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 | 江苏大学马海乐:陪企业10年,只待“春暖花开”

江苏大学
2020-05-23 00:01 浏览量: 5107

说起江苏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同行们都知道以食品物理加工技术和装备著称;说起食品物理加工技术和装备,不得不提的关键人物便是我国食品物理加工技术和装备研发的耕耘人:马海乐教授。

民以食为天,食品科学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应用科学。马海乐专注于食品物理加工装备沃土,并成功将新工艺新设备有效应用于企业生产实践。从最早的螺旋藻饮料到超临界萃取技术提取蜂胶、功能多肽制备,他的一项项技术成功应用转化,并且承诺企业“转让一项,陪跑10年”,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

为何这么选择?马海乐说:“从科学研究上来说,选题需要超前;从产业发展来讲,则需要解决当下技术瓶颈;从个人选择来看,做一些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事情,能够得到自我激励。”

01、胆子大,初试身手

“想到什么,说干就干。”从早年的两件经历中,多少可以看出马海乐的个性。

1985年,西北农学院本科毕业留校工作,马海乐被系里安排在渭南市通用机械厂,试制本科毕业设计的花生摘果机。“本科生没有实战过,设计出的东西可想而知”,马海乐回忆说。厂里的总工程师花了几天时间看完了100多张设计图纸,指出他的设计一个问题是尺寸不闭环,另一个是要按照新版机械设计手册对所有标准件重新查标注。凭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马海乐花了一个星期时间,每天只睡2、3个小时,修改完善了所有设计图纸。

马海乐至今还清楚记得,样机第一次下花生地试验,不巧遇上下雨天,作业难度增大,当时他趴在出料口,紧张地期待着试验结果,一查看竟然85%的花生都从藤上摘下来了,“第一代样机能有这个数据相当不错,把技术变成产品这件事还挺有意思的”。

1996年博士毕业后,马海乐在原江苏理工大学工作,偶尔得知原先外贸特别畅销的螺旋藻粉卖不出去了,他就跑去位于水陆寺巷的镇江市华宝生物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向负责人毛遂自荐可以用酶解法开发螺旋藻饮料。

“那时候,我只负责把技术开发出来,也不管市场,做得很粗糙”,自称“胆子大”的马海乐并不懂怎么搞产业化,就是碰运气,恁是靠着一股闯劲开始了产业化的摸爬滚打。1997年做完开发研究,1998年华宝就建厂卖起了“天然宝”牌螺旋藻饮料;2000年,这项技术又转让给陕西杨凌农业工程中心饮料厂,生产的“伊妹儿”牌螺旋藻饮料于同年10月获得“第七届中国杨凌农业高新技术成果博览会后稷金像奖”。

02、步子稳,梦想绽放

攻读博士研究的是超临界萃取技术,马海乐脑子里总有一根弦,想做这项技术的转化。

蜂胶中含有丰富的抗菌、抗病毒、降血糖、提高免疫力的活性物质,从1998年开始,马海乐开始进行蜂胶活性因子超临界萃取技术的研究。

“试验过程很困难,蜂胶原料就像沥青一样,一加热就变成了黑乎乎的一坨”,第一次从蜂胶原料中提取到黄灿灿的蜂胶提取物时,马海乐按捺不住兴奋劲,捧着装着提取物的广口瓶,直奔校长办公室。他激动地向时任校长蔡兰教授汇报,表示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学校当即设立专项基金支持技术放大,推进成果转化。

通过技术入股,2001年之后,学校对蜂胶活性因子超临界萃取技术开始了一系列推广工作,转让的3家企业中已有两家成为国内蜂胶领域同类产品的最大企业。

农产品中有大量的副产物没有得到充分的应用,浪费严重,2003年开始,马海乐带领团队花了七八年时间,对产量较大的玉米、小麦、菜籽、大豆、葵花籽等10余种富含蛋白的农产品加工副产物进行功能多肽制备技术的研究。

