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以渐博而相通——唐贤兴教授“多栖”发展的学术之路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
2020-06-28 15:53 浏览量: 4326

唐贤兴教授,浙江嵊州人。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公共行政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人权教育与培训基地(人权研究中心)副主任;复旦大学外交学系、MPA教育中心、国家人权教育与培训基地、俄罗斯与东欧研究中心等机构和项目的主要创始人之一;香港大学美国研究中心(1999)、美国佐治亚大学卡尔·文森政府研究所(2002)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亚洲研究中心(2011-2012)的访问学者。

迄今为止,唐贤兴教授在公共行政(和公共政策)、政治学理论、国际关系理论(和外交)、国际法、人权理论等领域发表学术论文近100篇,出版有《产权、国际与民主》、《民主与现代国家的成长》、《大国治理与公共政策变迁》等专著,《论政治》、《大国发展战略》等合著,《俄罗斯未竟的革命》、《分权化治理》、《治理、政治与国家》等译著,主编《近现代国际关系史》教材。目前,民主治理、国际公共政策、人权是唐老师及其学生们关注国家、观察天下、关怀人类的三大核心领域。

“多栖”的研究领域,“开跨”的学术人生

“多栖”是唐教授的学术特点,也是他的宿命。也许命运的齿轮在他于1989年从中山大学人类学系跨学科考入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的硕士研究生之时就开始运转了。400多分的考研高分成为此后折磨历届考研学子无法释怀的噩梦,与此同时也“开跨”了与众不同的“多栖”发展之路。彼时的高分和本科阶段即公开发表的几篇关于政治学和公共政策的小论文,获得了当时国政系领导的青睐,不但被免除了复试,还因赏识其“悟性”而收入门下做弟子。在唐老师那年博士毕业择业之时,其导师寄语“你有悟性,学问可成”,便灭了他想到学术圈外的世界去看看的一切幻想。

1997年,有“悟性”的唐老师留校任教,从此在“开跨”的路上一去不复返。因学科建设的需要,人类学本科、行政学方向硕士、政治学理论方向博士的唐老师被安排进了国际关系教研室。他在陌生的学术领域边学边教,5年下来,为本科生开设近现代国际关系史、近现代中国外交、国际法、俄罗斯政治与外交等课程,主编的《近现代国际关系史》教材成为全国国际政治、国际关系与外交学本科生、研究生的必读书目,同时为全院研究生开设了国际政治理论分析课程,直到2008年工作再次调整。

因MPA项目建设的需要,唐教授在继续从事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公共政策的教学研究的同时,于2003年负责开发和管理MPA项目。在其担任MPA教育中心主任期间,复旦大学MPA项目构建起了完整的培养体系,形成了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MPA教育“复旦”风格。2008年,又受学院委托负责筹建外交学系,并最终于2009年正式成立,成为学院的第四个系。最近两年,作为唯一在全院四个系都“栖居”多年的教授,唐老师再次作为“不二”人选,承担起了开设“国际公共政策”新课和主编教材的任务。

二十多年的积累与沉淀,唐教授不断在大政治学科乃至大法学学科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和方向,先后在国际政治、外交学、公共行政、公共政策、治理(民主治理、国家治理、全球治理)理论、国际公共政策、人权与国际法等研究领域开展交叉研究,试图在多个相关学科之间建立起桥梁,打通学科疆界和壁垒。如,对中国公共政策研究,唐教授以40万字的《大国治理与公共政策变迁:中国的问题与经验》,强调中国对外来思想和制度的本土化创造。再如,对中国人权建设的研究议题,唐教授同样注重“中国经验”,而不是“西方视角”,整合了政治学理论、公共政策、国际法和国际制度、以及公共卫生和环境等领域的理论和方法,提出了“积极公共政策”的分析框架来探寻中国在人权建设上的成就和模式。唐教授认为,中国在公共卫生与健康、环境治理等各个领域里的人权建设及其经验,实际上就是中国参与全球治理、从而构成国际公共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政治科学、公共行政学和国际政治学等学科的学者,有责任对中国的人权建设给予更多的关注。

