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汇丰 | 清醒思考的艺术:如何避免危机中的反智行为

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
2020-03-26 11:30 浏览量: 2842

你喝过科罗娜啤酒吗?这款举世闻名的啤酒,因其加入柠檬的独特口味而备受喜爱,曾是全球销量第一的墨西哥啤酒。却在过去的2个月内因为“新冠病毒”,而经历了名誉扫地,股票跌底,销量一落千丈的大危机。

原来,科罗娜啤酒的英文名“Corona”源于拉丁语,在现代西班牙语、意大利语等拉丁语系中有“皇冠”的意思。而当人类首次发现这种带有皇冠状尖刺的病毒时,就形象地用“Corona”命名为冠状病毒(Corona virus)。

对此,科罗娜品牌方不止一次强调:喝科罗娜不会感染新冠病毒!但都无法阻止民众对这两个名字的捆绑联想。尽管理性上多数人都知道,科罗娜和病毒毫无关联。但在人的潜意识里,却很容易将二者划上等号,因此采取非理性的行为。

美国的KRON和CNN就此展开了一项调研,他们调查了737个美国人,问他们在当前新冠病毒扩散的大背景下,对科罗娜啤酒怎么看。结果38%的受访者说他们绝不会再买这个牌子的啤酒了;14%的受访者表示虽然他们很爱喝科罗娜,但不会在公共场所点它了;还有16%的人对啤酒是否与疾病爆发有关感到困惑;甚至还有4%的前科罗娜粉丝,表示自己再也不会喝科罗娜了。

你可能觉得这件事情很荒唐,但这种现象的出现频率要远远高于你的预期,回想一下,一个月前的谣言导致“兽用双黄连”,甚至“双黄莲蓉月饼”都被一抢而空,有没有觉得荒唐的可笑呢?但它就是切实地发生了。

还有当年因“乐视”举报而导致快播被封,众网友却跑到“乐事薯片”的微博下面留言谩骂;美国伊西丝药品公司(Isis Pharmaceuticals)的公司名字和极端组织ISIS(伊斯兰国)同名,导致公司营收额断崖式骤减,直至被迫更名。

如果你看过罗尔夫·多贝里的《清醒思考的艺术》,你就会知道这种现象叫做“关联谬误”,是指把本不相关的事,赋予某种荒唐的关联。这是一种非理性的表现,却在我们的生活中屡见不鲜。而人们常犯的思维错误也远不止“关联谬误”这一条。每当面临社会危机的时候,都会出现谣言四起,真假难辨的情况。谣言不止阻碍了正常的社会秩序,造成无谓的资源消耗与浪费,也会为家庭和个人的生活带来麻烦。因此,越到这种时候,我们越需要了解《清醒思考的艺术》。而了解思维误区,对于更正思维偏差,客观认识自身与世界也是极为有益的。

1、确认偏误

盖勒尔想减肥,他食用某种减肥食品,每天早晨上秤称重。如果发现自己比昨天轻了,他会微微一笑,将结果归功于减肥成功。如果体重增加了,他视之为正常波动,将它忘记。他连续数月生活在这种幻觉中,认为某种减肥食品很管用,虽然他的体重基本保持不变。盖勒尔是确认偏误的受害者——以一种看似无害的形式。

确认偏误是所有思维错误之父——它倾向于这样诠释新信息,让它们与我们现有的理论、世界观和信念相兼容。换句话说:我们过滤掉与我们的现有观点相矛盾的新信息。这是危险的。赫胥黎说过:“事实不因为被忽视而消失。”但我们恰恰是这么做的。投资大师沃伦·巴菲特也知道这一点,“人类最擅长这样过滤新信息,使现有解释仍然成立”。很可能,巴菲特之所以这么成功,就是因为他了解确认偏误的危险,于是强迫自己换位思考。

在经济界,确认偏误特别猖獗。比如:董事会决定采取一个新战略,于是预示这一战略会成功的所有迹象都会受到热捧。不管你望向哪里,都会看到大量迹象表明它会成功。人们要么根本看不到对立的证据,要么干脆将它们作为“特殊情况”和“不可预见的困难”搁置一旁。董事会对反驳证据视而不见。

