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看今:南京明城墙的“双面观”

南京大学商学院
2021-04-12 22:52 浏览量: 3932

“春风有馀力,引上古城墙。”建成于公元1393年的南京明城墙,距今已有628年。以史观今,作为封建皇权治下见证古代城市文明的载体,当代明城墙依然在持续探索自然、人文的共荣共生。

古|历史视角

“城墙是中国古代城市形成中的核心要素,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空间布局、建筑功能布局以及人地关系观念的载体、标志和证明。”

——贺云翱,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

作为明朝开国都城,南京(时名“应天府”)有着封建皇权治下更高层次的文明追求。在“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军事谋略下,也在“礼制与自然结合”的治理智慧中,城墙营造计划应运而生。历时28年,明城墙于明朝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建成完工,较同时期北京故宫仍早27年。从古代城市文明发展视角来看,明城墙营造具有极大的价值与意义:一是体现古代中国“外郭护城”的统治智慧。自古中国统治阶级相信,没有城墙就不是真正的城市。由围合城墙带来的边界感,为统治阶级抵御外敌、内生休养、统一治权提供了天然保障。

南京明城墙由内向外由“宫城”“皇城”“京师城”“外郭”构成(图片来源:网络)

二是体现古代中国“法天相地”的生存智慧。明城墙建设顺应自然之势,根据南京的山脉、水系走向而筑,形成一个由内向外的环套格局。城门布局更是依据天象“南斗星”和“北斗星”排列,分别由六座与七座城门体现。

三是体现古代中国“鬼斧神工”的建造智慧。经过多方纪实文献,以及民间传说考证,明城墙砖缝或石缝间粘合剂为糯米灰浆,这种600年前的用原始物料发明的黏合材料,其韧性、耐久性、防渗性让当代人仍叹为观止。同时,城砖间用毛竹片(类似于自来水管)做的排涝系统功能依然在线,成为当代研究市政排水结构的现实教科书。

明城墙砖缝和石缝间仍可见的古代研制白色粘合剂

今|现实视角

自然与人文的当代共荣共生

城市文明一直在迭代。当历史的、文化的融入现代生活,当自然的、人文的互融共生,承载着古代智慧与文明的明城墙,该如何走向下一个600年?从现代运营与管理的角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持续推动保护修缮,完善管理细节。1994年,面对城墙部分段落破败,沿线违章搭建严重,周边环境存在脏乱差的现象,南京全面启动明城墙遗存维护修复工作。目前,保护与修缮工作持续有序推进,现代技艺的应用,如墙体加固、照明工艺等让明城墙重焕新颜。

二是丰富市民活动体验。充分综合本地居民、外来游客分时段、分类型的活动需求,用系统思维与设计理念,围绕城墙遗存打造人文历史和城市公共空间为一体的文化景观网络体系。有序打造绿色慢行系统、沿线绿化景观、配套服务设施支撑城墙风光带整体风貌,让总长约35km的历史城墙“看得见、到得了、玩得来”,成为南京最富人气、文化价值最高的公共活动空间。

三是开发文化创意产品。充分研究、挖掘当代人的生活与需求,对接城墙的文化资源,开发兼具实用性、趣味性、艺术性的文创产品,让城墙承载的文化价值进一步转化成商业价值,形成可持续的经营成本来源。

结语

南京明城墙承载着智慧与文明,从历史深处缓缓走来,走进当代寻常生活。丰富的古代城市文明记载了它上半部的辉煌,如何在当代生活中实现自然、人文的共荣共生,则是南京明城墙下半部值得期待的篇章。

4月17日 8:00-11:00

神策门——太平门

回味城墙历史,聚焦公众参与

激荡MBA思维,探求实践真知

编辑:刘蕊

(本文转载自南京大学MBA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