三尺讲台,申舒性灵

受师门影响,唐老师十分重视课堂教学。早在做讲师期间,他在课堂上所强调的“三不主义”——不点名、不骂人、不纵容,曾使路过旁听的督导受惊不小,乃至复旦校报刊登“惊闻课堂的三不政策”评论文章。风浪中最淡定的却莫过于唐门师生,彼此一个小眼神,会心一笑——不足为外人道也!事实上,“三不”乃基于自身底气的“酷炫狂霸拽”:“不点名”,根本不担心学生缺课,因为那是他自己的损失;“不骂人”,是“循循然善诱人”的夫子之道;“不纵容”,则是昭告学生不要轻易触犯做学生的原则底线。

“三不主义”听上去颇具道家无为而治的道意,而在课堂上,唐教授也确实是将一方讲台变成了个人尽情挥洒的舞台。他常常一刻不停地在教室“游走”,沉醉在学术思想的境界里,无我无人,滔滔不绝、口若悬河、旁征博引……那种慷慨激昂的嗓音、连珠炮似的语速,每每在激发学生的学术热情的同时,也经常让自己在课后累瘫,但只要学生围上来探讨问题,便又瞬间满血复活。

“三不主义”的背后是唐老师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严谨治学态度。唐教授强调,博士生要培养扎实的研究能力,研究生要学会科学的研究方法,本科生要养成基本的阅读兴趣。因此,对待每一门课,哪怕是上了十多年的老课,他无不认真精心准备,希望从不同的学科视角给学生以启发。他经常说,虽然做不到把其有限的全部知识倾倒给学生,但一定要告诉学生可以从哪些角度来思考问题。他还担心自己授课时过于沉溺自我,要求学生有问题随时举手打断老师。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唐教授喜欢眯一眯眼睛,或望一下天花板,片刻后即从多个角度提供了问题的观察思路,其学识之广博、才思之敏捷令人叹服。

“三不”主义同样彰显了唐教授为人师表的风格魅力。唐教授十分注重上课仪表,服装搭配、揽镜自照、收腹挺胸,是对学生的尊重,也是对师道尊严的恪守。其实,细心的学生观察得更多,比如,经典白裤子,每次上课穿的衣服基本不重样,颜色搭配尤其出彩,加上头发略长,常常让人产生艺术家“客串”复旦教授的错觉。于是,常常唐教授一走进教室,有学生就拿出手机拍照,当天唐教授课堂“走秀”暴晒朋友圈。所以,唐教授的课没有逃课生,或者是“先生如花隔讲坛”?

做有温度的学问,成一个有情怀的人

唐教授外表有点清高才子范儿,但一接触便会发现,其实是一个极其率真的人。他总是叮嘱学生,学问不只是要在书斋里做,无论是看起来遥不可及的全球治理,还是小菜场和地摊上的普通民众,都要带着问题和情怀去观察和思考。唐教授还是新浪知名博主,他的博客点评时事、纵论天下,关注家国民生。严肃的学问因为关怀而变得有温度。

对于教授来说,最贴近身边的莫过于自己的学生。唐教授对学生始终坚持有教无类、一视同仁。日常指导中,开具书单、检查读书笔记、小范围学术沙龙、指导论文甚至亲自修改等,事无巨细,无不悉心;组织读书会、茶会、餐会,汇聚一堂,谈书聊理,其乐融融;经常带领学生去甘肃、新疆、山西、安徽、江西、贵州、云南、四川、重庆等中西部地区开展社会调查;利用他自己参与创建的“幸福彩虹公益社”,每年都组织慈善人士和学生积极参加贫困地区的助学帮困活动,并从中观察和思考有关政策问题。

一年又一年,桃李之花“纷纷开且落”,学生们来了,又走了。可无论走得多高多远,每年他们都会找到不同的借口和唐教授与新“唐门弟子”们聚一聚,以确认自己在弟子阵容里的辈分和座次,并在聚餐之后,集体表白:唐老师,我们好爱你!

- THE END -

编辑:颜回

(本文转载自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

最新动态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