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报!国务学院在 2022 年「知行杯」上海市大学生社会实践大赛决赛中再获佳绩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
2022-11-14 09:30 浏览量: 3005

10月29日,2022年“知行杯”上海市大学生社会实践大赛决赛成功举办。大赛围绕“学习二十大、永远跟党走、奋进新征程”的主题,共设10个竞赛赛道,分别为知行·奋进新征程、知行·青春战“疫”、知行·一江一河、知行·助力“双减”、知行·长三角、知行·浦东、知行·五个新城、知行·在线新经济、知行·人民城市建设、知行·乡村振兴。

经高校择优选拔,共有56家高校推荐的417个社会实践项目参与市级评比,共计119个社会实践项目脱颖而出进入市级决赛。经决赛评审,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乡村振兴,低碳先行——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乡村绿色振兴调研实践”、“人民社区人民建——协同赋能韧性社区养老推广实践”、“战“疫”者,正青春:空间治理助力超大城市疫情防控实践”、“疫情多危机,在线大机遇——上海在线新经济促进高质量发展研究实践”四个社会实践团队凭借扎实成果和出色表现在知行杯决赛中斩获佳绩,获得1个特等奖、1个一等奖、2个二等奖。

获奖情况

序号

奖项

项目名称

1

特等奖

乡村振兴,低碳先行——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乡村绿色振兴调研实践

2

一等奖

人民社区人民建——协同赋能韧性社区养老推广实践

3

二等奖

战“疫”者,正青春:空间治理助力超大城市疫情防控实践

4

二等奖

疫情多危机,在线大机遇——上海在线新经济促进高质量发展研究实践

乡村振兴,低碳先行——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乡村绿色振兴调研实践

01

项目介绍

我国农业农村在节能减碳上存在巨大的提升空间。促进农业农村领域的节能减碳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我国“双碳”目标的一个重要途径。由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农业与生物学院、外国语学院等15个学院的49名本硕博学生组成,在张静如助理研究员、耿涌讲席教授和魏文栋副教授指导带领下,围绕高质量推进绿色低碳乡村振兴的主题,以切实助力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生态朝着绿色、节能、减排、低碳方向发展为目标,深入8个省市的农村开展田野调查,通过多方面调研当前农村在推进双碳战略方面的现状与困境,提出了针对性建议并提交了资政建言。

02

指导教师

张静如、耿涌、魏文栋

03

实践回顾

乡村振兴,低碳先行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坚持先立后破,有计划分步骤地实施碳达峰行动,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促进农业农村领域的节能减碳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路径。在此背景下,实践团成员在家乡展开属地实践,走进当地农村。

走访调研,亲身宣传

团队成员走过8个省市10个镇的十余个村,聚焦当前的研究空缺,发挥多学科专业优势,设计并制作了绿色低碳发展宣传手册与宣讲内容。通过查文件、进农村、做访谈的方式亲身了解现实情况。

发现难点,分析原因

团队成员梳理当前乡村绿色振兴发展势头较好地区的经验,总结落地思路,增进可推广性。结合亲身实践,实践团成员发现并归纳出乡村绿色振兴仍然存在一系列挑战。

面对难题,发挥所长

实践团队结合专业知识、总结先进经验、植根实际情况,提出具体建议。

研究扎实,成果丰硕

实践团队实践成果丰富,形成30余万字总结报告,提交资政建言、撰写论文。实践内容获得校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与报道。

人民社区人民建

——协同赋能韧性社区养老推广实践

01

项目介绍

社区是城市的基础单元,人民城市“共建共治共享”理念在社区中要率先体现。老龄化加快和青年人口流动性增加是中国城市两大特征,催生了普惠型居家社区养老供给不足和专业化住房租赁需求快速增加的两大社区治理重大挑战。实践团基于骨干成员之前长期参与住建部政策研究的积累,从多地物业和租赁社区运营方等多元主体参与抗疫、提升社区韧性的感动事迹出发,围绕解构何以众志成城“解疫助老”、“协同战疫”的主题,沿着“模式—机制—难点堵点—可复制性”的脉络,深度调研上海、北京、郑州等多个城市社区及20多家企业运营方,采用访谈、问卷、参与式观察等方法探究多元主体在“平疫结合”共建和谐韧性社区的合作模式类型及不同内在机制,并围绕社区需求研发设计社区智慧服务技术平台,以技术赋能治理。

02

指导教师

陈杰、潘浩之、刘佩林

03

实践回顾

直面时代难题,寻求解决方案

老人、租户等弱势群体的生活保障成为了当前社区治理的短板所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也高度关注社区治理、住房与老龄化问题,对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等提法进行了强调。人民城市建设,应如何托起老人等社区弱势群体,提升治理效能?面对疫情冲击,社区多元主体又该如何协同应对,保持社区韧性?

