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坚持落实《巴黎协定》 坚定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第二届“共同行动 助力碳中和”高层论坛在京举行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
2022-08-31 19:43 浏览量: 2465

为积极助力经济社会绿色低碳发展,促进中外绿色低碳领域政策制定者、专家学者和实践者开展对话,广泛凝聚共识,加强共同行动,8月27日,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国际合作中心、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共同举办的第二届“共同行动 助力碳中和”高层论坛在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举行。

本次论坛开幕式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际司副司长高健主持。论坛首先由北京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张锦致欢迎辞。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国家发展改革委副秘书长苏伟出席论坛并作特别致辞。国家发展改革委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司副司长赵鹏高,印度尼西亚驻华大使周浩黎(Djauhari Oratmangun),南非驻华大使谢胜文(Siyabonga Cyprian Cwele),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驻华代表涂瑞和,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理事长、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原副部长仇保兴,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投资和技术促进办公室(中国﹒北京)主任武雅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副代表乔展(James George),浙江省衢州市副市长李宁,能源基金会首席执行官兼中国区总裁邹骥,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刘俏,克莱恩斯欧洲环保协会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龙迪(Dimitri de Boer),通用电气(GE)全球副总裁、中国总裁向伟明,赛得利集团可持续发展副总裁孙剑,联宝(合肥)科技CEO丁晓辉等出席论坛并发表主题演讲。中国天楹董事长严圣军、金鹰集团(中国)副总裁赵勇以及力拓集团、施耐德电气、淡水河谷、大唐集团等世界500强企业和行业领军企业负责人,以及主办方负责人等出席论坛。

北京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张锦代表北京大学,向论坛的举办表示祝贺,并向与会嘉宾表示欢迎和感谢。他指出,要实现碳中和,不仅需要政府的顶层设计和政策引导,更需要相关行业组织、研究机构和企业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希望论坛能成为碳中和议题的重要平台和品牌活动,为加强各方面的沟通合作、加快中国和世界的减碳进程发挥好桥梁纽带作用。张锦表示,近年来,北京大学主动对标对表碳中和目标,加强对相关学科的布局和投入,充分发挥学科齐全的综合性优势,组织有关院系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形成了一系列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下一步,北大将继续强化碳中和领域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政策咨询等工作,为实现碳中和目标提供更加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在论坛上发表重要致辞时指出,全球气候变化已经从未来的挑战变成眼前的危机。在全球气候变化挑战面前,没有一个国家能够置身事外、独善其身,坚持多边主义合作共赢是唯一的选择。受多重因素影响,目前一些国家气候政策出现了回摆,但中国会坚持落实《巴黎协定》,继续采取强有力的政策和行动,与各方一道推进应对气候变化的多边进程,继续做全球气候治理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中国一直鼓励和支持中外地方政府、企业、智库等社会各界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交流合作,也将继续为各国企业来华开展绿色低碳领域的交流合作提供更多支持,同世界分享中国绿色低碳发展的机遇。

可持续发展是重大的全球性问题,是实现人类福祉的关键。国家发展改革委副秘书长苏伟在致辞时指出,中国是生态文明的践行者,气候治理的行动派。中国将驰而不息、坚定不移走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全力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落实,以全球历史上最短时间实现全球最高碳排放降幅。同时,也将与国际社会一道,紧密合作、携手行动,共创绿色发展未来。

落实《巴黎协定》目标,实现绿色发展,很大程度取决于世界各国通力协作。论坛特别设置“绿色低碳的政策对话”“实现可持续的转型与变革”“能源革命与循环经济”和“‘碳’路实践与国际合作”4个单元主题演讲,以期进一步加强对话与沟通,共促绿色低碳发展。

开展绿色低碳政策对话

国家发展改革委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司副司长赵鹏高详细介绍了中国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他表示,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是中国深入实施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的制度保障,对未来近40年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进行了系统谋划和总体部署,明确了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时间表、路线图和施工图。

推动实现“双碳”目标离不开国家间的合作。印度尼西亚驻华大使周浩黎介绍了印尼在应对气候变化和向低碳转型方面的实践。他表示,向更加清洁和更加绿色能源的过渡,需要各国之间通力合作。但是,每个国家都有不同的起点,发达国家与新兴经济体在这一领域的差距不容忽视。全球解决方案总是需要全球的合作,多边合作、区域合作和多层次的合作都势在必行。

南非驻华大使谢胜文介绍了南非应对气候变化和实现碳中和面临的问题。他表示,节能减排的实施必须考虑到公平性和历史责任,以避免发展中国家因资金缺乏而受到责备。气候变化是一个全球性问题,需要各国集体采取行动实现碳中和,并确保在这个过程中不能让任何成员掉队。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驻华代表涂瑞和分享了全球环境治理进程、进展及挑战。目前,全世界已经有100多个国家将环境权写入《宪法》,国际社会达成了多项影响力巨大、具有持久性意义的全球环境公约。他表示,各方普遍的共识是需要采取更有效的行动,去落实和实施各方已经达成的目标。

