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如何布局?看这5个关键词

长江商学院EMBA
2024-02-19 14:48 浏览量: 2343

新春伊始,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从世纪疫情到百年变局,再到地缘政治的波澜,人们对于未来的焦虑感愈发强烈。然而,在混沌之中,我们依然努力寻找着前行的方向。

本文聚焦于“2024如何布局?”这一时代之问,结合几位长江商学院的教授观点,提出了五个关键词:中国经济“回升向好”、全球化“螺旋式上升”、ESG“可持续发展“、AI“应用落地”、独角兽生态“理性发展”。这五个方向不仅揭示了未来经济发展的趋势,也为我们提供了布局未来的重要思路。

在这个关键时刻,我们希望通过本文的深入分析和独到见解,帮助读者拨开云雾、看清未来。无论世界如何变化,我们都相信,只要把握住时代的脉搏,积极应对挑战,就一定能够在充满变数的时代中稳健前行。让我们一起期待并见证2024年的新篇章!

中国经济“回升向好”

2024年,全球经济形势日趋严峻,已成为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联合国发布的《2024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报告指出,全球经济增长预计将从2023年的2.7%放缓至2024年的2.4%,低于疫情前3%的增长率。这一数字凸显了全球经济增长面临的巨大压力。

利率持续高企、冲突升级、国际贸易疲软以及气候灾害增多等多重因素,共同构成了全球经济增长的巨大挑战。信贷紧缩和借贷成本上升使得提振经济增长更加困难,全球范围内无论是发达经济体还是发展中经济体,都普遍感受到了增长乏力的困扰。

此外,全球通胀形势依然严峻,尽管预计通胀率将有所下降,但许多国家的物价压力仍然较大。地缘政治冲突的进一步升级有可能导致通胀再次上升,对全球经济稳定构成威胁。

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在全球经济格局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中国经济同样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今年前三季度中国GDP增速降至5.2%,显示出一定的下行压力。这一数字虽然仍保持着正增长,但相比过去的高速增长时期已有所放缓。

同时,按照人均GDP来衡量,中国虽已接近但尚未达到发达国家的门槛值。这意味着在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方面,中国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此外,中国还面临着产能过剩、房地产市场风险、居民消费率偏低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都对中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构成了挑战。

但值得肯定的是,中国经济依然具备强大的韧性和巨大的潜力。为应对各类风险和挑战,中国政府已采取积极措施,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努力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在这一背景下,如何确保中国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成为了热议的话题。长江商学院的李伟教授针对当前经济形势,提出了三大策略:有效化解产能过剩、稳定房地产市场、以及着力解决终端需求问题。

求解产能过剩

产能过剩,这个在中国经济语境中频繁出现的词汇,其实质是市场供需失衡的一种表现。当供给超出需求,价格下滑,企业经营受困,就业压力增大,这一系列连锁反应就如同经济体内的淤血,阻碍着健康的血液循环。

要化解产能过剩,有三种基本策略:减少供给、增加需求,或在减少供给的同时增加需求。但无论采取哪种策略,关键都在于如何更有效地配置资源。这里,市场的力量不容忽视。

以餐饮业为例,这是一个高度市场化的行业。在餐饮市场中,每家餐馆都在为吸引顾客而不断创新,提升服务质量。优胜者获得更多利润,得以扩张;而失败者则逐渐退出市场。这种动态的平衡,使得餐饮业始终保持着活力,避免了产能过剩的困境。

然而,在一些国有企业占比较高或地方政府影响较大的行业,如钢铁业,情况则截然不同。由于非市场因素的干预,这些行业往往出现产能过剩的问题。因此,要解决产能过剩,就必须约束政府和国有企业的行为,让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在资源配置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稳住房地产

房地产在中国经济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其上下游产业链涉及众多行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言而喻。然而,近年来房地产市场出现了严重的危机,给中国经济带来了巨大的风险。

要稳住房地产,就需要宏观政策的智慧。央行作为拥有创造货币权力的机构,可以在关键时刻提供流动性支持,防止风险扩散。此外,还需要通过结构改革来优化经济结构,降低对房地产的过度依赖。

但仅仅依靠央行的支持是不够的。要根本解决房地产问题,还需要从供需两端入手。在供给端,要通过市场化手段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在需求端,则要通过增加居民收入、优化信贷政策等方式来刺激购房需求。

解决终端需求

中国经济面临的另一个核心问题是居民消费率偏低。这导致中国经济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来消化产能,而这种增长模式已难以为继。

要激发居民消费需求,释放消费潜力,需要从两个方面入手。首先,要降低监管的社会成本,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通过优化监管政策、降低企业合规成本等方式,可以为经济发展创造更加宽松的环境,从而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

