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党报痛批:医药不需要“代表”!

南昌大学
2021-09-14 10:26 浏览量: 1797
导读

随着医改推进,集采扩围到胰岛素、医疗器械、IDV,深化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深化医疗服务价格改革等一系列举措的实施,医药代表这个职业将会变得越来越专业,随之而来的准入门槛也必然会越来越高,对广大小伙伴、代表们而言,当前,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已是当务之急!

9月8日,国务院主办的中央直属党报、我国八大党报之一的经济日报在时评版发表了一篇《医药不需要“代表”》的文章,在医药行业内引起巨大轰动!

此文发布后一度登上某平台热点,小编翻阅底下近5000条评论,几乎呈现一边倒趋势。

我们相信,在一段时间内,医药代表这个职业不会消失,但需要提醒的是那些,完全不符合医药行业和职业素养要求的小伙伴,尤其是一些置合规于不顾的代表,短期内可能面临会被淘汰的风险。

随着医改推进,集采扩围到胰岛素、医疗器械、IDV,深化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深化医疗服务价格改革等一系列举措的实施,医药代表这个职业将会变得越来越专业,随之而来的准入门槛也必然会越来越高,对广大小伙伴、代表们而言,当前,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已是当务之急!

被扣上帽子的药代,真实的生活到底是怎样的?下面这篇报道,虽说没有什么深度,但在记者和采访对象的闲聊中道出了一些医药行业的现状。从报道中看,文中出现的“刘文”应该是商业公司的业务员,还不算真正的医药代表,医药代表的日常活动远比报道中的描述复杂得多:

但其中也向公众传递了一个事实:临床需要医药代表。他们可以把先进的药物和治疗理念第一时间传递给百忙中的医生,并将药品使用中的问题反馈给药厂不断改进。很少有媒体能这样表达的,何况,这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中国之声。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以药养医”,一直是新医改五年来亟待破除的顽疾。靠大开处方多卖药,卖贵药,来提高医院或医生个人的经济效益,维持医院正常运转,这种方法形成了利益交换的灰色地带。在很多人心中,医药代表的形象,有点像个推销员,甚至是“药贩子”,为了把药卖给医院收买医生、推高药价、赚取暴利,形成了如今药价虚高的现象。

已经被“扣上帽子”的医药代表行业,真实的生活到底是怎样的?药改为什么形成了今天市场上低价药难觅、高价药繁多的现象?今天《医改微表情》播出第四篇《焦虑》,带您走近距离医院和药厂最近的——医药代表。为了保护采访对象,我们对她使用了化名。

怎么也没想到,对刘文的采访,一直是在车里进行的。一整个上午,跟着她从西三环到南四环,再直奔大北边儿的昌平,再折回城里。原先是运动员的“大高个”刘文,窝在车里说开玩笑说,自己就是个“出租车师傅”:

刘文:坐累了吧?记者:我不累啊。开累了吧?刘文:这一早上!晃出100多公里来。

如此“跑南闯北”,目的地只有一个,医院。把刘作为采访对象,是因为她曾经在医院做过十年药房,如今做医药代表也快十年。从甲方变成乙方,逃不掉的,是依然在和医院打交道。

记者:我都好久没来医院了。刘文:哎,我最不喜欢的就是医院。但没办法,越不喜欢什么越得……

在第一家医院的时间,总共不到5分钟。到财务取支票花了2分钟,因为公司的药在这里销售,定期要把钱拿回去:刘文:今天才2万多块钱啊。财务:这是过年那时候,所以少。

走出财务科,她自己还一个劲儿地叨叨着:刘文:还以为能有个7、8万块钱呢,才2万块钱。记者:这是什么款?刘文:这是每个月销售的回款。

剩下的3分钟里,刘文跑到药房,去打了个招呼。跟药剂师们问下患者用药后的反应。刘文:有破损吗?药师:好像没有。这次没有。上次……

再问问有没有什么需要帮忙。“帮忙”,是刘文们经常要做的事儿。把药卖给医院,买多少,医院定。于是问题就来了!

