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凯:金融机构应该顺势而为、抢占先机

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
2022-08-09 11:58 浏览量: 4305

随着资管新规过渡期结束,中国的大资管时代加速到来,银行、证券、基金、保险、信托等机构加快入局,外资也在纷纷布局国内市场。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金融学副教授李凯表示,这个趋势并不意外,国内资管市场潜在体量巨大,无论从增量还是存量来看,都有巨大优势,可以容纳很多参与者良性竞争。在这种环境下,李凯教授建议资管机构要“以人为本”、“扬长避短”、“取长补短”。

提到大家都特别关注的正在加速落地的个人养老金制度,李凯教授表示,这对于我国的金融市场是一个利好,未来将会成为我国资管市场一支强大和稳定的长期投资资金的来源。

针对今年特别震荡的全球资产市场,李凯教授表示,许多理财师把目前面临的挑战归结为“资产荒”,但其实原因在于“认知荒”和“能力荒”。他建议理财师们应该通过更多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提高,来解决这种“认知荒”和“能力荒”,致力于寻找宏观经济和行业的发展规律,顺着规律去占领先机,找准赛道。

李凯

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金融学副教授

“早瘦身、早转型、早占据高地”

才是资管新规下最佳策略

新浪财经:2022年是资管新规过渡期结束后的第一年。您认为现在资管市场正在经历的主要变化是什么?哪些“破局”或转型方向值得借鉴?

李凯:资管新规指的是2018年4月27日发布的《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后续设定了三年的过渡期,到2021年年底为止。“资管新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一是统一监管标准,二是消除多层嵌套、减少监管套利,三是打破刚性兑付,四是规范资金池、降低期限错配、减少流动性风险。

资产管理业务本应该是直接融资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实体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财富管理的需求日益增加。但是,我国资管业务发展中,通道业务和监管套利一度盛行,资管产品普遍具有刚性兑付的属性,实质上是以资产管理为名义开展“类信贷”业务,成为“银行的影子”。虽然形式上增加了直接融资比重,但实质上仍然是间接金融业务,风险没有从银行转移出去。同时,因为银子银行体系并没有像银行那样资本充足率等监管要求,金融杠杆和流动性错配都在隐性上升,积聚了系统性风险。

资管新规的核心是按照“风险可隔离、风险可计量、投资者可接受”的原则,使资产的风险和收益转移给投资者,使原来集中在银行和影子银行体系内的信用风险转移出来,推动我国资产管理行业摆脱刚性兑付,回归资产管理本源。其深远意义更在于促进我国金融结构的优化,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强化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功能。

“资管新规”实施之后,我国资管市场份额经历着重新划分的过程,大部分资管机构均需要经历痛苦的整改期。例如,压缩通道业务和非标业务、压降和清理刚性兑付的产品等等。由于市场投资者对于老产品存在路径依赖,符合资管新规的新产品难以扩展市场规模,社会融资需求因为融资结构改变和新老产品衔接转换不畅而受到较大影响。资管业界甚至一度出现延长过渡期的呼声。

经过三年的转型期,我们欣喜的看到了我国资管市场上的嵌套投资明显下降;银行理财的刚兑资管产品被明显压降;银行理财产品穿透前后的杠杆率均有所下降;银行理财子公司应运而生,成为资管行业新的独立运营主体;银行理财产品净值化、长期化、公募化、标准化等等。更重要的是,资管机构行成了共识:转型已经是大势所趋,加快存量资产压降,尽快适应新环境,“早瘦身、早转型、早占据高地”才是最佳策略。

新浪财经:资管大时代到来,未来的发展空间如何?能够看到哪些红利吗?

李凯:从《中国银行理财市场报告》可以看到:在资管新规实施之后,2018和2019年,我国资管市场规模出现了短暂下降。从2020年开始,就恢复到了10%左右的正常增长态势。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中国资管市场规模达到134万亿元,较2020年末增长11%,创下历史新高,充分彰显了“资管新规”促进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引领力和前瞻力。如果按照每年10%的增长率,到2025年年底,中国资管市场规模可达到约200万亿的量级。

我国资产管理市场得以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的最大红利在于:

从增量上看,国家宏观经济的稳定增长,人民财富的快速积累。从存量上看,财富重新配置。过去居民财富配置由房产为主导,逐渐转为金融资产为主导。目前,我国家庭资产配置仍主要集中在房产。随着房地产市场的调整和资产管理行业的成熟,未来我国居民家庭资产配置中房地产的比重将进一步下降,财富将更多配置于金融资产。

当然,人口年龄结构、国家金融结构的变化、互联网和新技术的创新,监管政策的不断完善,也是我国资产管理市场规模壮大的重要驱动因素。

总之,资管市场孕育着巨大机会,同时也充满变革。善弈者谋势,善治者谋全局,金融机构应该顺势而为、抢占先机。

新浪财经:如今我国的财富管理行业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吸引了银行、证券、基金、保险、信托等机构加快入局。外资也在纷纷布局国内市场。这对于中国的财富管理市场意味着什么?

