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应国家产业需求,王小毅教授谈商学院如何引领第三次蝶变?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
2024-03-01 17:19 浏览量: 2238

行业/企业的需求,与人员专业存在的“错配”,以及企业与人才市场供需存在的“错配”、企业内部所需人才与人才培养存在的“错配”等系统性“错配”问题,除了企业需要自身解决一部分问题之外,更大的问题也许更需要大学及其商学院提供解决方案。

近日,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曾任浙江大学MBA教育中心主任王小毅教授受《经理人》杂志邀请,从中国商学院发展角度出发,谈谈他的见解。

王小毅:从“MBA+产业”模式在10年前首次出现至今,已经发生过二次蝶变。现在,期待着第三次更大的蝶变发生。

“大学”这两个字,在人瑞人才(注①)和德勤中国联合编制的《产业数字人才研究与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中出现了高达40多次。就产业发展分析和研究,多数的咨询报告普遍以企业为主体,很少涉及大学,但这份报告却鲜见提出了大学之于企业、之于产业的重要地位和价值。

在分析国内产业数字及人才整体情况时,人瑞人才和德勤中国发现存在一个“双缺现象”:缺关键技术,更缺关键人才。

“人才错配”问题的讨论

关于“双缺现象”,报告指出了其中的关键:“企业需求与人员专业存在错配”。由此,就需要追问两个问题:“错配”的程度如何?如何解决“错配”?

关于“错配”,实际上内含两个维度:

第一个维度是,人才市场供需的“错配”。以报告涉及的产业数字产业有关人才的供需为例,看数据比较:

报告显示,企业对数字人才的专业紧迫需求程度,依次为软件工程、电子信息工程、自动化、人工智能、信息工程、机器人工程和微电子科学与工程。其中,仅电子信息工程供需基本持平,而其余六类行业的专业人才明显供不应求,(图表1)。

第二个维度是,内部人力资源的“错配”,即所需人才与人才培养的“错配”。

报告显示,“缺少结合业务场景的训练案例等资源”“需要衡量人才培养的投入产出比”“如何长期留住专业人才以及满足人才对于企业诉求”“需要明确的人才类型”等问题,在企业内部的人才培养问题中,异常突出(图表2)。

那么,如何解决内外“错配”问题呢?

报告提供了一个方案:兴办企业大学——“企业大学已经成为整合内外部知识资源、输出企业技术影响力、传播价值观文化的综合型教育平台,大量企业大学已实现独立运营,承担了为全行业培养优质人才的社会职能,目前至少有70%的世界500强企业都建立了企业大学。”

但是,由于受限教学、学科资源的短板,企业大学要像全日制大学那样拥有完整的培养系统,几无可能。因此,最好的办法就是,除了建设企业大学之外,还需要与大学共建学科、共建实践课程、共建研究机构等模式,并定向培养所需人才。

在报告中,其实已经多次提到了大学在产业、企业中的作用。如:

吉林大学与一汽共创“吉林大学-红旗学院”,旨在为主流整车厂培养汽车数字人才;

上海交通大学成立“数字医学研究院”,聚焦数字医疗、数字公卫、数字医药、数字医学转化和监管科学五大领域,打造“跨学科融合”的创新人才基因;

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多所国内著名高校,成立了集成电路学院或相关研究单位,旨在相响应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发布《关于设置“交叉学科”门类、“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和“国家安全学”一级学科的通知》,出手弥补芯片人才短缺的问题;

浙江大学与企业合作,开设了“模拟电子技术实验”课程;

合肥工业大学与企业合作,开设了 “MSP430 单片机原理与应用”课程;

……

对于以上趋势,《经理人》在2023-2024年有关商学院MBA教育的研究报告(注②)中,有较明确的总结:商学院今后的发展趋势,必然也必须建在产业/企业中。

需要重新理解的是,今天的商学院不再是坐落在阶梯教室中单向度传授工商管理知识的机构,而是打通科研、科技和产业、企业之间的枢纽——由于这一功能的转化,使得商学院的存在意义被真正诠释清楚。

“商学+产业”,三次蝶变

商学教学项目和产业的融合上,主要集中发生在MBA项目上。

从“MBA+产业”模式在国内第一次真正出现,到发展,乃至未来趋势,有三次蝶变(包括预期即将发生;见图表3):

第一次蝶变:地理位置处于经济活跃区域的大学/商学院,做容易率先和持久性地将其MBA项目和产业进行融合。

第二次蝶变:第一批将MBA项目和产业进行融合的商学院,已经积累了经验,并建立了实践新范式。

第三次蝶变:和产业融合的MBA模式,将从现有实践模式,逐渐走向更彻底的系统化。

关于第一次蝶变

国内商学院最早的“MBA+产业”模式,主要发生在浙江、上海、北京三座城市的部分大学商学院,如:浙江大学管理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清华大学管理学院等。

为什么呢?这和三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各类企业总量规模、活跃度、诉求等有关。

以浙大“MBA+产业”为例。《经理人》以“教学项目(MBA)的战略选择”为题,请教了在浙大管理学院曾担任过MBA中心主任,现任管理学院副院长王小毅教授。

“我国正面临着经济转型升级的巨大挑战,为此,浙江大学在选择特定产业领域的MBA项目时,紧紧把握国家战略需求和产业发展趋势,致力于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制造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其发展升级迫切需要紧缺管理人才。浙江大学从一开始就从长三角产业特点出发,选择以制造业作为MBA项目的一个重要方向(全球制造与供应链管理全英文MBA项目),旨在培养具备全球化视野的先进制造管理人才。他们将为推动我国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在提升我国制造业的全球竞争力上作出巨大贡献。