怎么办?遇到“特殊情况”这个词,更仔细地倾听是值得的。它的背后经常隐藏着很普通的反驳证据。大脑在30分钟后会主动“忘记”反驳证据。他对他的理论越坚定,他就会越发积极地寻找矛盾的观察。

下列试验表明了要怀疑自己的理论有多困难。一位教授让他的学生看一组数字:2、4、6,要他们找出其中的基本规则。教授将规则写在了一张纸的背面。他要求受试者说出下一个数字,教授要么回答“符合规则”,要么回答“不符合规则”。受试者可以想说多少个数字就说多少个,但规则只能猜一次。大多数学生说的是“8”,教授的回答是“符合规则”。为保险起见,他们还试了“10”、“12”和“14”,教授每次都回答“符合规则”。于是学生们得出一个简单的结论:“那么规则就是:在前一个数字的基础上加上2。”教授摇摇头:“写在纸背后的规则不是这样的。”唯一一位头脑灵活的学生是用不同的方法破解这道题的。他试了“4”,教授说:“不符合规则。”“7呢?”“符合规则。”这位学生又用各种数字试了一阵儿,“–24”、“9”、“–43”……他显然有个想法,并试图证明它不对。直到再也找不到反例了,他才说道:“规则是:下一个数字必须大于前一个。”教授将那张纸翻过来,上面正是这么写的。这位机智的学生与他的同学的区别在哪里呢?他的同学只想证明他们的理论是对的,而他试图证明他的理论是错的——有意识地寻找反驳证据。

结论:请你与确认偏误作斗争。请你写下你的信条——有关世界观、投资、婚姻、健康预防措施、节食、成功策略的,然后寻找反驳证据。干掉自己最心爱的理论,这是一桩艰苦的工作,但作为聪明人士,你不会躲避的。

2、控制错觉

在赌场里,当人们想要一个大数字时,大多数人会尽可能使劲地掷骰子;当人们希望得到一个小数字时,他们会尽可能掷得温柔。这自然与球迷们的手势和脚部动作一样没有意义。球迷们那么做,好像他们真能干预比赛似的。许多人都存有这样的幻想:他们想靠传播正能量影响世界。

控制错觉是指:相信我们能够控制或影响某种我们客观上无法控制或影响的东西的倾向。这是詹金斯和沃德两位研究人员在1965年发现的。试验规则很简单:两只开关和一盏灯,灯或开或关。詹金斯和沃德可以调节开关和灯光互相制约的强度。即使是在灯纯属偶然地开、关的情况下,受试者也坚信,按开关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灯。

一位美国科学家将人们关在一间音响室里,不断提高音量,直到受试者表示拒绝,以此调查人们对噪音的疼痛承受程度。有两间音响室,A音响室和B音响室,它们一模一样,只有一个区别:B音响室的墙上有个红色的紧急按钮。结果呢?B音响室里的人们承受的噪音明显要大得多。可笑的是,那个紧急按钮根本不管用。错觉本身足够提高人们承受疼痛的极限。

在曼哈顿横穿街道时,人们会按一个红绿灯按钮。事实上他们按的是个不起作用的按钮。那为什么还要有这个按钮呢?就是为了让行人们相信,他们能影响信号控制器。事实证明,这样他们就能更好地忍受在红绿灯前的等待。许多电梯里的“开门、关门”按钮也是这样的,它们与电梯控制器其实并不相连。科学里称它们为“安慰按钮”。还有大办公室里的空调温度调节开关:有人觉得太热,另一些人觉得太冷。聪明的工程师会利用控制错觉,在每一层楼都安装一个假的温度调节按钮。这样一来,投诉的数量明显减少了。

央行行长和经济部长也常常使用“安慰按钮”的伎俩。这些按钮是不起作用的,日本人20多年前就看出来了,美国人是近几年才看出来的。但人们听任他们这么做,他们也继续这么做着。承认世界经济是个基本上无法操纵的系统,对所有参与者都是无法忍受的。

