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青年实践快报 | 探蜀地,寻凉山秘境服章之美;承技艺,展甘洛彝绣壮丽画卷

东华大学人文学院
2021-07-23 21:30 浏览量: 4042

1

团队介绍

项目名称

探蜀地,寻凉山秘境服章之美

承技艺,展甘洛彝绣壮丽画卷

指导老师

杭丽滨

带队老师

方媛媛

成员

唐陌汐王一同刚媛依严懿晨

李建龙李明洋戴兵周畅李尚耘

卢萌 何婧(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

2

实践背景

为进一步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号召,鼓励学生以暑期社会实践为载体,在充分参与体验特色民族文化、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不断增强文化自信,坚定复兴中华民族的理想抱负,同时应时代要求,助力乡村振兴,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2021年7月9日至16日,东华大学人文学院赴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甘洛县实践团来到有着“大渡河畔的一颗明珠”美誉的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甘洛县,围绕甘洛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当地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规划,展开为期一周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3

实践目的及意义

本次实践以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传统服饰文化“彝族刺绣”“彝族服饰”以及国家和地方的扶贫政策,甘洛自脱贫摘帽以来的发展状况以及发展前景等为中心,进行实地调研、访谈等活动,了解“非遗”传承发展和未来形势,也了解了在国家政策和人才的扶持下甘洛的发展现状与未来方向;同时进行纪录片、宣传片拍摄,让“非遗”更好传播彝族独特文化和丰厚底蕴;此外进行“非遗”文创产品再创作,让“非遗”更好展现中国文化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同时实践聚焦纺织服饰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并以此为脉络,连接起乡村振兴的文旅融合和乡村旅游、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传播和文化创意产品等关键词,关注纺织服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和发展前景,探究如何做好从传承到传播的突破;同时挖掘优秀传统纺织服饰文化的历史内涵和时代价值,从中提炼出其中蕴含的精神文化和文化符号,设计既具有实用功能性,又能让人产生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的文化创意产品,使其成为连接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

4

实践过程

#01

探访传承匠人 寻觅非遗风韵

追随着非遗的脚步,本实践团队在甘洛县拜访了州级漆器传承人李浩磊、以及省级彝绣传承人阿西巫之莫

李浩磊是土生土长的甘洛县本地人,在他的家族里,从爷爷那一代人就开始做漆器。在李浩磊的采访之中,他提到了自己在传承非遗路上的艰辛与不易:因为热爱漆器制作辞掉了外面的工作,以及最初家人的不理解等等。但他仍然觉得非遗的传承前途大好:首先非遗产品的市场缺口还是很大的,很多产品供不应求;并且国家和政府一直在支持非遗的发展,这给了他莫大的动力。

阿西巫之莫是省级彝绣非遗传承人,家中祖祖辈辈都是做彝绣的。阿西巫之莫非常开心实践团的到来,但是她很遗憾于自己不懂汉语,所以一直在用当地的语言和实践团交流。阿西巫之莫表示,小时候彝绣只是自己的爱好,但现在作为彝绣的省级传承人,彝绣更是自己的责任了。作为一个没有读过书的人却成为了别人的老师,阿西巫之莫说,自己会尽最大能力把彝绣传承下去的,并且用一针一线来表达自己想说的话,想表达的情绪。

#02

探索扶贫村落 重走致富之路

除了对于非遗文化脚步的探寻,本实践团还对甘洛县当地扶贫状况进行了深入的了解。

实践团成员们走访了甘洛县模范农旅村清水村,由海棠镇扶贫专干胡港为实践团成员们讲解了清水村的变化历程,并对检委会主任王福禄进行了采访,详细了解了当地的发展情况。在格桑花海中建起美丽新居的清水村,今年已经是摘掉“贫困帽”的第二年。经过这些年的努力,清水村百姓们的住房、教育、医疗卫生等方面皆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农业龙头企业的引进等措施也很好地为当地居民增加收入,为集体经济带来了稳定收益。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清水村通过实施土地增减挂钩和易地扶贫搬迁整合项目,按照“四在”原则,集中实施安全住房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共建设147套安全住房。近年来,甘洛县不断创新治理模式,着力强化基层治理水平,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向基层下移,形成了党支部引领、干部群众共同参与的治理格局,带领群众打扫安置点卫生、整治乱堆乱放和乱搭乱建、清理房前屋后杂草、开展消防演练、进行疫情知识宣传等,获得了群众的点赞和拥护。此外,府结合清水村尔苏藏族文化和独有的牛角海自然资源,积极开发该村生态资源和乡村民俗文化,大力培育乡村旅游业,为持续性增加农户收入发力,清水村于2019年顺利摘掉了贫困落后的“穷帽子”。如今的清水村,独具民族特色的房屋和田园风光都让人眼前一亮。

除此之外,实践团还探访了当地先进民宿,采访了一位民宿老板陈建新,了解了当地民俗发展现状,并为清水村的独特风光采风,留下了实践团的足迹,带走了属于这个夏天清水村的记忆。

