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与科学,我们都需要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
2020-10-22 10:00 浏览量: 3335

人文+科学

Nov. 2020

  • 物质和精神,科学与人文,是人类社会发展绕不开的两大路径。科学与人文相辅相成,互补互利。科学授人以效用,人文予人以美善。古往今来,人类在这两大路径中不断前行,写下了无限的辉煌,留下了无尽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 北京大学大师云集、群星璀璨。北大光华MBA开设人文与科学讲座,旨在利用北大的独特优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播国内外先进文化的成果,推动社会进步。

  • 2020秋季学期推出的一系列课程讲座,全部授课老师均来自北大不同院系,让我们逐一来领略他们的风采和思想。

-北大风物与人文精神-

杨虎,北京大学文学博士,继续教育学院副书记,新闻与传播学院现代出版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家协会长聘评审专家。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外出版史与经典阅读、北京风物与传统文化、北大风物与人文精神。迄今编著(或参与编著)图书20余部,发表文章80余篇,参与国家级、省部级、校级科研项目10余项,也曾获30余项荣誉称号。

课程要点

北大是一所举世瞩目的优秀大学,更是一处独具精神魅力的圣地,不断为来这里求学问道的人提供着强大的“正能量”。讲座从北大校园的历史变迁入手,讲述了北大的历史与现状,重点讲述了“一塔湖图”背后的故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北大独特的人文精神“外未名而内博雅”,最后以燕园的灯光为着眼点,分析了北大创建世界双一流大学的强大精神动力。

-认知科学的启示:从科研到教育与生活-

魏坤琳,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于2007年在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获运动控制的博士学位。2007年至2009年在美国西北大学和芝加哥康复医院进行博士后研究。2009年加入北大心理学系(现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2013年获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计划支持, 2016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入选2017年度“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2014年开始兼任清华-北大联合生命科学中心中心外博导。

课程要点

认知科学是探究人脑或心智工作机制的前沿尖端学科,是20世纪世界科学标志性的新兴研究门类。认知科学是一门相当年轻的学科,然而却为揭示人脑的工作机制这一最大的宇宙之谜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认知科学教你如何科学地认识科学,更是一门非常有趣的学科。比如为什么盯着一个字,看久了总觉得不认识?人的情绪是如何爆发又如何消除的呢?这些问题,都可以让认知科学来告诉你答案。

-十九大以来的中国治道变革与反思-

张健教授,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系博士学位。曾供职于《战略与管理》杂志社。研究兴趣集中于比较政治和中国政治,特别是身份认同问题。目前任北京大学民族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发表文章有《结构、理性选择与美国黑人的政治参与》、《自由民主与民族认同》、《新疆问题:族际矛盾还是分裂主义》等。

课程要点

中国政治的变化快且难以预料,此次讲座将力图分析十九大以来的中国社会治理的变化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力图通过历史和现状,预测未来的发展变化格式,立足政治,但关注点会涉及社会发展的多个方面。同时也会试图分析和解读即将于10月底召开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的会议精神。

-佛学与中国思想格局-

李四龙教授,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宗教文化研究院副院长、佛学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佛教史、佛教哲学。曾赴美国哈佛大学做访问学者,在哈佛燕京学社、哈佛大学世界宗教研究中心访问学习。2015年4月,李四龙教授受邀做客凤凰卫视世纪大讲堂节目,主题为“中国佛教与民间社会”的演讲,深入浅出、异常精彩,深受观众好评。

课程要点

佛教诞生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此期间,佛教经过长期的传播和发展,不断改造自己的形象,以适应中国及中国民族文化的特色,形成了广泛的群众信仰基础。佛教对中国的思想影响非常深远,可以说,佛教在很大程度上重塑了中国人的人生观以及对生命的思考。

编辑:精卫

(本文转载自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

最新动态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