实现可持续的转型与变革

实现碳中和目标,既是挑战,也是机遇。特别是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时代潮流,唯有坚持创新驱动,才可能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不竭动力。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理事长、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原副部长仇保兴在发言中对城市减碳路径作了深入分析,并表示,未来城市间的GDP竞争可转向GDP与减碳的双轨竞争。

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投资和技术促进办公室(中国﹒北京)主任武雅斌通过对比发达国家实现碳达峰和推动碳中和的发展路径后提出,绿色低碳发展需要注重国际合作,以产业引导,提高创新技术的应用,促进全价值链绿色转型。在碳中和过程中,要重视解决经济增长和能源减排的关系,确保减排目标不能压垮企业。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7次缔约方会议将于今年11月举行,本次论坛召开非常及时。”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副代表乔展表示,解决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需要汇聚不同利益相关者,扩大国际合作和知识方面的共享,降低可再生能源和储能的成本,加速绿色转型,确保能源安全性。

作为基层“双碳”工作的执行者和实践者,浙江省衢州市副市长李宁介绍,衢州选择了数字化牵引低碳化的改革路径,通过建立工业、农业、能源、建筑、交通、居民生活和林业碳汇7大领域的碳账户体系,开发碳账户金融、用能预算化管理、工业产品碳足迹核算、“零废生活”等应用场景,使减碳行为得到正面激励。

推动能源革命与循环经济发展

能源转型是碳中和的重要领域。能源基金会首席执行官兼中国区总裁邹骥提出,能源革命的一个核心主题,是把以煤为主、高碳的能源结构,逐步安全平稳有序过渡到以高比例非化石能源为主的能源结构,这是一场深刻的革命。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刘俏教授就以碳为锚的国际金融体系构想——碳元——进行了分享。碳元是由单位碳排放权支持的标准化证券,在碳元的机制设计下,有效碳价格会决定一国汇率的基本定价基础,使得各国有动力通过减排或增汇的方式降低碳排放,并增加本国货币购买力,最终使本国货币政策与减排目标结合,使追求本国发展的经济政策与降碳增汇的目标相吻合。刘俏指出,碳元的推出面临诸多挑战,但是这一理论构想将引导我们更好地思考全人类实现碳中和的可能。

克莱恩斯欧洲环保协会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龙迪高度评价中国循环经济建设取得的实效,并对欧洲在能源转型发展方面的做法作了分享。在减少化石能源使用,尤其是交通能源使用方面,欧盟通过立法,在私家车、公共交通中鼓励净零排放汽车使用。

加强“碳”路实践与国际合作

实现“双碳”目标,离不开企业的共同参与。通用电气(GE)全球副总裁、中国总裁向伟明表示,“GE的能源、航空和医疗三大业务板块,深度参与了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未来,GE还将致力于包括可持续发动机先进技术验证项目、混合动力项目和氢燃料项目的三大革命性技术验证项目。GE愿携手本地合作伙伴,助力中国发电工业和交通等高碳排放产业低碳转型,共创可持续高效未来。

赛得利集团可持续发展副总裁孙剑表示,温室气体排放、生物多样性问题和环境污染,三者相互交叉、相互影响,而循环经济的发展可以从不同角度助力解决三大挑战。赛得利集团是纺织服装价值链上游的原材料生产企业,制定了具有挑战性的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及行动方案,并积极探索可再生能源的替代。

与会企业中,联宝科技2018年被工信部授予“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基地”。CEO丁晓辉介绍,联宝科技园区光伏发电量已占到总用电量的7%,贴片生产线大量使用低温焊接技术。2020和2021年,联宝科技二氧化碳的减排量都在6000吨以上,相当于植树36万棵。

本次论坛上,衢州市按工业、能源、居民生活等领域的不同碳源结构,发布了《“碳账户”核算评价标准》。金鹰集团(中国)、赛得利集团、中国天楹股份有限公司、波司登国际服饰(中国)有限公司、福建新华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杭州白贝壳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常州天虹伟业纺织有限公司等7家企业代表共同发起倡议,践行减塑降碳,推动科技创新和业务流程再造。

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实现可持续发展关乎各国命运,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景。与会嘉宾纷纷表示,共同行动,为推动良好生态环境建设、绿色低碳发展模式构建、共促全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光华思想力”是北大光华的智库平台,旨在立足新时代中国,遵规范的学术标准,循前沿的科学方法,做世界水平的中国学问。“光华思想力”扎根中国大地,紧紧围绕中国经济和商业实践开展研究;提供政策建议和咨询,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研究市场规律和趋势,服务企业前沿实践;讲好中国故事,提升商学教育,支撑中国实践,贡献中国方案。

编辑:梁萍

(本文转载自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