刘文:它(医院)卖不掉了,就把这个损失压回给公司了。就很讨厌,他们有的时候会要多。用不完就往回退,退了你想效期不好了,也不可能到别的医院了,所以你就得每次跟他们搞好关系,让他们做计划做得合理一点。

记者:要额外的帮忙?刘文:对,经常会帮忙。他们药剂科找药不可能到处跑,就知道我们到处跑。他自己都联系好知道哪有了,也不是我们公司的。我就给买一下呗!就是你帮我我帮你。公司的几位医药代表,每人手里分几家医院。医院并不是按片儿划分,所以城南城北,取一张支票,或者药品出现任何问题,都要随叫随到。第二家医院在昌平,任务是送退药单。

刘文是这一行的“老资格”了,和大小医院药房的关系都不错。一进门她就提醒药剂师,又有一种药快停产了:

刘文:我跟你讲,这个你也多备点吧,马上也没了!我们那天问他了,说厂家也准备停产了。药师:哎呦喂。。。你知道我们最愁的是什么呢,就是便宜药。到处药都没有。你看这个药,招标招1块钱,没了。就来了两次就再也没有了。所有的小药,就那些几毛钱的,维生素B4啊什么的。现在小药真没办法,降到1块钱,人家咋生产啊?

刘文:就是啊,你看看。

低价药消失,是近些年来药品市场的一大怪象。刘文经常一大早就接到医院电话,对方为了配齐断档的廉价药四处询问“来了么”。在药剂师用鼠标滑动的电子系统里,记者看到,维生素B、黄连素、通便灵、甘草片,这些便宜的药后面,都标识着——无货:

刘文:现在这医院的采购们也够愁,我找不到便宜的我又得治疗。柴胡,退烧的,一针柴胡下去,几毛钱,OK,成本多低啊。但现在柴胡没有了,用什么叫“来比林”,那一针要8、9块钱……哎!

医院没货,低价药跑哪儿去了?在药厂提供给医院的缺货证明中,记者看到“原价上涨”“成本提高”是主要的原因。以黄连素为例,一盒100片每片0.1克规格的药成为在5块9毛钱,国家限定的最高零售价9块5,以此竞价,平均中标价只有5.89元,比成本还要低。药厂赚不到钱,只有两条路——停产,或者“换汤不换药”的“重新包装”,高价再出厂:

记者:很可能会有水分或者改包装。刘文:对,它会从药品生产和采购各个环节去压缩成本。医院那边也很为难,如果你这个价的没有,我就要找更高的价格。比如换了包装的,玻璃瓶换塑料瓶,片剂变胶囊。这个就要去报批,新剂型,人力物力大量浪费……  对药品进行限价,是国家为缓解药价虚高、老百姓“吃不起药,看不起病”而采取的措施。十年里,我国先后进行了30多次药品“降价”。然而,在连一根毛线都会涨价的今天,药品成本在上升,药价却必须“封顶”,最终造成了不少低价药价格和成本的倒挂。市场化的药厂,没了利润。

根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经典低价药正在以每年十几种的速度“消失”。吃药,是为治病。但当“药”病了,谁来医治呢?今年5月,国家发改委首次取消低价药最高零售价,改为由企业自主定价。市场化,能找回曾经的维生素和双黄连么?

记者:今年这个政策后,有没有改善?刘文:没有太降价,但是也没有涨。如果你涨你得去报很麻烦,大家都习惯了往下降。

五年前,我国确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为医生的开药范围画出一个圈,圈住了医院随意开药的谋利空间;五年来,国家先后多次“限价”,为药厂的药品价格画出一条线,拦住了企业一味逐利的贪婪欲望。而如今,圈和线画出的这块区域,正在遭遇市场的“绕行”。这或许是一个信号,指示着下一个方向。医改五年,阵痛来临。良药苦口,但能治病。

从某种意义上,药改是医改的突破口。而在所有行业中,医药代表是距离医院和药厂最近的一个职业。把合适的药推荐给医院,把不合适的药反馈给药厂,刘文们参与着药品从出厂到流通再到售卖的全过程。这其中,得与失,他们看得比谁都清楚。

记者丁飞采访手记:这是一个我从未接触过的行业。采访中,我几次问到社会对医药代表的偏见,刘文都平静地说,临床需要医药代表。他们可以把先进的药物和治疗理念第一时间传递给百忙中的医生,并将药品使用中的问题反馈给药厂不断改进。事实上我知道,高价药对她个人和公司都更有诱惑,但说起老百姓买不到便宜药,她那一脸的焦虑不会骗人。相信有一天,她的这份“焦虑”会换来患者的“笑脸”。

声明

本文系转载于经济日报,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南昌大学EDP项目中心

MV《一路同行》

编辑:杨远谦

(本文转载自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