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友风采】徐驭尧:做时代变迁的记录者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
2021-03-02 15:21 浏览量: 3302

院友风采

徐驭尧,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2019届政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复旦大学历史学系2011级本科生。2015年获挑战杯全国特等奖,2015年-2016年在新疆支教,曾任校媒《复旦青年》主编,现任人民日报西藏分社记者。

知行合一,理论联系实践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探索人生更多的可能性,这是徐驭尧一直以来身体力行的一件事。本科就读于复旦大学历史学系,他为了体验不同的学科氛围,学习不同的专业知识,读研时选择政治学,开始了在国务学院的三年求学之旅。研究生一年级时,陈周旺和郑长忠两位老师分别开设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原著导读课程和西方政治学理论课程,力求帮助学生打通政治学理论体系,这两门课程奠定了徐驭尧在政治学就读研究生的知识基础,帮助他形成了一套政治学的思维方式。

国务学院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的教学风格也在他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导师刘建军老师言传身教,极大提升了他在社会实践方面的能力。刘老师推崇“学在空间,不在纸上”,并进一步提炼出治学之四“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知万件事、识万个人。为研究基层治理的调整与变化问题,他跟随导师一起到杭州探索社区治理的结构,分析社区食堂如何正常运转,并提升中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徐驭尧对中国政治治理的理解更加深刻,“当你培养出理论基础之后,就可以从实践中看到理论在现实生活中的反映,理解它背后的原理和机制,这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培养过程。”

这种在实践中发现变化的做法与新闻工作有共通之处,跟随导师一次又一次的调研,锻炼了徐驭尧的实务能力,帮助他更好的成为一名记者。不论是担任《复旦青年》主编,还是毕业之后成为人民日报西藏分社的一员,他都非常注重实地采访,“扎根基层,在实践中反思、学习中国基层治理的工作方法,与我们新闻工作者是非常相似的。”在工作中,徐驭尧不断践行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则是帮助徐驭尧胜任新闻工作任务的有效办法。

锦上添花,专业成就爱好

谈及为什么选择当一名记者,徐驭尧说道“中国这么大,我想去这些最不易去的地方走走、看看,也想趁着年轻去写写少有人看见的故事。”他喜欢跑去不同的地方,既看见壮阔的自然景观,也体验迥异的风土人情。在校期间,他作为校报《复旦青年》的主编,曾带着同学们去新疆、甘肃做“一带一路”的考察报道,而成为人民日报的一名记者后,他则主动申请去西藏分社。2020年,他去过西藏58个县,总行程超过3万公里,一年里接近一半时间外出采访。

政治学专业的同学从事新闻媒体行业不多。但对于徐驭尧而言,做出这样的选择几乎是一件自然的事情。专业上的训练带给他很大的帮助:治理是政治学的重要话题,而徐驭尧在基层遇到的选题很多也与治理有关——曾经学习的原理和案例,和基层的实践碰撞出了火花,帮助他理解很多基层事务的本质;政治学也是一个理论性较强的学科,专业上的训练能够提高抽象思维能力和提炼总结能力,这些能力帮助他从纷繁复杂的采访资料当中抽象剥离出问题的本质,再根据核心问题组织新闻报道。

这一点在脱贫攻坚的报道中得到凸显——2020年是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是决胜小康社会的重要时间节点,而报道2020年西藏的脱贫攻坚工作,毫无意外成为徐驭尧工作任务的重中之重。脱贫攻坚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涵盖治理的方方面面,无论是干部辛勤付出,还是当地为群众脱离贫困所做出的种种努力,都需要放在一个更大的框架中予以梳理,才能从中抽象和提取出相应的规律,进而让脱贫攻坚的报道显得更加深刻。

行走于边疆,理解复杂中国

“如果不到边疆工作,生活轨迹永远都在一两个地方,那对于这个时代的理解是非常片面的。”当被问为何选择去人民日报西藏分社时,徐驭尧回答道。本科毕业时曾去新疆支教过一年,硕士毕业时则到西藏工作至今,他对边疆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中国幅员辽阔,东西南北风土人情、治理情况差异巨大,如果一直生活在东部地区,那就会对中国的复杂性和丰富性缺乏认识。见到足够多的地方,认识世界的切口和角度才会更加丰富,才能对中国所处的环境有更深刻的理解。

最开始选择去边疆,是好奇心驱使。他从小生活在安徽,大学4年和研究生3年在上海,一直都在长三角,所以他特别渴望去西部地区看一看,去体验与自己的成长氛围不一样的环境,感受其他地方的风土人情、社会治理结构、政府行政体系等等。读研时导师刘建军老师曾说过“比较是知识的发动机”,徐驭尧的人生经历也一直印证着这样的一个道理,他希望通过见识具有差异性的地方,比较不同的环境条件,让自己不断进步,既不因过往成就而倨傲,也不因个人渺小而自卑。

见证变化、记录变化,总能让人看到在城市里不曾遭遇的故事。在一次山区的采访中,徐驭尧曾遇到一个这样的故事——2015年,因精准扶贫政策,大量的物资被送往了这里,长在山里的小孩拿起鸡蛋就咬,根本不知道吃鸡蛋需要剥壳。而当他造访这里的时候,孩子们已经可以穿上篮球服、足球服在新建的塑胶跑道上玩耍打闹了。对于很多山区的孩子而言,他们没有经历过比现在更好的生活了。如果不是行走于边疆地区,徐驭尧将不会理解,为何身处同一个时代,人们之间会有如此巨大的差异。

不畏艰辛,热爱可抵一切

在西藏采访越多,他就越能理解记者这份工作的意义所在,也越能感受到自己肩上沉甸甸的责任感。有一次当他回传稿子与编辑交流采访经历时,编辑说过一句话“这些故事,我们不过去,就没人记录下来,这就是媒体的担当吧。” 作为记者,他在这份工作中收获到宝贵的经验,不仅在一次又一次的采访中看到自己的成长,也在一字一句的文章中记录了这个时代的变化,这些记录下的故事哪怕不是所有人都爱看,但是记录本身就是有价值的。

在西藏墨脱的采访让徐驭尧对“路都是人走出来的”这句话有另外的感受,以前认为这句话更多是从文学角度出发,具有一种象征意义,但当他沿途去墨脱采访时,却发现只要能走的地方都是路,那里没有铺好的沥青水泥路,只有人们一步一步走出来的路。“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三四天的采访,这样的路我们无非就是走几遍,体验他们的工作、生活状态。但是对当地的干部群众来说,这样的路他们要走几年、十几年乃至一辈子。”他说。

而到了西藏平均海拔5000米以上的双湖县,他则体会到当地生活的艰难。因为长期生活在高海拔地区,不少当地人患有严重的关节炎,那里的干部们也因缺氧,嘴唇都是紫色的,异地搬迁是解决当地群众干部身体问题的唯一方法;采访某个边防连时,他越发感叹“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为你负重前行。”守卫边疆的军人们忍受着大部分人难以想象的痛苦,来守护国家。

对于仍在校的学弟学妹们,徐驭尧也给出了自己的建议。他希望大家能够珍惜校园时光,同时也提前规划好自己以后的方向。如果能在学校找到自己热爱,并且比较擅长的事情,那么在这条道路上就有勇气和热情去尝试、突破一些新的东西,也能在其中获得成长。但勇气不代表冲动,要提前做好准备,知道自己的退路,不要一头扎进自己完全陌生的环境里面,发现与自己的想象不符就后悔自己的选择。仰望星空时,也要记得脚踏实地。

编辑:刘蕊

(本文转载自复旦国务学院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