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新时代 探索新动能 | 第21届北大光华新年论坛
【MBA中国网讯】12月14日,第21届北大光华新年论坛在北京举行,本届论坛以“奋进新时代 探索新动能”为主题,展望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远景、聚焦高质量发展路径、探寻新的发展源动力。
始于1998年,一年一度,一期一会。作为中国最具权威性和前瞻性的思想交流盛会之一,本届新年论坛从核心问题出发,邀请到多位重磅嘉宾共同探寻时代答案。
全国政协副主席、民革中央常务副主席郑建邦,国务院参事、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徐宪平,中国银行前行长李礼辉,国家发改委原副秘书长范恒山,华为公司董事、战略研究院院长徐文伟,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张轶鹏,特斯联首席执行官艾渝,泡泡玛特联合创始人司德出席论坛并发表演讲。
北京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王博教授,北大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刘俏教授在论坛上发言。同时,论坛还特别邀请五位光华教授周黎安、刘晓蕾、武常岐、张志学、马力与发言嘉宾们逐一对谈,进行了有趣有料的精彩互动。
北京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王博致欢迎辞
北京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王博在开幕致辞中代表北京大学对新年论坛的举行表示热烈祝贺,并向社会各界对光华的支持表示衷心感谢。
“冯友兰先生说,大学要培养的是人而不是器。”王博副校长强调,大学培养的人要关心这个世界,保持清醒的头脑,更好地承担对于世界的责任。北京大学从来不缺乏奋进和探索的精神,北大人始终心怀对美好中国的憧憬与向往,勇于直视挑战,求索答案。从股份制、产权改革、证券法到非公36条、扶贫开发到股权分置改革、低碳经济等等,光华始终敢当时代责任,不断为国家贡献出重要的思想理论成果。
他表示,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到,必须善于通过改革破除发展面临的体制机制障碍,激活蛰伏的发展潜能。这正是本次新年论坛要探讨的重要内容,他期盼参会嘉宾充分阐述见解,为“奋进新时代 探索新动能”提供更多思考。
郑建邦: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更大激发市场活力
全国政协副主席、民革中央常务副主席郑建邦出席论坛并发表主旨演讲。郑建邦表示,即将过去的2019年,中国经济面对的形势极为严峻复杂。“面对错综复杂的局面,最重要的是做好自己的事。”他表示,近年来,围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我国优化营商环境改革力度更大、精准度更高、节奏更快,成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动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之举。
中国已连续两年进入全球营商环境改善幅度最大的经济体行列。优化营商环境不仅催生了大量市场主体,也加速了新旧动能的接续转换。“应该看到,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郑建邦说,当前我国营商环境仍有一些突出短板,与国际先进水平对标仍然存在差距,打造社会期待的一流营商环境依然任重道远。
他表示,不断优化营商环境,要继续紧紧扭住简政放权的“牛鼻子”,以更大力度推进“放管服”改革;不断优化营商环境,要规范和创新监管执法,为创新创业提供生长沃土;不断优化营商环境,要坚持问题导向,切实增加市场主体“获得感”;不断优化市场环境是项系统性工程,归根到底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徐宪平:新基建,构筑数字时代的新结构性力量
国务院参事、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徐宪平出席论坛并发表主题演讲。
徐宪平表示,万物互联、人机智联的数字时代,数字资源已经成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强大新动能,我们提倡的“要想富,先修路”,正在变成“要做强,先上网”;随着5G技术商用,互联网向物联网延伸。从某种意义上,互联网是加法,物联网是乘法。
徐宪平指出,新基建以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需要为导向,以数字化、智能化为支撑,是数字时代的新结构性力量、数字时代的信息高速公路。他将新基建的内涵总结为两条:一是连接,连接网络、平台;二是计算,包括算力、算法。连接是基础,计算是核心。新基建的特征可以总结为五个:技术迭代、软硬兼备、协同融合、价值赋能和投资多元。
徐宪平表示,到2019年底,全国将开通13万个5G基站,50个城市将启用5G商用。新基建的应用场景,现在已有一定规模,未来发展空间巨大。但是,必须看到新基建面临的短板:一方面,关键核心技术和装备严重地依赖进口;另一方面,基础研究投入占比太低。徐宪平指出:没有高水平、高强度的基础研究投入,就难以产生原创性的、颠覆性的科技成果,就难以形成自主的技术路线和技术标准,就只能跟在别人后面跑。
徐宪平建议,新基建前期投入大,应用场景待开发,需要政策工具支持,创新融资模式。同时,尝试通过发行公募REITs来盘活各类经营性基础设施存量资产,既可以为增量的投资提供新的融资工具,又可以降低政府和企业财务风险。
光华对话:新基建是新旧动能转换的具体路径之一
当前,中国经济面临下行压力,不确定性增强,下一步中国经济的增长点在哪里?转型方向在哪里?新基建作为中国经济新旧动能转换的一个具体路径,能撬动多少社会资金?围绕这些话题,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周黎安和国务院参事、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徐宪平展开对话。