其次,要夯实社保体系,尤其是医保制度。医疗保障是居民消费的重要后盾。通过完善医保制度、降低居民医疗负担等方式,可以有效降低居民的预防性储蓄倾向,从而释放更多的消费潜力。

在供需两端的共同改革之下,中国经济这艘巨舰将逐渐转弯,驶向更为辽阔的大海。在这个过程中,市场将发挥更大的作用,政府则将更多地扮演引导者和监管者的角色。只有这样,中国经济才能实现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

全球化“螺旋式上升”

全球化,在微观视角下,映射为不同企业在国际舞台上的交易往来。这一进程受到四个维度的深刻影响:地理距离、经济距离、文化距离和制度距离。这些距离因素共同构成了全球化的复杂面貌,并在中国企业的出海战略中留下鲜明印记。

地理距离是最直观的考量因素,影响着交易频率和物流效率。经济距离则反映了国家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决定着市场容量和消费能力。文化距离则更加微妙而深入,影响着企业在目标市场的品牌塑造和消费者认同。而制度距离,作为最为关键的因素之一,直接关乎企业在海外市场的运营效率和风险水平。

在这个多维度的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企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出海机遇。这是因为全球化进程为企业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空间、更丰富的资源和更多的合作机会。中国企业通过积极参与全球化,可以拓展海外市场、获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自身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

长江商学院石维磊教授在2023《哈佛商业评论》中国年会上分享了他的观点,认为当前的全球化应该用“螺旋式上升”这一概念来界定。尽管短期内全球化可能面临一些挑战和逆流,但长期来看,全球化仍将继续向前发展。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国企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出海机遇。然而,哪些行业更适合走出去,哪些行业更适合回归国内市场,成为企业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不同的行业和企业应根据自身情况和市场变化来调整出海策略。

对于规模较小的企业,深耕特定市场、做好地区市场的生意可能是一个更为明智的选择。通过地区化策略,这些企业可以更好地理解目标市场的需求,提供更符合当地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和服务。例如,传音控股在非洲市场的成功就证明了地区化策略的有效性。

对于规模较大的企业,灵活性和柔韧度则至关重要。这些企业需要通过“本地化+近岸”策略来平衡全球布局和市场响应速度。通过将供应链延伸至更接近目标市场的地区,企业可以更快地响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同时保持对全球市场的覆盖。

在打造灵活性与柔韧度兼顾的企业的同时,石教授还强调了新的发展方向——短视频和数字经济。他建议企业在出海过程中充分利用中国在数字经济和短视频方面的优势,抓住全球市场的机遇。这将有助于中国企业在全球市场中取得更大的成功。

此外,石教授还谈到了中国企业在出海过程中打造新的竞争优势的重要性,并特别强调了价值链接的能力。通过建立强大的价值链接,中国企业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目标市场的消费习惯、文化背景和潜在需求,从而制定出更符合当地市场的产品和服务策略。这种紧密的联系不仅能够提升企业在目标市场的品牌影响力和市场份额,还能够为企业带来持续的竞争优势。

ESG“可持续发展“

十年前,联合国全球契约计划2004年首次明确提出ESG的概念,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和消费者开始关注企业在ESG上的表现,ESG逐渐成为衡量一家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社会价值的重要指标。

陈宏教授提出,目前可再生能源的成本已降至较低水平,前途可观,其发展的主要瓶颈在于提供储能方案,从而解决供需匹配问题。

按照排放总量看世界五大经济体,中国从2001年加入WTO以后经济发展迅速,二氧化碳的排放也随之突飞猛进。氢气可以通过使用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或水能)来制取,使其成为一种可再生能源。氢能在减少对有限化石燃料依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未来,对于非能源企业而言,应对双碳目标,算碳与节能也日渐被提上日程。从运营管理和会计角度,企业原本关注成本、销售额、交货期和质量,未来需要加上碳排放量。

朱睿教授表示,企业已经认识到ESG的重要性,并将其纳入战略考量。其次,通过ESG实践,企业能够发现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品牌形象、改善消费者看法、提高员工忠诚度等非财务指标,还能为企业带来长远的商业价值。因此,随着企业在ESG实践中的深入,它们会更加科学地投入资源,提高效率。很多行业,例如电商直播、新能源汽车等在开始的时候都会有泡沫,泡沫是必然的,但是在泡沫过后就会有沉淀,有越来越多的规范,通过一个淘汰的过程,会让真正可以沉淀下来的东西涌现出来。

商业向善的本质在于企业挖掘其核心能力的社会价值,并将其融入企业战略、业务发展和资源配置中。这样,企业在创造社会价值的同时,也能实现商业价值,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从这个角度来看,商业向善并不意味着企业要去让渡自己的利益。短期或许会有投入,但是长期一定是为了企业更好地发展、有更合理且可持续的利润空间。在全球范围内,对于ESG、可持续发展的评估还处在一个百家争鸣且比较混乱的阶段,不能简单地以行业来论英雄。