理论结合实践,开展广泛调研

为了助力社区补齐人民城市建设短板,深耕住房领域多年的陈杰教授、潘浩之副教授带领实践团成员组建了一支队伍。结合理论研究与实践调研,析毫剖厘,走访全国8个城市的23家社区和企业,完成38场企业专家访谈,以此察现状,晓事实。追本溯源,组织参与26场政企学交流座谈和学术会议,以此明机制,探堵点。

案例比较分析,模式总结推广

实践团经过调研发现,“物业+养老”的创新实践可以成为填补社区治理短板的一种示范模式。面对疫情冲击,物业成为了应急管理链条与社区养老服务链条的交叉点,通过发挥人员、场地和业务的协同优势,物业人员一岗多责,承担起生活用品、食品药品紧急采买以及上门保洁、定期探望等服务,扮演了“临时子女”角色,有效提升了社区抵御外部冲击的能力。实践团成员通过多个案例比较发现:由于社区的年龄结构、平均支付水平不同,物业也采取了不同的创新路径,在此基础上总结推广了“集团协作”和“居民互助”两种主要模式。

数字技术助力,赋能社区治理

基于调研中总结的解疫助老难点,实践团结合跨专业优势,开发了一套“AI+物业”系统,为老人提供24小时的数字保姆服务,既保护老人隐私,也可提升突发事件应对的及时性。当前,这一系统已在北京金色年华养老项目成功落地,为超5000名老人保驾护航。

丰富成果形式,推动创新扩散

在住建部委托下,实践团出版了1部学术专著,学生成员张宇、石曼卿、齐昕、阿克玛热莉·阿曼江参与撰写与署名。实践团成员在知名期刊和会议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其中包括多篇CSSCI、SSCI、SCI等收录的核心论文。输出4份调研报告,设计出智能物业系统1个。人民网等主流官媒对实践团的调研活动进行了多次专题报道。实践团整理汇编的典型案例集与国家行业协会联合发布。实践团成员上报多份资政建言,并获得省部级以上采纳或批示。组织参与了多场大型论坛和跨界交流活动,推动了政产学媒社区的多元合作以及实践调研成果的推广。

疫情多危机,在线大机遇——上海在线新经济促进高质量发展研究实践

01

项目介绍

依托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围绕在线新经济促进高质量发展主题,以“观察者”、“记录者”、“建言者”等多重角色,全面调查新冠疫情后上海及全国范围内的在线新经济发展状况以及面临的挑战,凝练促进“在线新经济”高质量发展四个方面的核心内容:在线新经济发展现状、政府视角下的在线新经济政策、企业视角下的在线经济模式、发展视角下的在线新经济面临的挑战,探析在线新经济高质量发展路径,总结在线新经济高质量发展问题,并从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数字化治理三个方面提出对策建议,为发展新经济形态、培育产业新动能建言献策,为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做出理论贡献。

02

指导教师

吕守军

03

实践回顾

危机浮现,现实挑战

疫情背景下,在线经济繁荣的背后引发了诸如垄断、资本无序扩张的新型危机。为探究在线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实践团队以《上海市促进在线新经济发展行动方案》为指南,组建了一支跨高校、跨学科、跨年级的实践团队,以“观察者”“记录者”“建言者”角色,结合理论分析和实践调研,运用多学科研究方法,提炼和分析上海及全国面临的现实挑战,并给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多地走访,认知全面

两个月的时间,团队实地走访了上海、北京、贵州、四川等地,与大数据发展管理局、百度、信通院等代表性政府部门、企业、行业的专家学者进行了深入的访谈交流,收集到丰富的一手资料和实验数据,对上海及我国其他地区在线经济发展现状有了全面的认知。

逻辑归纳,明确难点

团队成员将在线经济内部逻辑归纳为技术集成创新、业态模式创新、服务管理创新,将在线新经济外在表现划分为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数字化治理三部分。垄断歧视、监管缺失、抑制创新、业态融合成为在线经济发展的首要挑战。在线在方便生活的同时,数据中心耗能、外卖包装产生的间接污染,特殊群体适应难、物价波动等挑战,使数字化治理成为不可或缺的一环。

