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回顾 | 范从来:中国特色共同富裕道路的探索

南京大学商学院
2021-11-27 09:19 浏览量: 2914

2021年11月18日,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举办“名家讲坛·南大学者”系列第五场讲座,邀请了南京大学商学院范从来教授做题为“中国特色共同富裕的探索”的报告。本次活动由高研院兼职研究员、南京大学商学院卜茂亮副教授主持,社科处处长陈冬华教授到场聆听,来自我校文理科院系的数十位同学参与了讲座和交流。

2017年,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战略判断,中国进入了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到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大会上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这一宣告不但彰显了我党坚持以人民福祉为奋斗目标的核心理念,也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反贫困理论,更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对于社会主义本质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先进性的认识。

作为长期对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之间的动态关系问题抱有浓厚兴趣的经济学家,范老师通过对中国特色共同富裕道路的基本要求、主要特征、实现条件和达成路径等问题的分析,带领我们更加深入地领会了这一经济领域的中国现代化之路的发展历程和未来方向。

范老师首先介绍了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之间的动态平衡关系。他引用了经济学家库兹涅茨于1955年提出的库兹涅茨曲线(Kuznets Curve)指出,一个发展中的社会在从农业向现代工业转变的过程中,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一定会出现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不平等的倒U型曲线关系,这种不平等和差距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必然会出现的情况。法国经济学家皮凯蒂(Thomas Piketty)在《21世纪资本论》(Capital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一书中也提出了不加制约的资本主义会导致财富不平等的加剧的观点,皮凯蒂认为自由市场经济并不能完全解决财富分配不平等的问题,皮凯蒂建议通过民主制度制约资本主义,这样才能有效降低财富不平等现象。由此,范老师提出,我们今天所谈论的共同富裕问题,绝不应该仅仅被简化成分配领域的公平问题,而是要在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上进行优化分配的问题,是既要做大蛋糕、也要做好蛋糕、更要分好蛋糕的综合性问题。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之间的平衡问题并不是我们国家所遇到的特殊现象,而是全球各国普遍需要面对的难题,而我们很有可能交出一份具有中国特色的出色答卷。因此我们在制度上的创新和作为,不但具有了中国价值,也具有了世界意义。

就像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一文中所指出的,资本主义制度“在产生财富的那些关系中也产生贫困,在发展生产力的那些关系中也发展一种产生压迫的力量。”因此,作为“两极分化”对立面的共同富裕就成为未来社会最根本的价值标准。范老师认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他回顾了中国共产党人自解放战争以来孜孜不倦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所做出的不懈努力和顽强奋斗,特别是2021年8月17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中明确提出了“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的方针,指明了未来“十四五”规划和建党下个百年奋斗的核心目标。在范老师看来,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关键,是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这种共同富裕既是立足于不断发展生产力、不断增强综合国力基础上的纵向比较中的共同富裕,也是建立在与资本主义国家相对比更快的生产力发展的横向比较下共同富裕。范老师列举了自2000年以来的二十年间中国人均GDP增长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对比数据,从中可见我们的发展确实惊人,但与上述国家的差距依然很大。什么样的共同富裕才是成功的共同富裕呢?他认为需要我国的人均GDP从1万美元增长到3-4万美元作为基础,这一点目前看来显然还有进步的空间。范老师也对当下自媒体随意解读中央财经政策的做法提出了批评,他认为学者和企业家都要有自己独立的判断和思考,不能人云亦云,随意跟风。

对于社会上存在的“发展和共同富裕”二者能否兼顾的疑虑,范老师引用了马克思在1857-1858年的《经济学手稿》中的论述,指出了劳动者剩余劳动被何人占有与生产力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并从中得出三个重要的论断,即劳动者应该占有自己的剩余成果,这是分配层面上的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一个过程,是一个目标,也是生产的目的,这是生产层面的共同富裕;同时,共同富裕也会促进劳动者劳动积极性的提高,促进劳动效率的提高,反过来也将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因此,从经济增长的角度看,发展和共同富裕是辩证统一的。这一观点也得到了现代经济学的支持,比如20世纪上半叶的新剑桥学派(Neo-Cambridge School)的经济学家所建立的劳资分配与经济增长的宏观分析模型,以及2004年美国经济学家盖勒(OdedGalor)、以色列学者莫阿夫(Omer Moav)等人发表的对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分配方式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的研究等。由此,也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特色的“先富带动后富最终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的探索,范老师认为这一路径可以借助经济增长的涓滴效应(trikle down)来加以解释。我们也要认识到,涓滴效应既反映出了释放经济效益的活力,通过经济增长来自动消除贫困的积极一面,同时也存在着流向穷人的利益占经济增长比例较低,从而导致不平衡加剧的消极一面。后者最明显的表现就是中国收入基尼系数在2008年达到了峰值的0.491,目前维持在0.46-0.47之间,高于0.4的国际警戒线,收入差距仍在全球范围内处于中等偏高水平。范老师认为,要解决上述遇到的问题,益贫式共同富裕是一条重要的道路选择。

早在1999年亚洲发展银行就把“益贫式增长(pro-poor growth)”作为减少贫困战略的三大支柱之一加以提倡。益贫式增长本质上要求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促进低收入群体实现高于全社会平均收入增长水平的收入增长,这是一种倡导机会平等、注重参与共享、崇尚公平正义的经济发展模式。范老师通过图示分析了新中国建国以来人口增长与收入增加之间的关系变化的几个阶段,并列举了大量对比数据来论证我们的当下的分配政策并非要一味地强调平均,而是要保障最底层、提低扩中层、激励较高层。范老师还专门列举了江苏和浙江两省的具体数据,细分对比了增长带来的减贫和分配带来的减贫二者之间的差别。他认为尤其是江苏省,作为区域人均GDP占比最高、县(市)区经济实力雄厚、区域经济相对均衡的“苏大强”,完全有能力率先建成全国范围内益贫式经济增长的典范。范老师结合了沭阳打造南北花木交易基地、海天酱油的全机械化生产车间、苏州的外资高新开发区等众多案例的分析,提出了优化工资结构、优化收入结构、振兴乡村与城乡共同富裕等三条益贫式增长的推进策略。范老师指出了江苏经济发展中政府强、大企业多、公共设施完善等特点及其对引进人才的正反两方面影响,同时他也鼓励年轻的同学们在取得一定的大企业工作经验后积极投身创业,以经营性收益来不断优化个人的收入结构。

在讲座的最后,范老师、卜老师和听众们就共同富裕与文化复兴战略之间的关联和呼应、对于国内经济学者所倡导的乡村振兴战略的看法、对于农业发展与其他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编辑:葛格

(本文转载自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