“新基建其实就是中国经济新旧动能转换实现高质量增长的一个具体路径。”周黎安认为,如果说旧基建背后的支撑是钢筋水泥的话,新基建背后的支撑是科技创新。所以新基建本身所蕴涵的不仅是产业的升级,更重要的是技术的巨大进步。
徐宪平表示,关于REITs作为新金融工具,能撬动多少社会资金的问题,徐宪平说,从1981年到2018年,固定投资的存量总量大概420万亿,按照标准的公募REITs这个产品发行的话,大概能盘活四万亿到十二万亿元的量,以此作为资本金可以带动二十万亿到将近四十万亿元的投资。
从政策层面看,财政、金融、产业等如何支持新基建的建设?对此,徐宪平认为,财政政策上看,过去专项债券、地方政府债券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现在应该把新基建作为重中之重。产业政策上,对5G基站提供用地、用电,以及税收优惠政策。
“我跟开发银行打了二十多年交道,开发银行过去作为一个政策性银行,90%左右的资金投入到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现在更需要发挥好开发性金融的作用,发放中长期*,提供更优惠的利率来支持新基建。”徐宪平说。
李礼辉:金融资源配置失衡,当前有“四个偏低”
中国银行前行长李礼辉出席论坛并发表主题演讲。李礼辉说,金融资源配置失衡是一个经常被提起,也一直难以解决的问题。有必要探讨深层次的原因,寻求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赋能实体经济可行的路径。
他认为当前金融资源配置失衡,有“四个偏低”:民营企业融资占比偏低、上市银行的估值偏低、直接融资占比偏低、固定资产投资动力偏低。“同一阶段并存的4个偏低,应该有内在的联系。”李礼辉分析,这种情况的出现与传统信用模式的局限性、行政手段的局限性、初级资本市场的局限性以及民营企业的局限性有关。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引导大银行服务重心下沉,推动中小银行聚焦主责主业,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引导保险公司回归保障功能。
“金融稳,经济稳;金融增值,经济才能增效。另一个方面,经济好了,金融才能好,经济增效,金融才能增值。”李礼辉表示,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着眼长远,务实可行。
为有效破解当前金融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李礼辉提出了建设数字信任机制、完善市场化定价机制、完善财政税赋制度以及完善资本市场四方面的具体政策建议。
光华对话:如何穿透数据“孤岛”?
围绕金融领域的热点难点,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刘晓蕾与中国银行前行长李礼辉展开了对话。
“支持中小微企业的发展,银行和互联网科技公司如何发挥自己的优势?怎样穿透数据‘孤岛’,对小微企业做出更为精准的判断,从而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建立多中心化的区块链,还是建立统一的数据中心,哪种办法更安全,哪种办法更有效率?”刘晓蕾抛给李礼辉的问题颇具前沿性。
“做好金融业,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李礼辉表示,大银行的服务重心要下沉;中小银行、中小金融机构应该直接为小微企业提供更多融资;科创企业可以通过计算优势、数据能力,为金融机构提供数据信息。
李礼辉认为,穿透数据孤岛,建立社会诚信体系特别重要,其中之一,就是建立一个值得信任的数据系统。如何建立这样一个体系呢?他指出,目前来看,各个部门的数据依然是分割的,现在有些地方政府已经着力于建立统一的信息数据,并取得初步的成效。他还指出,拥有数据的企业,比如电商、移动通信的供应商,也应该提供公共信息数据。
那么,建立完善的风控体系,哪些场景适合建立多中心的区块链,哪些场景适合建立统一的数据中心呢?李礼辉表示,这取决于我们对场景的判断,比如推出法定数字货币的时候,应该坚持中心化的管理模式;但是,在一般的数据共享方面,完全可以通过区块链技术,建立多中心、分布式的技术架构来共享信息,但是,目前来看,区块链规模化应用的瓶颈并没有完全突破,仍然需要努力。
范恒山:区域协同,释放要素改革增长潜力
国家发改委原副秘书长范恒山出席论坛并发表主题演讲。“随着经济基数的不断增大、资源供给的充分度不断降低、科技创新的难度不断加大,经济增收阶段性调整下行是一个必然的过程。”范恒山说,这一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特别强调要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要采取得力的措施实现经济量的增长和质的提升的有机结合。
对于如何调动和激发潜能拉动经济增长,范恒山认为,区域发展是特别重要的方面。“如果说区域政策的目的主要在于缩小不合理的地区差异的话,那么今天我们的区域政策及区域发展,应当承担起推进经济平稳向前发展、促进经济增长在合理区间的重要使命。”
但区域发展仍面临一些突出的问题,例如,区域分化的状态比较明显、区域发展实力悬殊、相对贫困等重点问题突出。
对此,范恒山建议,第一,要适当细化区域政策的空间单元,或者说适当细化区域政策指导的空间单元。第二,着力实施分类型指导。第三,加强欠发达地区的战略支撑。第四,大力推进城乡融合。第五,实施高水平的脱贫工程。第六,大力推进地区间的开放合作实现优势互补。第七,强化区域发展的数字化支撑。
光华对话:把握区域发展战略机遇 推动高质量发展
论坛上围绕区域经济发展热点话题,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武常岐与国家发改委原副秘书长范恒山展开了对话。
武常岐说,区域空间发展战略对中国的发展非常重要。当前,我国正加快落实区域发展战略,山东、福建等地并不在实施相关发展战略的核心省份中,那么他们应如何顺势而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路径与模式,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有何启示?