浙大全球创业MBA项目,凭借其立足于中国经济发展前沿的科创情境,遵循科技转化的基本特征和创新创业教育内在规律的教学模式,在2019年还荣获了全国工商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颁发的优秀创新创业教育项目奖,并由此成为国内首个获此殊荣的创业管理MBA项目。

继浙大“MBA+产业”开辟国内商学院与产业融合的先河之后,上海交大安泰、清华经管也相继研究和开发出了相关特色的产业MBA项目。如,上海交大安泰的科技金融MBA、人工智能MBA; 清华经管甚至对其教学体系进行了新的升级,并由此打通了和清华大学各优势理工类学科资源的通道。这波“MBA+产业”的风潮,不仅由南刮到北,甚至还影响了中西部各大学商学院的教学改革。

关于第二次蝶变

近10年来,产业MBA在国内发展得如火如荼。从“+行业”角度,进入了大健康、智能智造、大数据、信息安全、绿色能源、数字化、未来科技等众多涉及民生、生产、制造、先进科技等领域。而在“+产业”的新MBA的教学实践中,涌现出众多可圈可点的新范式。

以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为例,根据该院院长陈方若教授介绍,安泰首开先河地提出了“行业研究”理念,以解决行业中实际问题作为目标,不断打破学科之间的分割,建立多元的价值体系。根据了解,其MBA项目,通过打造八大选修方向安泰行业前沿课程的“8+1”的课程体系,覆盖了当今新兴产业发展动态——引入行业社群班精品课程,开设汽车生态、智慧能源、大文创、数字经济四大方向。

再以浙江大学管理学院为例,在第二次蝶变中提出了“商学+”教育生态战略。以“商学+科技”、“商学+人文”的一体两翼培养体系,结合产教融合,形成具有鲜明“浙派商学”特色的MBA教育品牌,下设新动力(新质生产力)、创业管理、医疗健康产业、文旅产业、全球制造与供应链管理、商务大数据分析等产业MBA专业方向。王小毅教授提到:

“医疗健康产业是关乎人民生命健康的重要领域,具有医工信交叉的特点,在医院管理、新药研发与产业化、健康服务与养老产业等方面,都迫切需要复合型管理人才。浙江大学高度重视‘医疗健康产业MBA’项目,培养具有学科交叉、创新驱动、高度社会责任感的医疗大健康产业管理人才。他们为推动我国医疗健康产业的现代化、提升全民健康水平、实现健康中国战略作出积极贡献。

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和综合国力竞争的强大动力和重要支撑。浙江大学‘文化旅游产业MBA’项目立足浙江大学全球领先的旅游管理学科,注重培养符合新时期文化和旅游融合的产业管理人才。他们将充分利用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提升我国文化旅游产业的国际影响力,为实现文化强国战略贡献力量。”

在过去10年中,包括上海交大安泰MBA+模式、浙大MBA+模式等教学实践,已为中国整体的商学+模式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关于第三次蝶变

当MBA+模式大量出现,并形成群体效应之后,未来又将如何发展?

让我们再次回到行业乃至企业的需求角度。尽管报告主要讨论的是产业数字人才,但它也提出了一个对各行业具普遍性的课题:

“在中国市场,在人才争夺白热化的今天,如何在学校阶段就与潜在人才建立起紧密联系,并对人才进行提前培养,已经成为头部芯片企业的重要人才战略方向之一。”

从商学院及其MBA角度,能否回应产业所提出的有关人才的诉求呢?

《经理人》的思考有三个方面:

其一、企业和大学商学院之间,需要“建立起紧密联系”。当前的MBA学生,都是通过研究生考试,然后在成绩达标后入学的,而在此期间,学生所在的企业和大学商学院之间没有发生关联。尽管,部分锐意创新的商学院通过MBA+的形式,来回应一部分行业、企业的需求,设立了若干专业方向的MBA项目。但是,仍然需要思考如何从一开始就和学生的企业“建立起紧密联系”。

以MBA为代表的商学项目,其存在使命的目的,并不是仅仅为了向学生颁发研究生文凭和学位,而是为了回应、满足经济社会、行业和企业所需。以浙江大学MBA为例。从2020年以来,借助综合性大学的优势,浙大MBA围绕教育、科技、人才一体统筹,提出了“学科交叉BEST行动”(Business based Engineer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开设了“求是科技”通识实践模块、交叉产业课程模块、数据科学驱动的商学模块,打造“商学+”孵化加速平台,形成国家重大需求牵引、联动重点实验室和新型研发机构、跨学院合作的产业MBA新模式,以强大的交叉学科合作基础、面向科技前沿的产教融合生态、学生创新成果为导向,来支撑新时期产业MBA项目的高质量发展。

其二、讨论特定MBA+项目的委培模式的可行性。《经理人》认为,可以通过校企合作实现。比如,对于智能制造领域,企业(或者联合多家企业)选派员工和“MBA+智能制造”项目进行对接报考,通过考试准入后,集体进入这一特定项目中学习,同时也能以所在企业的案例、场景等和“MBA+智能制造”项目进行相关课程设计。

其三、探讨成立专门的“工商管理+产业院”的可行性。西交利物浦已经宣布成立一个名为“产业家学院”的二级独立学院。此举,将以目前的MBA+产业模式为基础,进一步升级、整合成一个专注于各种产业、行业等系统化的整体培养方案。

从“MBA+产业”模式,到系统性的“产业家学院”模式,我们期待商业与产业融合的一场未来的蝶变。但是,这次蝶变究竟如何具体实现,还需新的探索和总结经验。

注① 上海人瑞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公司业务为一体化人力资源服务及数字技术解决方案。。

注② 刊于2024年第一期《经理人》

编辑:杨怡

(本文转载自浙大MBA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