李凯:未来十年将是中国财富管理行业全面提速、走向成熟的关键阶段。银行、证券、保险、基金、信托、外资等金融机构试图在财富管理领域占据一席之地。这样的趋势并不奇怪。

一个百万亿级、潜力巨大的市场,可以容纳很多参与者,目前还没有到你我抢份额的地步。良性的竞争, 引入“鲇鱼效应”,有利于促进金融机构的转型和市场的发展。

我建议资管市场的参与机构要有一定的前瞻性,除了做大市场规模同时,也要开始提升“内功”,加强能力建设,以应对未来的竞争。我的建议可以概括为“以人为本”、“扬长避短”、“取长补短”。

“以人为本”是指财务管理业务的核心逻辑都是以客户为中心。需要从传统的卖方代销向买方投顾转型。

“扬长避短”指要善于利用自身的比较优势,摈弃同质化竞争和费率竞争,从同质化经营向差异化经营转型。例如,比较银行理财和公募基金两类机构一个胜在客户基础,一个胜在投资能力。再例如,比较国内和海外银行,前者在国内的渠道建设胜于后者。

“取长补短”指可借鉴国外先进资产管理机构经验,提高投研的能力和借鉴先进投资策略;学习海外资管机构的薪酬和激励机制;提高数字化和科技化水平。

个人养老金制度利好市场

将成为稳定长期资金来源

新浪财经:个人养老金制度加速落地,您认为这会对国内的金融市场产生哪些关键影响?理财师能够在其中发挥怎样的作用?

李凯:个人养老金制度是我国养老保险体系的第三支柱,它是第一支柱(基本养老保险)和第二支柱(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的重要补充。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内资金用于购买符合规定的银行理财、储蓄存款、商业养老保险、公募基金等金融产品。未来的养老金对我国的金融市场是一个利好,将会成为我国资管市场的一支强大和稳定的长期投资资金的来源。

从整个理财市场和资管行业来看,投资行为呈现明显的短期化特色,长期投资的缺乏是目前面临的最大瓶颈。从数据来看,中国资管市场的资金来源中,个人(高净值客户和大众客户)资金占比超过60%;而美国等发达国家的资管行业,养老金(35%)、保险资金(15%)等机构资金占比约60%,个人资金占比仅为约40%。

未来养老金资金将大量进入资管领域,成为稳定的长期资金来源。

对于理财师来说,这是一个很好的发展机遇。加强学习,提升认知,理解养老金投资的风险收益偏好,积极策划具有长期养老功能的养老金融产品,包括养老理财产品、养老保险产品、商业养老计划等。

追求长期投资

摆脱短线思维

新浪财经:今年突发事件不断,资本市场波动加剧,部分银行理财产品出现了明显亏损的情况。在这个背景下,投资者面临的主要挑战是什么?该如何应对?

李凯:今年,内部来看,面临疫情频发、房地产低迷、中小微企业生产困难,就业形势严峻;外部来看,全球经济不确定因素较多,地缘冲突导致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国际供应链冲击持续、美联储加息。内外因素叠加,使得我国经济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资本市场波动加剧,部分银行理财产品出现亏损,不难理解。

在这个背景下,投资者应该加强投资学习,树立正确的“卖者尽责、买者自担”的投资理念,逐步摆脱“旱涝保收、刚性兑付“的理财思维。资管新规过渡期结束后,预期收益型产品将越来越少,净值化转型导致各类产品的净值波动逐渐成为常态。投资者要考虑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从风险等级、投资类型、资产配置、历史净值等多方面因素来考核产品的风险。

其次,投资者要培养价值投资和长期投资的正确理念,摆脱追涨杀跌的短期投资思维。

除此之外,这种情况凸显了我国财富管理行业的投资者教育有待加强。投资者金融素养不足,对风险缺乏正确的认识;对财富管理机构资质的判断能力不足,容易被不正规理财机构误导,掉入“投资陷阱”和“庞氏骗局”;投资者在选择理财产品时往往存在“羊群效应”,缺乏基本的市场判断能力。

在增加投资者教育方面,财富管理行业的理财师和我们大学商学院能够起到重要的作用。

财富管理行业的理财师贴近市场,最能了解投资者的需要和状况,应该更多发挥在投资者教育这方面的作用,通过持续不断有效的投资者教育,对发展整个财富管理行业的发展生态,特别是形成长期投资是非常重要的。

而我们大学商学院对于增加学生(即未来的投资者)的金融素养,增强他们对风险的认识,培养他们的价值投资和长期投资的正确理念,也是责无旁贷,至关重要。

新浪财经:对于有志于在财富管理行业深耕的理财师,您有什么建议?

李凯:我的建议就是“顺势而为”。顺势而为不是让你不要作为,而是要建议你通过认真学习、独立思考,找到宏观经济和行业的发展规律,顺着规律去占领先机,找准赛道。

有些资管行业的理财师向我抱怨: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在减缓,资产回报率下滑,低风险、高收益的资产少了,出现了所谓的“资产荒”。我想说的是,理财师痛的其实不是“资产荒”,而是“认知荒”和“能力荒”。

举个例子,我去年给北大汇丰MBA学生开设了一门“中国固定收益市场”的新课程,很受学生的欢迎。通过学习,同学们意识到在银行理财大部分投资是固定收益证券。但是,由于我们在投研方面存在着“重股轻债”的倾向,并没有把债券投资组合做到最优化。资管机构对于“固收+”这种在低利率环境下增厚固收投资收益的策略的研究和实践也刚刚起步,有待于进一步发展。此外,我认为养老理财、公募REITS、ESG投资也是三个值得关注的新方向。

来源:新浪财经

排版:小半

编辑:凌墨

(本文转载自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