对此,范恒山表示,对于山东、福建这样非区域发展战略实施核心的省份,第一可以“东张西望、左右逢源”,同这些相关省份紧密联系、加强合作联动,按照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相关的战略要求重新审视和布局本地的产业。第二可以“借船出海”,把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相关发展战略使命移植到自身发展中。第三可以“无中生有”,也就是借助现代技术、借力别人有益经验、借势国家战略,促进自己在新经济发展中走在前面。他认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国情很不相同,借鉴包括中国经验在内的国际经验,要“分类指导、一体联动”。
徐文伟:5G使能产业升级,科技驱动价值链重塑
华为公司董事、战略研究院院长徐文伟出席论坛并发表主题演讲。
徐文伟指出,以5G、物联网、云等为代表的ICT基础设施,是智能世界的基石。5G、AI和云计算的快速发展,将促使千行百业的数字化转型,产业将进入以“智能化”为代表的数字经济阶段。
5G好在哪里?能改变什么?徐文伟认为:“5G不仅是快,也不仅是多了一个G,还有三个重要的特性:超带宽,5G是4G的10-20倍;广连接,一平方公里5G支持多达一百万个连接,能实现万物互联;低时延,最短时延不过一毫秒,可以满足大量需要延时的业务要求。”他总结说:“4G改变生活,5G改变社会”。
那么,5G将如何改变社会?徐文伟指出:技术将帮助人类跨越体力和智力的边界,比如5G装备的无人驾驶矿车可以避免人员的伤亡;技术将改善人类的生活环境,比如5G将提升道路隐患的识别准确率。从这些意义上来说,5G可以让社会变得更好。
徐文伟认为,当前正处于“新理论、新技术再一次爆发” 的前夜,面向未来,如何才能在下一轮产业周期中勇立潮头?徐文伟建议从三个方面进行升级:首先,产业链的升级,必须立足长远进行基础研究,才能持续保持创新能力,在高精尖领域做到无可取代;其次创新的升级,是从“创新”升级到“发明”,实现理论的突破,技术的发明;再次,实现科研升级,特别要发展根科技,加大基础核心的研究;此外,还必须注重“开放”的升级,坚持开放合作,坚持与全球的科研体系接轨。
光华对话:大学和企业的合作是双向增益的过程
在智能时代到来,科技驱动价值链重塑的背景下,围绕企业如何在高精尖领域形成“闭环”,如何看待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之间的关系等问题,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张志学与华为公司董事、战略研究院院长徐文伟进行了对话。
张志学研究华为多年,他透露了自己多年未曾改变的看法:如果中国有一个世界级企业,那便是华为。他用数据指出华为在研发上的投入力度:华为2018年销售额占中国调整后的GDP的份额为0.78%,而华为投入的研发1015亿元,占全国的5.2%。它获得的专利占全中国的10%。由此,张志学请徐文伟阐述了“发明和创新之间的关系”等深刻的问题。
徐文伟认为,创新的前沿是基础技术的发明和基础理论的突破,没有发明就没有创新。大学是理论和技术发明的源头。因为科学研究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需要多路径探索和研究。大学和企业的合作是双向增益的过程,企业提供业界的挑战和难题,并提供商业化的场景和需求,而基础技术的发明应该在大学。
“华为与全球几百所大学都有合作,在全球有60多个基础技术实验室,并与北京大学在前沿交叉学科,医学等有着紧密合作,建立了智能媒体联合实验室,数学联合实验室共同解决未来的难题和挑战。面向未来,华为将从基于客户需求的产品、技术和解决方案的创新1.0阶段,迈向基于愿景和假设驱动的基础技术发明和基础理论突破的创新2.0阶段。”徐文伟说。
圆桌对话:新技术如何助力传统企业转型升级?
