笃志明理,躬行求真 ——刘建军教授的治学之路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
2020-09-14 14:36 浏览量: 8625

刘建军教授,山东昌乐人, 政治学博士。现为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政治学系主任,复旦大学当代中国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基层政权与社区治理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民政局决策咨询专家、上海市社区发展研究会副会长、上海居(村)协会副会长等职。

刘建军教授主要从事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比较政治制度、基层政权与社会治理、城市政治学的研究。代表性著作包括《单位中国——社会调控体系重构中的个人、组织与国家》、《中国现代政治的成长——一项对政治知识基础的研究》、《领导学原理:科学与艺术》、《新中国根本政治制度研究》、《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十六讲》、《当代中国政治思潮》、《创新与修复:中国政治发展的逻辑》(合著)、《居民自治指导手册》、《大国之治》等。

求索问道,四十而“惑”

刘建军教授硕士、博士均毕业于复旦大学。他秉承复旦“通过历史理解政治”、“通过社会理解政治”、“通过文化理解政治”、“通过经济理解政治”“通过比较理解政治”等传统,把“政治”置于更广阔丰满的视域中来理解。自1994年留校任教以来,他在中国古代政治、中国单位制、领导科学、基层治理等领域都有深耕,研究成果多次获得省部级奖励。例如,其著作《单位中国》即获得教育部优秀人文社会科学著作二等奖和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刘老师也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资本—信息—福利时代西方政治制度的困境与历史局限研究”首席专家。同时,刘老师积极把前沿研究和基础教学相结合,坚持每学期为本科生开设课程,实现“教研相长”,《领导学原理:科学与艺术》先后修订四版,成为国内MPA课程的重要教材。刘老师始终相信政治的价值在于创造美好生活,正如“经济”的价值不是追求利益最大化而在于“经世济民”。他非常关注中国社会的现代变迁及其后果,提出了从乡土中国、单位中国再到社区中国的转型轨迹,致力于构建基于中国本土经验的知识话语体系。

不过,刘建军教授的学术探索道路并非一帆风顺,而是经历了一段剧痛但事后看来又弥足珍贵的转型期。2009年,与孔子所说的“四十不惑”恰恰相反,刘老师却被一种沉重的“四十而惑”笼罩着。因为此时他感觉到自己的学术想象力已经接近枯竭,自己研究未与中国社会宏大壮丽的变革进程紧密结合,通过“阅读书本”无法真正理解这个伟大的时代。为了把握中国最为真实的社会政治现象,刘老师毅然走出书房,通过“阅读社会”重新激活学术想象力。2012年7月至2013年7月,刘建军教授作为上海市民政局局长助理挂职锻炼一年,这也成为其学术生命的“拐点”。扎根于日新月异的中国大地,刘老师开始了又一段未知而又奇美瑰丽的学术历程,实现了从书斋到田野的转型,迸发出学术生涯的“第二春”。

学在空间,知行一体

在治学方法上,刘建军教授倡导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不囿于理论框架之约束,始终要在实践中一探究竟。刘老师推崇吕思勉先生的治学格言,即“学在空间,不在纸上”,并进一步提炼出治学之四“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知万件事、识万个人。读万卷书就是熟读经典,行万里路就是深度阅读社会,知万件事就是熟读历史,识万个人就是深度阅读一个个精彩的生命故事。

对此,刘老师身体力行地贯彻“学在空间”的宗旨,主张沉浸式社会科学研究,依据田野事实经验,最大程度地发挥理论想象力。过去十年,刘老师将身心置于中国人真实鲜活的生活场景之中,捕捉背后的社会流动、关系展开与结构机制。他走遍了上海上百个镇和街道,在其他省份城市组织了大量调研,甚至也在英国、德国、印度等国家留下了声影。在调研中,刘老师秉持“生活政治学”的理念,细致观察社会现象,以小见大,从点到面,抽丝剥茧,层层展开。刘老师又极为平易近人,能够简洁生动地把道理说透,与政府官员、基层干部、社区骨干以及居民街坊都能相谈甚欢,在交流中增进对问题的理解,并在事后进行系统的学理升华。

“理论是灰色的,而生命之树常青”。立足丰富多彩的真实世界,刘老师得以提出诸多富有原创性的概念与命题,包括“有温度的社区”、“社区风度”、“关联主义”、 “社区社会主义”、“礼治社区”、“以法入礼”、 “业民社会”、“心灵社区”、“人文治理”等等,它们都成为解读基层治理的重要工具。“学在空间”也贯穿于刘老师对于学生的教导。老师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将所看所思与书本知识对照,实现知与行的辩证统一。

咨政建言,志在乐民

刘建军教授的治学并不满足于“成一家之言”,也致力于为中国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相较于费孝通先生将自身学术追求定位于“从实求知,志在富民”,刘老师把自己的治学理念阐释为“志在乐民”,即让人们在富有凝聚力的关系建构中体验一种快乐的社区公共生活。“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志在乐民”要求学者融入公共生活,将思想观点转化为服务国家、服务社会的实践成果。在这方面,刘建军教授也付出了大量努力和心血。刘老师不仅把文章写在中国大地上,也力求使自己的学术成果反哺于中国大地。他是为中国城市普通居民进行授课的学者,也是对城市生活场域的规划、治理进行具体指导的专家。他提出的“有温度的社区”在全国基层广为传颂。他提出的“服务传递-关系构建-治理优化-人文滋养-发展持续”五步法已经成为指导社区建设的重要工具。刘老师主编的“城市绣花针丛书”被誉为是提供中国基层治理方法与工具的“宝典”,他主编的“社区中国与基层治理丛书”,则试图为基层治理提供理论与范式的解读。总之,社会科学研究脱离不了人文主义的价值关怀,而“志在乐民”则代表了刘老师对这一崇高使命的孜孜向往和不懈追求。

闻道先后,学无常师

刘老师崇尚“圣人无常师”的传统,认为学生应当心怀“超越老师”的信念,不想超过老师的学生不是好学生。同时,他也认为每位师长各有所长,作为学生应当向不同老师请教学习,以收取博采众长之功效。故而,刘老师非常鼓励学生跨院系、跨专业选课,对于讲师,即使旁听亦能受教良多。至于刘老师本人课程,则颇有“不拘一格、张弛自如”的特征。老师上课生动有趣,从不照本宣科,时常信步于台上台下,与学生交流讨论,兴之所至则挑选同学提问,若回答有所不足,老师更详加解析。学生汇报PPT,刘老师亦要求其目视观众,以示尊重,不看材料而能全然讲述主题内容。这些教学策略,目的即在于全面培养学生能力。刘老师对待写作,也秉持一丝不苟的严谨精神,主张“每字每句都要写出血来”,细致批改学生论文,并与原文对比,以便于学生意识其不足,提高写作水平。

刘老师经常提及的一句话是:“做事不慌不忙,做人不卑不亢”,力图在精英意识与大众情怀的融合中求取生命的绽放。探求学理之精奥、追寻社会之善治、发掘生命之美好,这或许是对刘建军教授近三十年治学之路的生动写照。

编辑:颜回

(本文转载自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

最新动态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