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无东西,学贵自得 ——洪涛教授的为学之道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
2020-10-20 15:36 浏览量: 6457

洪涛,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政治学系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政治哲学、政治思想史。曾经或正在开设的课程有:《西方政治学说史》(本科基础课)、《现当代西方政治哲学》(本科专业课)、《卢梭著作选读》(通识核心课)、《〈论语〉导读》(通识核心课)、《西方政治原著选读》(硕士生专业课)、《公共伦理学》(公共管理硕士课程)。著有:《〈格列佛游记〉与古今政治》(2018)、《心术与治道》(2013)、《本原与事变》(2009)、《逻各斯与空间》(1998)。译有:柏拉图《政治家》(2006)、鲍曼《寻找政治》(2006)、卢梭《论语言的起源》(2003)、鲍曼《立法者与阐释者》(2000)。另有论文二、三十篇。《复旦政治哲学评论》主编。

(洪涛2005年左右在课堂上)

洪涛教授于1987年考入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1997年复旦大学毕业,留校任教。洪涛硕士研究生时选择西方政治思想史方向,后虽扩展至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研究,但迄今为止,所教、所学、所研究者,大都囿于政治哲学、政治思想史领域,一以贯之,不敢越雷池一步。

洪涛博士论文以古代希腊政治哲学为题,后成书《逻各斯与空间——古代希腊政治哲学研究》。此书承20世纪80年代遗风,却也筚路蓝缕,或有开风气之功。中国今日古希腊政治哲学研究,业已蔚然成风矣。

(洪涛2016年在巴黎大学城)

洪涛教授素以为,政治之首要问题,是知好坏、明是非。不知好坏、不明是非,却要弄权,岂非蒙面徒舞大棒入磁器店乎?

不过,好坏、是非问题,已被弄得面目不清、真伪难辨。马基雅维里认为,掌权、固权便是好,无权、失权便是坏,政治科学是夺权、固权之术;霍布斯认为,做太平犬便是好,政治科学是以建立和平、维护稳定为目的的机器的制造术。在这两位现代西方政治科学先驱那里,政治科学貌似获得了相对于人类生活其他领域的独立地位,实则降格为权力之工具或技术。

洪涛教授不满于此,故回归古典精神世界,遂得以一窥宇宙天地的辽阔、人类精神的渊深。这样,就有了《本原与事变:政治哲学十篇》之作。

“古今”、“中西”原本并非两种对等对立的关系。20世纪前,道无中西之别,王韬漫游西欧,以为见道矣。20世纪后,以国为界,以邻为壑,一国遂有一国之“道”。“古今”的分野则自古有之。洪涛教授借他山之石,以求中国思想之“古今之道”,于是乎有关于司马迁《史记》和关于《荀子》的研究,结集而为《心术与治道》。

现代社会科学自诩在求“实事”之方法上,胜于古人远矣。不错,在测量之精准——今人已能“看到”纳米级别——、观察之无所不窥、“事实”之无所不能为诸方面,古人之非科学方法不及今人之科学方法万一。然而,在对于“实事”之理解上,今人不免挂一漏万。盖官所见与民所见不同,上所见与下所见不同,帘窥壁听与一览众山不同,肉眼之见与灵魂之见不同。切身感受、体悟之所得,未必不如网络问卷、电话调查也。因此,洪涛教授虽处江湖,却从不去“田野”——因为,这里就是“田野”!他相信,身居江湖低洼之地,倒能见人世的真相;他更相信,凡欲见人之真相者,首先要能见人的本相,而人的本相,非人肉眼所能,唯有凭借灵魂、人“心”,方能有所得见。

(洪涛2010年拜谒陈寅恪先生)

是故,为学,首在明心见性。不知己,安能知人?何以能知己?切己体悟,反观本心是一途,学习圣贤又是一途。但是,今天,“心”已然科学地成为“心脏”,所剩下的,只有学习圣贤一条路。圣贤都已作古,只有读圣贤书。读圣贤书,就是为己之学;学,唯能为己,方能为人。

因此,洪涛教授以为,教学,首先是教古圣先贤之遗典,舍此,不足以言教学;研究,首先是研究古圣先贤之遗典,舍此,不足以言研究。故其教学、研究,皆首重经典。

尚古,是尚古之圣贤。人唯有自善自高,方能有好的视角。不自善自高,便只能门缝里视物,皆褊狭之见。现代科学以认知者中立为前提,但是,这个假设至少不应用之于对人及对由人所组成的社会的研究。否则,便只是以物视人,所视之人,皆成物也。

有识见者之所见、所预见者,千万无识见者,虽打LED灯、看显微镜、用探测仪,也未能及也。因此,了解“实事”,不只有现代“科学”之一法,艺术未必不是了解“实事”的更好、更高的办法。洪涛教授于所谓科学研究的论文、专著外,素重对诗歌、戏剧、小说等文学艺术作品的研读。科学诚能透视心脏的脉动,但是,唯有哲学和艺术,才能有助于人去体会人心。于是有所谓对斯威夫特小说《格列佛游记》的研究——《〈格列佛游记〉与古今政治》。洪涛教授之意,无外乎是在以政治科学为主的政治研究领域中,开一扇人文之窗。看一看,今天21世纪的人,较18世纪人的见识又如何?看一看,斯威夫特之后400余年的人类政治发展,是否有越出他的笑谈者?

(洪涛2016年在巴黎拉雪兹公墓拜谒先贤)

王国维遗书中写:“五十之年,只欠一死。”静安先生身前,人格、学问,可谓大成,有口皆碑,然身处乱世,为世道之“公敌”也。洪涛教授自思年已五十有二,于学问之道,或许才管窥一二,于世道,则百无一用也,真是“四十、五十而无闻焉”。好在“蘧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孔子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亦可以无大过矣。”聊以自慰也。

洪涛教授自幼嗜读书,手不释卷,于书无所不窥。又爱藏书,常以数万册书籍之管理员而自喜。中年以后,或流连山水之间、游走街巷之中。常以为,倘若世人皆能知读书、山水之乐,人类之政治定能有大改观。又自哂,这样的想法,或许会被视为“书生之见”矣。

(洪涛2019年在清华大学拜谒王国维先生)

编辑:精卫

(本文转载自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

最新动态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