#03

深入政府调研 参观文化单位

7月9日,实践团队来到甘洛县团委,对团委副书记罗旭红进行了访谈,从官方渠道先对甘洛各方面进行一个整体的了解。访谈中,对于捐资助学这一方面的扶贫工作,罗副书表示“针对家庭困难而且品学兼优的孩子,我们会通过一对一帮扶、教学资源引进、争取助学金和奖学金等各种形式,去帮助他们。教育实际上对于一个地方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团委在这一个过程中所承担的便是一个“桥梁”的作用,通过把外界的资源引进来,让有需求的人能够得到帮助。”

接下来实践团成员来到了甘洛县扶贫办,访谈了甘洛县扶贫和移民工作局开发股股长唐兵,他表示,自己从事甘洛县的扶贫工作已有16年,目睹甘洛县由交通不便到发展住房建设、道路建设后的巨大改变,“在十三五规划时期,政府出台了相应的政策,大力支持了当地的道路建设,也正是在这样的契机下,交通成为了脱贫攻坚的重要助力的一部分。”从他的分享中,实践团成员明确地感受到甘洛脱贫攻坚工作的艰辛过程与丰硕成果,大家对为甘洛县脱贫工作尽心尽力的干部们都抱有敬意。

除此之外,实践团队成员对凉山彝族自治州甘洛县的档案馆进行探访学习,并参观了当地的图书馆以及具有当地扶贫成果的摄影展。在参观的过程中,实践团队了解并学习了关于当地生产畜牧业的发展、当地医疗情况等等。

#04

探秘当地风光,领略人文风情

实践团成员结束了前两天的实践活动后,着重进行甘洛人文风光的拍摄活动。拍摄过程中,实践队成员与街头彝族月琴演奏者交谈关于生活改善情况,国家扶贫政策看法以及对各类非遗的态度等,对甘洛县当地居民的生活状态,幸福指数等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

接着实践团来到甘洛县当地一所小学,考察其教学环境与教学质量。经过实地探访发现,该小学教学场所和设施一应俱全,而且都较为崭新,可见甘洛当地学生学习的硬件设施还是比较完善的。这也充分体现了国家扶贫措施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实践照片展示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5

体会心得

一针一线,诉说我对彝绣的拳拳之心

为期一周的暑期社会实践告了一个段落,然而即使是现在,我的心里依然泛起阵阵感慨。作为一个从未接触过乡村生活的大学生,我在这次的实践中了解了当地扶贫干部的辛劳,体会了当地居民对于生活的美好希望,感受了党的政策给贫困县带来的蔚然新风,而在这其中,阿西巫之莫老师给我带来的感触颇深,她对于彝绣的热爱深深地打动了我。

阿西巫之莫老师是甘洛县本地人,祖祖辈辈都是彝绣的制作人和传承人。她从10多岁的时候就接触了彝绣,然而她也没有想到,能够把一件自己喜欢做的事做得那么大、那么好,自己作为一个目不识丁的人也成了无数人的老师。在阿西巫之莫老师看来,彝绣是每个彝族人都应该学习和传承的民族精髓,她觉得只有彝族人热爱彝绣、传播彝绣,才能够让更多大山外面的人们来了解彝绣、喜欢彝绣,这是一种光荣而伟大的责任。作为一个四川人,我能真切地感受到她对于彝族文化的自豪感,这是一种从心底里生发出来的情感,感染了实践团中的每一个成员。

大学生要有所学,更要有所求。如果只是一味地学习,而没有自己所热爱、所追求的事物,那么就会迷失方向;如果只是一味地追求物质的、虚幻的事物,那么就会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阿西巫之莫老师找到了她想要一生追求的事物,而我们在场的每一位实践团成员也受到了她的感染,去思考、去感悟。阿西巫之莫老师因为不会说汉话,所以她用一针一线的行动去诉说对彝绣的拳拳之心,而我们有这个能力和机会,便要把她的故事说给更多人听,去感染更多的人,激励更多的人

(唐陌汐)

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

本次实践让我感受最深的就是基层工作者的艰辛与不易。在采访共青团甘洛县第十一届委员会副书记罗旭红以及甘洛县扶贫和移民工作局开发股股长唐兵时,我深切地体会到了基层工作对于整体扶贫工作的重要性。他们深入地了解基层的具体情况、精准地根据不同贫困状况进行扶贫,了解基层人民生活状况并进行改善,才有了百姓更好的生活。

唐兵先生从2004年便开始参与了甘洛县的扶贫工作,主要负责住房建设、道路建设、村民基础设施建设等。唐兵先生说,在这16年的工作时间里,自己作为基层工作者感受到了极大的自豪感,这让我感触颇深。虽然基层工作者很累很苦,但是这种自豪感是其他工作无法给到的。

受到唐兵先生的感召,我计划以后有机会也要深入到基层,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在基层发光发热,造福人民

(周畅)

资料来源:

东华大学人文学院赴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甘洛县实践团

排版:严懿晨

编辑:凌墨

(本文转载自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

    暂无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