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回顾|《复旦国际关系评论》“大国竞争下的国际组织”学术研讨会顺利举行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
2021-12-02 16:49 浏览量: 3153

11月28日,由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复旦国际关系评论》编辑部举办的“大国竞争下的国际组织”专题学术研讨会顺利举行。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院长苏长和教授为研讨会作了欢迎致辞。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刘宏松教授、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朱杰进教授、郑宇教授、薄燕教授、和国际问题研究院张贵洪教授轮流主持了研讨。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青年研究员陈拯、博士后银培萩,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助理研究员温尧参与了点评。

本次研讨会分两部分,上午部分关注传统国际组织,下午部分则以新兴国际组织为主。

研讨会剪影

左右滑动

欢迎致辞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苏长和院长为研讨会作了欢迎致辞。在致辞中,他鼓励研究者们对国际组织研究领域的一些概念进行反思和重新界定;他指出,“大国竞争中的国际组织”这一研究议题还没有被充分研究,但是在过去几十年新自由主义对国际组织的影响中就已经体现,认为研究者需要关注过去几十年新自由主义的兴起以及跨国公司在其中的作用;他还启示研究者们在大国竞争背景下关注两个研究议题:国际组织的衰退和新产生的国际组织,以及国际组织的人事竞争。最后,他赞许了研讨会这个形式,希望未来还有更多期专题学术研讨会。

第一部分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薄燕教授在反思哥本哈根学派安全化理论的基础上,从各行为体在气候变化造成存在性威胁这一点上达成共识,安全化主体说服安全化观众采取紧急措施,进而原有的秩序规则影响单元间的关系三个维度定义了何为成功的安全化。在此框架下,薄燕教授基于联合国安理会气候变化与安全会议的实证材料,提出气候变化安全化进程在紧急措施与破坏原有规则方面进展较为有限。薄燕教授对进程停滞不前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安全化主体的安全化路径与战略、观众自身的因素等原因影响了气候变化的安全化进程。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刘宏松教授对国际组织在面临合法性危机时为回应外部批评和质疑进行自我合法化的行为进行分析,并提出国际组织对自愿捐资的依赖程度与自愿捐资的来源广泛与否会导致国际组织在叙述与身份建构两方面自我合法化的程度差异。在案例部分,刘宏松教授以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劳工组织和国际原子能机构为例进行了实证检验。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朱杰进教授探讨了同样是由新兴经济体倡议筹建的新型多边开发银行,为什么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的自主性要远远高于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这一问题。朱杰进教授从治理自主性与项目自主性两方面分析比较了两家银行的自主性程度,提出无论是治理自主性还是项目自主性上,新开发银行的自主性都远高于亚投行,并结合委托代理理论和社会化理论提出两家银行偏好的项目类型与达成的伙伴关系不同是自主性存在差异的原因。

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毛维准副教授基于威胁评估、“委托-代理”模型、选举联盟等理论成果,针对2020年美国参与世界产权组织总干事选举的案例,构建了一个大国竞争背景下国际组织领导人选举的框架,讨论影响国家竞争动机、策略和结果的变量。毛维准副教授提出,竞争对手获胜的相对实力、国际组织及其领导职位的重要性与自主性等因素将会影响大国参与竞争的动机。在此背景下,实现足够规模的选举联合阵线则是获胜的关键。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博士后张雪滢从美国国内政治行为体的互动结构以及退出决策形成过程中行政部门、立法部门、利益集团部门对国家偏好的塑造能力出发,基于美国退出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的案例,阐示美国国内政治对美国退出国际组织外交行为的决定作用。张雪滢博士提出,正是由于美国国内政治才使得美国仅短暂退出国际劳工组织后就重新回归,而缺席教科文组织则长达二十余年,并在特朗普政府时又一次退出该组织。

第二部分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贺嘉洁副研究员从东帝汶自2011年正式提出加入东盟的申请至今仍未正式获准加入东盟这一案例出发,探讨了东帝汶为何在建国后决定加入东盟,而非太平洋岛国论坛?为什么东盟国家迟迟难以作出决定等问题。贺嘉洁副研究员提出,东帝汶加入东盟是基于自身的国家利益考量与东盟的规范性影响力。而尽管大部分东盟国家从“规范性影响力”的角度认同其获得东盟成员国资格,但新加坡基于地缘政治利益考量持反对立场。因此,未来东帝汶能否最终加入东盟将取决于新加坡在东盟的“规范性影响力”和地缘政治利益之间权衡的结果。

上海政法学院上海全球安全治理研究院程子龙助理研究员提出面对美国印太战略的压力,东盟为了维护“东盟中心”地位,出现了地缘空间“印太”伙伴化、组织议题安全化和工作方式强硬化的现象,以探究大国竞争对东盟制度转向的影响。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国际发展研究院/国际经贸研究所王钊助理研究员基于疫情背景下主权债务治理的错配问题,探究中国为何没能在主权债务领域推动变革,反而遭遇了四轮“污名化”的问题。王钊助理研究员提出,南北债务存在现有治理框架与实际结构的不匹配的问题,其中主权债务领域的议题特征是导致中国难以推动改革的主要原因。主权债务领域具有较高网络效应与新建障碍,因此中国作为崛起国的改革难度较大。

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张贵洪教授以“国际组织间合作与联合国和平行动”为题,探讨了联合国系统内的国际组织在人权、发展与和平等议题下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和多领域的合作的现象。特别是在联合国和平行动方面,部门间、机构间、组织间的结构性合作和预防冲突、维持和平、建设和平的过程性合作构成了国际组织间合作的主要内容。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博士研究生马延滨基于制度同构理论,探讨了中美竞争加剧背景下中国倡导的亚投行为什么仍然选择与世界银行合作而非竞争这一研究问题。马延滨提出,正是因为制度同构加强了亚投行的集体身份认同,并推动了亚投行与世界银行的合作。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博士研究生李潇探讨了同样是联合国针对冲突后国家举行首次大选的选举援助项目,为什么有的促成东道国冲突各方的民主和解,有的却无法阻止冲突复发这一问题。李潇提出,联合国选举援助可以通过“舞弊风险规避”和“国际声誉压力,帮助受援国落实战后权力分享协议,但其有效性受制于受援国国内的政治生态与权力分享的可置信环境。

主题发言结束后参会老师与同学进行了评论与讨论,并由朱杰进教授与郑宇教授进行了会议总结。本次研讨会立足大国竞争的背景,对国际组织领域的众多学理问题与热点议题进行了理论发展与实证检验,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文章来源:复旦国际关系评论

撰稿|胡馨予

排版|叶子

编辑:凌墨

(本文转载自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