理论构建,模型评估

针对现实挑战,团队成员遵循“技术-业态-管理”的内部逻辑,提出相应十大对策,以促进在线新经济高质量发展。实践团出归纳强制型、市场型、引导型三类政策工具,明晰资本无序扩张内涵,构建资本红绿灯理论,促进市场公平竞争。实践团基于双循环发展格局,建立物价趋势预测模型,提出投资、金融、改革的国内应对手段,促进我国经济稳定发展;遵循科技向善、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缩小老年人等弱势群体数字鸿沟、避免信息茧房、推进惠民工程建设;基于双重差分政策评估模型,提出“优布局、提能效,促协作”的可持续发展建议。

成果颇丰,政策助力

实践团累计撰写20万余字的调研报告,完成多项主题案例。以学生为主导发表多篇中科院1区论文,撰写多篇有关疫情防控、弱势群体生活保障、物价研判、环境污染主题的咨政建言,获国务院办公厅采纳。实践过程和成果得到人民网、地方官媒、校园公众号多家媒体报道,调研视频得到师生们的高度关注。

战“疫”者· 正青春:

空间治理助力超大城市疫情防控实践

01

项目介绍

疫情下对超大城市应急管理造成重大考验,上海青年们不畏艰难、勇挑重担,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交大青年学子,亦然积极响应号召,深入基层,实践调研,从上海经验中汲取超大城市疫情防控的解困智慧。实践团实地调研多个物资储备库、各区基层居委及卫生中心等10个地点,线上专访上海城规院等单位的近十位专家学者。基于调研观察,实践团发现空间治理可以从城市空间结构防灾、从空间传播途径救灾、从要素空间流动减灾三个角度出发,以空间治理为视域,从宏观、中观和微观的三维视角,在空间边界、空间联动、物资储备空间、政区空间、规模空间、社区空间、数字空间、新城空间九个方面,为超大城市疫情防控提供解决之道。

02

指导教师

熊竞

03

实践回顾

疫情当前,学子担当

今年的新冠疫情对超大城市应急管理造成重大考验,上海青年们不畏艰难、勇挑重担,从物资发放、核酸检测到公益讲堂、心理疏导,在大上海疫情保卫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交大青年学子,亦然积极响应号召,深入基层,实践调研,从上海经验中汲取超大城市疫情防控的解困智慧。

组建队伍,基层调研

带着这样的青年使命感,实践团迅速组建一支跨学院、跨年级的实践团队。两个月的时间里,实践团足迹遍布上海各地,实地调研了多个物资储备库、各区基层居委及卫生中心等10个地点,线上专访了上海城规院等单位的近十位专家学者。

专业引领,视角多维

基于调研观察,实践团发现空间治理可以从城市空间结构防灾、从空间传播途径救灾,从要素空间流动减灾。因此,选定以空间治理为视域,从宏观、中观和微观的三维视角,探究超大城市疫情防控的解决之道。

学术分析,提供对策

从宏观跨界空间尺度出发,实践团分别在空间边界治理、物资储备空间体系和空间联动治理三个方面梳理现存问题。从中观市域空间尺度出发,实践团在政区空间治理、规模空间治理两个方面探究促进疫情防控体系完善的可能。从微观基层空间尺度出发,实践团分别从社区空间治理、数字空间治理和新城空间优势三方面提出具体对策。

资料珍贵,成果突出

实践团成员将调研素材总结形成1份综合报告,并基于专题报告的深入分析,撰写论文9篇,在应急管理领域的国内和国际期刊陆续发表。实践团成员撰写专报35篇,21篇获省部级以上领导批示采纳。此外,实践内容得到人民网、解放日报等主流媒体的十余次报道,形成专题新闻推送16篇。实践团创立项目公众号,现已发布63篇新城治理和应急联动相关的系列文章。通过排摸走访典型青年抗疫一线工作人员100余名,建成宣讲人才库和故事集,作为校院思政教育的宝贵资源。

行万里路,知中国情。国务青年围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聚焦“十四五”时期发展和国家中心任务,聚焦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热点问题开展了社会实践活动,取得了一批社会实践成果。

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将青春融入祖国山河。未来,国务青年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在实践教育中永远跟党走、奋进新征程,努力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来源:学生工作办公室

编辑:刘蕊

(本文转载自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