那么你呢?你控制了你的生活吗?你实际控制的很可能比你以为的要少。因此,请你将注意力集中于你真正能影响的少量东西——坚定不移地只关注其中最重要的那些。其他的,听之任之吧。

3、幸存偏误

不管雷托望向哪里,都能见到摇滚明星。他们出现在电视里,出现在画报封面、音乐会节目单和网络论坛上。到处都能听到他们的歌曲,摇滚明星无所不在,而且有很多。在无数吉他英雄的成功的激励下,雷托也组建了一支乐队。他也会成功吗?概率甚微。估计他也会与许多人一样,最终会走向失败音乐家的墓地。墓地里音乐家的数量要比娱乐节目舞台上的多几万倍,但从来不见有哪位记者去关心这些失败者——那些落魄明星除外。因此人们往往看不到失败者的墓地。

幸存偏误是指:由于日常生活中更容易看到成功、看不到失败,你会系统性地高估成功的希望。不了解现实的你对成功抱有一种幻想,认识不到成功的概率有多微弱。每位成功的作家背后都有100个作品卖不出去的作家,每个作品卖不出去的作家背后又有100个找不到出版社的作者,每个找不到出版社的作者背后又有数百个抽屉里沉睡着刚动笔的手稿的写作爱好者。而我们总是听到成功者的故事,认识不到作家的成功概率有多小。摄影师、企业家、艺术家、运动员、建筑师、诺贝尔奖得主、电视制作人和选美冠军的情况也是一样。媒体没兴趣去刨挖失败者的墓地,这事也不归他们负责。这意味着:要想缓解幸存偏误,你就得了解这些。

在涉及金钱时你也会出现幸存偏误:一位朋友想创办一家公司,你也可以参与投资。你嗅到了机会:公司有可能成为下一个微软公司。的确有可能你运气好,可现实又是如何呢?最有可能的情形是,公司根本成立不起来。还有一种可能是,3年之后公司破产了。3年后幸存下来的公司,大多数会萎缩为一家员工人数不足10人的小企业。你被媒体对成功公司的介绍迷惑了。可是,因此就不去冒险吗?不是这样,不过你在行动时一定要意识到,幸存偏误这个小魔鬼会像哈哈镜一样扭曲概率。

我们就以道琼斯指数为例吧。它由纯粹的幸存者组成。因为失败公司和小公司——也就是大多数公司——都不会出现在股票指数里。股票指数并不能代表一个国家的经济,就像新闻不会报道所有音乐家一样。你也应该怀疑那些畅销图书和成功教练,因为失败者是不著书立说,不去演讲他们的失败的。

如果你本身就是“幸存者”的一分子,幸存偏误就非常麻烦了。哪怕你的成功纯属偶然,你也会发现你与其他成功者的共同点,并将它们诠释为“成功因素”。不过在逛失败者的墓地时你会发现,这些人经常也运用了他们以为的“成功因素”。

当足够多的科学家调查某种现象时,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其中一些研究纯属巧合地得出了一个重要的统计结果——比如喝红葡萄酒和长寿之间的关系。于是这些研究立即赢得了很高的知名度。这就是一个幸存偏误。

幸存偏误意味着:你系统性地高估了成功概率。解决办法:尽可能常去逛逛曾经大有希望的项目、投资和事业的墓地。这样的散步虽然伤感,但对你是有好处的。

4、思维课堂

思维课堂:

  • 确认偏误:

    我们倾向于过滤掉与我们现有的观点相矛盾的新信息。

  • 控制错觉:

    我们倾向于相信我们能够控制或影响某种客观上无法控制或影响的东西的。

  • 幸存偏误:

    由于更容易看到成功、看不到失败,我们会系统性地高估成功的希望。

参考文献 | 《清醒思考的艺术》[德]罗尔夫·多贝里

图片来源 | 摄图网,若有侵权,烦请告知

编辑:颜回

(本文转载自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