功夫不负有心人,团队已经开发了4个系列20多种多肽产品,深受消费者的欢迎,产生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技术还输出加拿大,产品获得加拿大卫生部颁发的生产许可证。现在,我校食品学院也已经建成了装备精良的超声强化酶法/发酵/提取多功能中试生产线,有很好的条件进行数据验证、技术放大、生产线设计,可以顺畅地推进成果的转化。

03、转让一次,服务十年

“要想顺利产业化,两个方面缺一不可,一个是要技术成熟可靠,另一个是要找到非常好的合作企业”,如果说螺旋藻饮料只是一瞬间的事,那么马海乐成果转化的20年,第一个十年就是活性蜂胶,第二个十年就是功能多肽。

万事开头难,马海乐至今还记得,蜂胶产品申报第一个保健食品批文时,因为全国还没有一个超临界蜂胶的保健食品批文,因此很难获批。做牛奶多肽时,课题组花费了50万做试验,进行批文申报,效果非常好,不幸遇上了“三聚氰胺事件”,所有的牛奶制品审批放缓,结果无疾而终。

有企业准备投资油菜籽多肽,“数据都是实验室里拿试管做出来的,没有工业化的装备做放大试验,企业投资那么多,得对人家负责”。马海乐自己开着车,把原料拉去反应釜厂家加工,再用大水桶装上反应产物拉去下一个工厂进行离心,甩完后再到下个工厂做浓缩,浓缩的产物再去做喷雾试验……就这样,拖着物料一个个工厂做试验,根据每个环节的工业化数据再设计生产线,多肽产品的技术推广工作就这么艰难地开始。

“不是把一张纸交给企业,企业发展得怎么样就和你没关系了”,马海乐认为,成果转化得花时间陪着企业成长,包括培养市场、产品宣传、技术升级等等,“生产中发现了什么新问题,产品有什么新功能,可以再回头做试验去验证,这样你的选题才会源源不断”。

在蜂胶生产过程中,市面上出现了大量不经过蜜蜂加工的假蜂胶。为了维护企业利益,马海乐团队进行了鉴伪研究,完成了国内外首张蜂胶超临界提取物指纹图谱的绘制。尽管技术已经成功转化,马海乐认为发掘的还是蜂胶有限的功能,团队依然在做延伸研究,“蜂胶含有100多种活性物质的组分,要像寻宝一样一点点挖掘它的价值”。

04、再十年,培养下一个项目

装备落后是我国食品工业在内诸多工业的一个短板,中国食品装备自主化水平的提升,离不开科学家的专注和坚守。

20多年来,马海乐率领团队,系统开展食品物理加工的理论研究与技术开发工作,将声、光、磁等现代物理技术应用于食品生物制造和农产品初加工,重点开展了食品制造、农产品加工新装备及其智能化的设计理论与产品开发研究工作,主持国家863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各类科研项目70余项,获得省部级及行业科学技术奖16项。

目前,团队建成了国际上食品领域最大的超声波装备实验室,研发的新一代超声波设备成功应用于多肽制备、农产品有效成分的提取、蔬菜清洗等;在亚洲第一个突破了催化式红外发射器设计制造的技术难题,对优化我国的能源利用结构有重要的意义。

墙内开花,墙外也香。原本应用于食品领域的催化式红外装备,已经被成功地应用于皮革烘干、天然气门站减压阀加热,以及集装箱、风电叶片、工程机械驾驶仓、大型铸件等工业产品的油漆烘干。

“动物饲养中大量使用抗生素,导致肉、蛋、奶等动物性产品的食用安全性一直难以解决”,近年来,马海乐对多肽又有了新的关注点,对多肽饲料发酵制备技术进行研究。在完成了技术研发工作的基础上,课题组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家禽研究所进行了肉鸡喂养试验、在南通大生源牧业有限公司完成了奶牛喂养试验,取得了不错的试验效果。作为一种储备技术,技术推广工作正在加速进行。

既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马海乐总是行色匆匆,他把产业化的目标定在了下一个十年,“尽管团队有很多技术,但是,人不可能三头六臂全面铺开,如果可以的话,我计划再花十年做一项食品装备的产业化项目,一辈子能做三个产品,就很满意了”。

编辑:刘晔

(本文转载自江苏大学管理学院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