生也参加了本次论坛。

王海洲老师主要围绕政治现象学的自觉需要、学术需要、基本定位、学习与应用以及个人学习政治现象学的主要原因这五个方面进行阐述。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王海洲老师通过几位现象学家与政治家之间的故事,展示出了现象学实际上与政治实践之间能够形成比较紧密的联系,也初步打消了大家对政治现象学的陌生感。随后,王海洲老师结合南京大学团队的研究经历,向大家介绍他们如何一步步切近对政治现象学的关注和研究。

他们团队在十余年的研究中自觉使用了一些现象学的思维和方法,如2004年张凤阳教授撰写的《现代性的谱系》就已提及许多关于现象学的思考,2006年张凤阳教授在领衔撰写《政治哲学关键词》一书时,经常指导写作组成员处理某个核心概念时不要过于依赖自己所熟悉的知识和理解,将其视为一个全新的词汇去重新感知、梳理和阐释。王海洲老师在2006年和2008年撰写《合法性的争夺:政治记忆的多重刻写》和《政治仪式:权力生产和再生产的政治文化分析》时进一步落实了这种雏形状态的现象学思维,并在后者的一条脚注中指出,未来很可能会出现一种可称为“政治现象学”的方法。此后,在对政治象征和国家形象等议题的多年研究中,他不断摸索前进。直到几年前,他们的学术团队决定使用“政治现象学”一词来描述他们的研究,在收集国外文献时偶然地发现了异域学者对此早有关注,但一直名声不显,只是最近几年才加强研究。

通过对现象学和政治学两个研究领域发展史的简单分析,王海洲老师指出,政治现象学可谓应“运”而生。一方面,它是现象学百年运动的成果之一,有些现象学家们逐渐将探索的目光投向了政治世界。另一方面,王老师强调,政治现象学的出现不是因为政治科学和政治哲学的衰弱,而是因为它们的扩展和繁荣:一则在学科、议题与方法的可能性不断增长的同时,知识体系、理论框架乃至思维惯习出现固化,可能导致研究的内卷化、乏味重复、进展缓慢或者无力;二则在学科范式不断完善的同时,内部生成和外来的各种挑战者也频频出现,冲击着学术对话的有序进行。政治现象学正是解决这两类问题的一种策略方案,它既可以促进政治学研究的可持续增长,如对既有领域进行反思,或者开拓新的疆域;也有助于保持政治学探索的科学性或有序性,因为现象学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关于本质探索的“科学”,它天然地迎合和需要与各种研究路径展开对话。

随后,王海洲老师从几个方面对政治现象学进行了基本定位。他认为政治现象学首先是一种思维训练,借用“理论”的词源(Theoria)是旅行(journey)之意,揭示“理论”的探索实际上永在其途、且永无终点;为此,一位政治现象学学者应该作为“遥远的外星人”与“无私的旁观者”展开反思。其次,政治现象学是一种方法论,旨在通过借用、发展和改造现象学的方法论,在政治科学和政治哲学的传统分析路径之外,为处理各种类型的政治学议题提供具有补充性和竞争性的研究方法。第三,政治现象学的研究对象包括日常生活、公共事务,以及作为元政治的各种概念、话语和文本;它的研究目标是更为准确到位地描述出政治事务/事物的本质(追索永无止境),厘清和排列现实情境中高度复杂的变量关系(特殊和普遍的和谐),动态地把握住研究对象的政治意义因时空移换而产生的弹性变化,以及超越简单的主客体设置来定位研究者和研究对象之间的关系。

在简单理解了政治现象学是什么的基础上,王海洲老师又分享了在学习、思考与应用政治现象学上的心得。在学习方面,我们可以对现象学的知识谱系重新认识,“功利性”地汲取其中与政治学相关的内容;我们也不一定要熟读原著,更重要的是掌握了现象学的思维和方法精髓后去应用在政治学研究中。在方法的建构方面,他从政治学研究对象的特征出发,对现象学的研究步骤进行了改造,初步设计出政治现象学研究方法的四项基本策略:一是多重体验后的描述,二是基于定见悬搁的反思,三是渐进式还原的分析,四是立足生活世界的阐释。他强调这些步骤并非顽固的教条,而是具有弹性方法论原则,能够通过变形以迎合不同研究对象的需求,同时也是具有各自侧重点和内在连贯性的重要步骤,能够合乎逻辑地服务于一项研究的整个过程。

王老师再次强调,政治现象学从来不是一种学科,也不欲建立一种流派,它就是服务于政治学科研活动的独特思维和方法,在起步阶段也不可能提供一种完善、完整的方法论体系(这种意图本身就有违现象学思维)。当前,可以考虑在几个方面先展开尝试,例如在我们撰写研究背景和意义时,可以借助这个方法更为清晰地说明问题意识之生成和呈现的过程;它在概念史和观念史研究中也别有用处,可以帮助我们拓展和提升概念、观念和理论研究的空间、深度和准确性;这一方法要求质问(悬搁)已有发现、发掘新的属性,也有助于我们对一些特定的或热点的议题有所推进;此外,这一方面还有助于我们改进混合方法的运用方式和效率。

王老师最后提出一些努力的方向与在座师生共勉:保持反思的习惯和探索的兴趣,发现和再发现生动而复杂的政治世界的“真”;在有限的生命中努力贡献出具有“惊艳感”的作品,呈现研究之“美”。在提问环节,王老师与在场师生进行了热烈互动,回答了一系列问题,包括如何检验政治现象学的内容,如何提供更具说服力或竞争性的政治现象学观点或内容,如何更为敏锐地发现和反思政治生活,以及如何把握政治现象学中的视角与立场等多个问题,王海洲教授耐心且精彩的回答赢得了在场师生的热烈掌声。

在深入交流之后,刘伟教授做论坛的总结发言。他指出,在本次学术报告中,王海洲教授不仅系统梳理了政治现象学是什么、怎么做的问题,从而为大家消除了对政治现象学的误解与困惑;也向大家展现了当前国内政治现象学的发展前景与困难挑战,整场讲座既富含思想和洞见,也颇为生动有趣。政治现象学更多地是一种研究思路或研究路径,具有方法论意味,对经验研究尤其具有启发性。作为政治学研究者,应该以包容创新的心态和思维学习不同的理论与方法。就此而言,政治现象学的确具有进一步的推进和适用的前景。

编辑:霍旭东

(本文转载自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