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化与国家建构”学术研讨会在复旦大学成功举办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
2021-11-18 16:14 浏览量: 2816

11月16日,由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联合举办的“国家化与国家建构”学术研讨会在复旦大学成功举行,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华中师范大学资深教授徐勇等20余名学者出席了本次研讨会。研讨会由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熊易寒教授主持。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徐勇教授、陈军亚教授、吴春宝副教授,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贺东航教授、孙国东教授,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李辉教授、包刚升教授、左才副教授作了主题发言。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陈周旺教授、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林曦教授作了发言评论。复旦大学范勇鹏、曾庆捷、胡鹏、吴洁、王中原、顾燕峰、覃璇、孟维瞻、张春满等老师参加会议并做自由发言。

徐勇教授以“国家化理论的田野缘起与转换”为题,分析了田野政治学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强调中国政治学研究要关注农村和农民这一要素,并用“国家化”这一概念把行政下乡、政党下乡等各类“下乡”活动统合起来,思考中国历史语境下的国家建构逻辑,反思西方理论对于中国社会的适用性和局限性。

贺东航教授以国家建构为媒介,把西方理论和中国历史实践结合起来,阐释中国国家现代化的进程,总结影响中国现代国家构建的若干要素,分别围绕党领导国家建设这个本质,国家与社会、国家与市场两组关系,能力、组织、社会、价值四个要素进行了分析。

陈军亚教授从中国社会实践出发,通过田野调查总结出中国国家化的三个维度:就历史维度而言,中国进入现代国家是具有历史延续性的,中国历史中很早就存在现代国家的要素;就社会维度而言,中国国家形态演化机制是农民社会和国家之间的双向互动和回应;就地方性维度而言,地方制度和地方权威主导的制度造就了丰富、复杂的中国国家形态。

李辉教授以“权力的协同监督——基于‘四项监督’协同贯通实践的案例分析”为题,立足国家监察体制的改革实践,具体分析了纪律监督、监察监督、巡视监督、派驻监督等四种党内监督形式的协同性,强调了协同监督对于提升监督有效性的重要意义。

吴春宝教授主要从从概念建构的角度来解释国家化理论,分析了政治概念化的四种建构方法,据此指出了国家化的三重逻辑:从政治学知识的消费者到生产者,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反思;从经验主义到理性思维;对中国经验和中国实践的转化和思考。

孙国东教授以“辐辏型整合与现代中国的整合机制”为题,分析了中国共产党如何在国家化的过程中实现对传统中国的功能替代。孙国东教授具体指出传统中国的整合主要依靠文化整合和行政整合来实现,并用辐辏来形容这一过程,认为在辐辏型整合下完成了从传统中国到现代中国的转化。

包刚升教授指出欧洲近现代国家是封建主义发展的结果,现代国家中核心的立宪主义是君主和贵族博弈的结果,封建主义是有效约束国家的源头。而对中国来说,封建主义在中国历史中很早消失,中央集权君主制长期延续,后由危机中诞生的中国共产党开始现代国家建构。

左才副教授以“有限度的博弈——地方政府间关系的平衡之道”为题,从国家建构的视角来分析府际关系,指出国家现代性的维持和发展,本质上得益于干部管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工作队制度等制度设计,系列的制度设计使得府际关系处于一种有限度的分权状态。

主题发言结束后,陈周旺教授、林曦教授进行了发言点评,徐勇教授、熊易寒教授进行了会议总结。本次研讨会立足于国家化和国家建构的视角,努力用中国理论来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来升华中国理论,交流、探讨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观点、新理论,更加全面、丰富地展现地展示中国国家建构的历史进程。

通讯稿作者:王昊、厉蕤溢

点击查看近期讲座信息

【11月19日】政治学创新的历史资源

【11月19日】何为政治?中国共产党百年政治话语体系及变迁

编辑:凌墨

(本文转载自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