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校园媒体关注年度人物】华农 “五老”:40年接力服务“三农”

华中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2019-01-07 17:34 浏览量: 2909

颁奖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壮心不已。40年的坚守,40年的传承,华中农业大学“五老”团队手中的“接力棒”从未停歇。他们在退休后仍扎根于基层,为发展农业产业付出汗水,为服务农村农民贡献力量。

在华中农大,有这样一批老同志,在本该颐养天年含饴弄孙的年纪,选择回到乡村,奔忙扎根基层,四十年来“接力”扶贫,服务“三农”“。他们就是以华中农业大学老年人协会、老教授协会、老科技工作者协会、老年大学及离退休工作处五个单位为代表的华中农业大学“五老”团队。

“跟着华农老教授学,比读大学还强!”很多果农如是说。在农村,“五老”们与农民面对面、心贴心、手牵手,倾情奉献自己的汗水、心血、学识和智慧,是农民们的“贴心人”。今年81岁的罗信昌教授,身体已大不如前,只能在年轻同事的陪同下,来到随县现场指导菌类种植。“我想让菌类带动村民致富,给自己的人生画上圆满的句号,毕竟我剩下时间不多了,要抓紧时间为农民做点事情。”罗信昌教授缓缓说出这番话时,目光坚定,也道出了老教授们的心声。近年来,“五老团队”参与扶贫的足迹遍及新疆、浙江、四川、福建、云南、湖南、安徽、贵州等省及湖北的30余个县市,在汶川地震恢复重建、建始县精准脱贫、随州食用菌种植、汉南甜玉米产业发展、江夏区群建村美丽乡村建设中,深入林间地头现场指导,开展各类技术培训班数百期,带出农业专业人才数百人,受益农民数万人。

“柑橘种植,要让养分得到充分吸收,还要注意病虫害防治。”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乌龙泉街道群建村的科普活动室里挤满了农民,66岁的侯明生教授在讲台上侃侃而谈。在“五老”团队对口扶贫的群建村,像这样的培训,一年就有好几次。2014年“五老”团队开始与武汉市江夏区老科协合作,以乌龙泉群建村为试点,努力把群建村打造成为都市型的多功能的科技示范村,挂牌“华中农业大学科技服务站”,几十位老教授进村考察,帮助该村制定发展规划,实施专家与科技示范户对接,开展了茶叶、蔬菜、水稻等科技培训,为该村摄制了一部电视宣传片,还建立了图书阅览室,赠送各类图书8000多册,配置了书架、桌椅29件。

建始县,是国务院扶贫办确定的华中农业大学定点扶贫国家级贫困县。2013年,因为种植不当,建始暴发大面积猕猴桃溃疡病,猕猴桃树成片死亡,当地果农一筹莫展。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当时已64岁的蔡礼鸿等“五老”团队往返于弯弯曲曲的山路上,访农户、做调查、查资料、搞培训,下地传授技术,编印种植小册子和技术专著,积极为政府建言献策。总结出当地种植猕猴桃的“六大误区”,提出了一套面向农户的简便易行的“傻瓜”栽培技术——仿野生有机猕猴桃栽培技术。而今,在建始县,成片的猕猴桃已经挂果,口感好、营养足、抗病害、价值高的新品种正待注册上市。

在他们服务过的地方,只要提到华中农业大学“五老”团队,当地农民们都会竖起大拇指、赞不绝口。2017年,“五老”团队荣获“中国老教授协会农业专业委员会先进集体”。2018年,获评“洪山好人”,人民日报、湖北日报、长江日报等多家媒体先后报道。2018年,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到恩施州建始县调研定点扶贫工作,肯定了“五老”团队的定点扶贫工作思路和成效。

三农情结,薪火相传,在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节点,华农“五老”依然奔走在服务“三农”的*,为精准扶贫贡献智慧和力量,他们学农、爱农、为农,倾情服务三农的故事仍在延续……

编辑:

(本文转载自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