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举行“国箴务实论坛——学习二十大精神系列”第四讲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
2022-12-01 15:54 浏览量: 3684

11月28日,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于文科楼615会议室举办了“国箴务实讲座”,本次讲座系国务学院学习二十大精神系列的第四讲,由复旦大学二十大精神宣讲团成员、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教授贺东航老师主讲,主题是迈向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的历史政治学逻辑”。国务学院党委书记刘季平老师主持本次讲座,国务学院中心组成员、以及学生骨干参与此次讲座。

首先,贺老师提出在二十大报告宣讲提纲中需要把握好“中国式现代化”的两个要点:一是现代化的底色是“中国特色”;二是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进而,贺老师认为在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中,以历史政治学的研究范式来窥探中国现代化,可对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历史转折点有更明晰的分析,对现代早期的巨变方向有更深入的认识,对中国式现代化有更真切的体会,也即——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历史政治学课题。因此,贺老师从历史视角出发,探讨了中国式现代化启动的前提在于中国共产党成为国家现代化建设中的核心能动者并成功解决了如下三个问题:一是国家认同问题;二是现代政治制度选择与传统国家治理“大一统”的联结问题;三是启动国家现代化的社会转型任务。贺老师指出这三个问题的解决,为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目标打下基础。

接着,贺老师从政治视域出发,认为现代化一直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一个重要行为逻辑,中国共产党首先是一个现代政治组织,是中国近代政治启蒙的产物,是在启蒙运动中萌芽、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阶段不断地定义自己的现代性。

由此,贺老师将中国现代化进程分为三个阶段并分别总结了各阶段所体现的特征:

第一阶段为1949年至1978年新中国成立30年间的中国式现代化进程,这一时期的主要内涵是工业化。

第二阶段为1978年至2012年中国式现代化进程。

第三阶段为2012年至今新时代的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十八大后党中央提出了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基于此,贺老师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政治历史学逻辑与其他国家的不同之处:一是区别于西方现代化道路中“资产阶级式现代化的主导力量”,中国共产党始终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力量和主导力量。二是中国式现代化注重阶段性安排的顶层设计与各种重大经济关系的统筹规划,具有稳定性和进取性特征。

最后,刘季平书记进行了总结发言,表示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新模式,打破了西方国家的现代化实践和话语霸权,可为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提供启发与思考。

编辑:梁萍

(本文转载自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