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行政的改革、创新与现代化》与《当代中国政治思潮》韩文版出版发布会暨《中国道路》课题座谈会在我院成功举行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
2021-03-09 12:02 浏览量: 4208

2021年2月25日,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和韩国成均馆大学成均中国研究所共同举办了复旦大学竺乾威教授、刘建军教授的专著韩文版出版发布会暨《中国道路》课题座谈会。本次会议以视频形式进行,在中国、韩国分别开设会场。

第一环节为复旦大学竺乾威教授、刘建军教授专著韩文版出版发布会。在会议致辞环节,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院长苏长和教授、成均中国研究所所长李熙玉教授分别为座谈会致辞。苏长和教授代表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就我院竺乾威教授的《公共行政的改革、创新与现代化》和刘建军教授的《当代中国政治思潮》两部著作的韩文版顺利在韩出版向成均中国研究所表达了感谢。李熙玉教授阐释了两部专著韩文版的出版对推动韩国学界的中国学研究以及中韩学术交流的积极意义。李熙玉教授在致辞中特意提到,刘建军教授的这一专著是由其学生——成均馆毕业如今在我院读博的金美来同学负责翻译,这代表了复旦与成均馆的美好友谊。

2019年,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与成均馆大学成均中国研究所形成合作意向,由成均中国研究所主持负责翻译一批复旦大学国务学院教师代表性成果。成均中国研究所于2019年翻译出版了复旦大学国务学院陈明明、唐世平教授的两部著作。2020年又翻译出版了竺乾威教授的《公共行政的改革、创新与现代化》和刘建军教授的《当代中国政治思潮》两部专著,并于2021年1月正式在韩出版。竺乾威教授的《公共行政的改革、创新与现代化》既涉及对当代中国公共行政的改革、创新和现代化的分析,又涉及对西方国家公共行政的讨论,还包括对公共行政学这一学科的理论探究,对中国行政体制的改革与创新起到积极的借鉴意义。刘建军教授的《当代中国政治思潮》从政治学的视角入手,在吸收哲学、文学、经济学和历史学等多学科内容的基础上,深入阐述了当代中国政治思潮产生的外在条件、演进的内在逻辑,主张当代中国政治思潮既是驱动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一种思想资源,又是对当代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政治文化反应。两位教授的专著的韩文版出版后收到了韩国学界的广泛关注。在第一环节中,竺乾威、刘建军教授分别介绍了专著的创作初衷和学术意义。竺乾威教授结合专著内容阐述中国公共行政改革的演变及走向。刘建军教授介绍研究政治思潮的学术动机和思路,回顾了当代中国政治思潮之过去,并探讨其未来走向。两位作者的发言结束后,杨甲镛(韩国安保战略研究院)、黄泰渊(成均中国研究所)、白承旭(中央大学)、河男锡(首尔市立大学)等多位韩方学者与两位作者就著作内容进行深入探讨。

第二环节为复旦国务学院与成均中国研究所的学术合作课题《中国道路》的座谈会。主题发言前,成均中国研究所所长李熙玉教授首先介绍了《中国道路》课题的核心要点。他说明,该课题的主要目的在于对中国道路的中韩视角的交叉研究。通过由由韩方集结中韩学者的文稿并准备在韩统一出版,该课题成果希望能让韩国读者提升“知华”水平。苏长和教授表示期待通过此课题,进一步推动中韩之间的学术对话与讨论,共同推进世界范围内中国研究的创新发展。

《中国道路》座谈会的第一主题为“中国特色国际关系与中国外交”,由苏长和教授与李熙玉教授汇报。关于中国共产党100年与中国特色政党外交理论研究,苏长和教授提出如下重要议题:1.通过宪法和党章中关于对外工作阐述理解中国特色外交;2.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时期的对外工作;3.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外交和对外工作研究;4.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特色政党外交理论;5.中国共产党外交工作中公道思想的挖掘;6.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李熙玉教授表示,围绕这一主题主要探讨的是中国新型国际关系。具体分为三节:第一节主要专注于中美关系的演变过程;第二节分析中美之间战略竞争之趋势;第三节梳理关于中国的对美战略及挑战的韩方之见解。

第二主题为“中国特色政治发展与治理”,由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政治学系主任刘建军教授,韩国世宗大学国际学部李汶纪教授进行主题发言。刘建军教授认为,若中国的政治发展与治理能够联系起来研究,将提供对“中国道路”这一概念更加准确的解释。刘建军教授概括的中国特色政治发展与治理的基本要点为:1.价值角度(社会主义);2.组织视角(政党领导);3.国家制度视角(有机政治);4.纵向关系视角或者国家—社会关系视角(全过程民主);5.国际视角(人类命运共同体)。刘建军教授谈到人类命运共同体时指出,中国对国际世界的判断与中国特色政治发展与治理是互为因果的关系。李汶纪教授介绍了研究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与治理的思路。首先,他强调要总结十八大以后中国政治的变化。其次、他关注揭示中国特色的治理改革话语之内涵。主要着眼于中西学界理解的学术性治理概念与中国共产党的发展策略中“治理”具有的含义的区别。最后,他展望中国特色的政治体制的定型对中韩关系的影响。

第三主题为“中国梦与中国文化”,由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邢丽菊教授,韩国教员大学汉语教育学科金度经教授进行讨论。邢丽菊教授主要关注于“中国道路”的文化影响力,其中分为对内与对外两个层次论述。在对内方面,主要阐述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在对外方面,她的论述焦点在于中国文化的“走出去”问题,以及中国文化与外国文化的交流情况。邢丽菊教授提出通过中外人文交流分析中国文化模式的学术路径。人文外交可以说是中国特色的公共外交。人文外交直接影响中国道路的文化自信。金度经教授则根据社会学视角展探索“中国道路”的话语。他提出,按照社会学角度,两大关键词值得重视:一是“依法治国”;二是十八大以来一向被强调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第四主题为“中国发展战略与中国模式”,由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孟捷教授,成均中国研究所李律彬责任研究员进行发言。孟捷教授强调,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制度。应完善党中央领导经济工作的体制机制,确保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落到实处,保证中国经济沿着正确方向发展。这是切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的合理制度安排,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的伟大创造。李律彬责任研究员认为,目前并不能说所谓“中国模式”已经定型,学术界关于其定义及成立与否的争论一直存在。因此,他提出,通过本次《中国道路》出版,需要明确指出作为经济发展战略的中国模式,以此为基础与东亚发展模式,其中韩国的发展经验进行比较。

第五主题为“中国地区战略与朝鲜半岛”,由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郑继永教授,成均中国研究所张荣熙教授负责讨论。郑继永教授提出,分析中国特色的区域战略应该注意其五大特性:1.独特性。尤其是区域外交战略中的独特性;2.重复性。在反复发生的情景里中国的对应策略;3.创新性。在不断演变的地区局势中中国如何提出新的方案;4.普适性。普适性意味着中国能够解决在朝鲜半岛发生的各种问题的生命力;5.领导力。同时顾虑中国的国家利益与周边国家的利益。总之,目前需要探讨的是中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中能发挥的作用、能提出的方案。张荣熙教授反思以西方中心的国际关系理论,尝试提出更加具体、更加多元的国际关系理论。他阐释自己对中国特色的软实力的理解,并分析中国在一带一路战略中权力投射的多层次属性,如硬实力与软实力的并存等。

编辑:霍旭东

(本文转载自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

最新动态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