此次论坛的“圆桌对话”环节聚焦民营企业发展。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马力与三位民营企业家——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张轶鹏、特斯联首席执行官艾渝以及泡泡玛特联合创始人司德,围绕如何激发微观主体原动力和创新力展开了交流和讨论。
文化产品更新迭代较快,企业如何应对挑战?新技术如何赋能传统企业转型升级?企业国际化进程中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对话中,马力向三位企业管理者抛出了一系列颇具锐度的问题。
张轶鹏表示,与二十年前相比,我国人均饮奶量已经提升,北、上、广等*城市人均饮奶量已达50多公斤。尽管如此,我国人均饮奶量仍不足世界人均的三分之一。在近年发展中,伊利更加注重精细化管理、更关注产品品质。对于品质,我们的理解不仅是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更多是营销服务和体验,以及关注大家深层次的营养健康需求。
艾渝认为,随着中国老龄化问题不断凸显,未来要保持经济稳定发展,唯一的办法就是通过新技术实现经济转型和效率提升。可以预见到的是,未来不管你在什么行业,场景、数据将可能成为非常重要的资源。目前的社会经济发展虽然面临诸多挑战,但我们也要看到希望,特别是在智能化、智能经济的这条赛道上,中国处于领先位置。
司德认为,数字化给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提供了很多可视化的维度,而且让可视化的颗粒度变得非常精细。未来每一个企业都要去拥抱数字化,但是数字化只是一个基础,怎么在数字化条件下不断创新企业的运营和管理,将是每个企业都应该去思考的问题。
刘俏:我们应该如何理性地讨论中国经济?
“如果我们回避或是把中、长期结构性挑战误认为是中、短期宏观政策问题,就模糊了对中国经济问题本质的认知。”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刘俏教授在闭幕演讲时提到。
刘俏认为,中国经济本质问题,是经过高速增长阶段之后,在工业化进程几乎结束时,如何去提升全要素生产率,这是我们必须直面的、最重要的第一性问题。对全要素生产率未来增速的判断,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对中、长期中国经济的看法。
他表示,全要素生产率能否提高,取决于能否找到中国经济的新动能以及如何有效释放新动能。在人类历史拥有统计数据以来,还没有任何国家在完成了工业化进程之后能保持3%左右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速,中国有没有可能再创造一个奇迹?
答案或许藏在四大新动能之中:第一,“再工业化”(产业的数字化转型)—— 产业互联网;第二,“新基建”——“再工业化所需的基础设施”;第三,大国工业;第四,更彻底的改革开放带来的资源配置效率的提升。
本论坛由凤凰卫视主持人、光华管理学院2019级MBA在读学生王峰主持。受邀嘉宾、北大及光华的校友、师生和媒体代表约1200人在现场聆听。此外,本届论坛还通过中国网、澎湃新闻、新浪、腾讯、网易、凤凰、财新、经济观察报、每日经济新闻、正和岛、新京报、今日头条、B站、快手14家平台同步直播,场外数十万观众同步观看。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日报、中国新闻社、财经等媒体的百余名记者参会报道。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高层管理教育中心(EMBA&ExEd)
(本文转载自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备考交流
最新动态
推荐项目
活动日历
- 01月
- 02月
- 03月
- 04月
- 05月
- 06月
- 07月
- 08月
- 0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12/01 报名|交大MTT专场笔试经验分享会,奖学金学长学姐一手经验大放送!
- 12/06 活动预告 | 金融EMBA项目主任见面会暨课程说明会(广州站)
- 12/06 活动报名丨香港城市大学EMBA(中文)公开课暨招生说明会【北京站】
- 12/07 广州公开课 | AI时代的博弈论探秘
- 12/07 最后召集| 广州站在职MBA(大湾区模式)招生宣讲暨校友分享会
- 12/08 @港澳台青年:MBA教授主题讲座暨招生说明会香港站报名中!
- 12/10 直播预约 |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管理学理学硕士MBM2025级申请倒计时!
- 12/14 活动报名 | 香港大学 EMBA环球班香港公开课
- 12/14 下週六見!2025年入學交大安泰MBA年度最後一場港澳台申請者沙龍重磅來襲!
- 12/15 复旦-港大IMBA项目深度体验课暨招生宣讲会|活动预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