AI“应用落地”

2023年,随着ChatGPT的崛起,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一场人工智能(AI)的大模型浪潮。这一浪潮不仅推动了英伟达等科技巨头的市值飙升,更标志着真正意义上的“人工智能元年”的到来。在这一背景下,业内普遍将人工智能视为“确定性变量”,认为其将带来工业革命级别的机遇,从根本上改变生产和生活方式。

AI技术的强大之处在于其作为工具的通用性和可扩展性。随着时间的推移,AI应用的爆款出现只是时间问题。事实上,2024年已被普遍认为是AI应用的落地年。正如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院长李稻葵所指出的,对待AI时代应有的态度就像淘金年代为“牛仔裤”提供增长的商机一样,我们需要积极寻找并抓住这一时代赋予的机遇。

面对这一历史性的机遇,企业和个人都需要积极应对和准备。在长江商学院EMBA“至诚讲坛”公开课上,360集团创始人周鸿祎分享了他对2024年大模型发展趋势的十大判断。

他认为,首先,大模型将实现普及化,成为每个企业的标配。其次,随着技术的日益成熟和开源社区的蓬勃发展,开源大模型将迎来爆发,技术壁垒将逐渐消失,使得大模型以更为亲民的价格走进千家万户。此外,为了适应更多智能终端的需求,小模型将应运而生,为物联网、边缘计算等领域注入新的活力。同时,随着企业对智能化需求的日益增长,大模型在企业级市场的应用也将迎来爆发式增长。

周鸿祎还指出,大模型如同强大的发动机,而智能体则是将其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底盘和轮子,二者的结合将推动智能化应用的快速发展。在面向消费者的场景中,有望出现一批杀手级应用,引领新一轮的消费升级和生活方式变革。此外,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应用需求的提升,多模态将在企业中逐渐普及,成为处理视频、音频等多媒体信息的标配技术。

在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方面,周鸿祎认为该技术将取得突破性进展,从初期的图像生成逐渐拓展到视频生成等领域,为市场营销、设计等领域提供强大的辅助工具。此外,随着大模型技术的不断渗透和应用,机器人产业也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有望在未来几年内实现爆发式增长。最后,他指出大模型将逐渐成为一种强大的基础科学研究工具,推动科学研究的发展。这些趋势的发展将对未来的科技产业和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然而,AI技术的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挑战和问题。长江商学院教授孙天澍指出,AI大模型带来的经济和社会影响高度复杂,很难通过政府的技术监管和企业的技术改进单独解决。他认为,需要政府跨领域设计经济、财政、产权等政策的协同,以及企业创造性设计公司治理策略,共同合作长期调控。特别需要持续关注大模型对劳动力市场的冲击、对贫富差距的扩大和知识内容领域生产和分发体系的颠覆。此外,大模型对年轻人职业的影响和对下一代的教育变革更需要全社会的思考和参与。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和问题,孙天澍教授提出了三点建议:首先,需要技术监管,通过制定和实施相关法规和标准来规范AI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其次,需要政策协同,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需要共同努力,形成合力来推动AI技术的健康发展;最后,需要教育变革,通过改革教育体制和培养方式来提升年轻一代的AI素养和创新能力。

总之,人工智能浪潮下的机遇与挑战并存。只有积极应对和准备,才能抓住这一历史性机遇并应对各种挑战。对于企业而言,需要紧跟技术发展趋势,加强研发和创新投入;对于个人而言,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能和竞争力以适应这一时代的变化。同时,政府和社会各界也需要共同努力来推动AI技术的健康发展并造福全人类。

独角兽生态“理性发展”

十年前,风险投资家Aileen Lee创造了“独角兽”一词,用以形容那些估值10亿美元又未在股票市场上市的科技创业公司。自那之后,创业热潮愈演愈烈,资金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涌入私营企业。全球独角兽的数量和估值,以及全球创投市场的规模一路水涨船高。

滕斌圣教授指出,每十年就会诞生一个超级独角兽。全球独角兽生态发展的趋势也在近两年中有了显著变化。

首先,宏观环境的挑战正在重塑独角兽生态。监管的加强、地缘政治风险的上升以及国内外市场的不确定性,都在对独角兽企业产生深远影响。这些因素不仅增加了企业经营的难度,也对企业的战略规划和市场布局提出了更高要求。尽管如此,一些科技含量高的独角兽企业仍能在这样的环境中脱颖而出,这充分说明了技术创新和差异化竞争的重要性。

其次,市场热点的快速转变也为独角兽企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例如,AIGC和大模型的火热带动了人工智能行业的发展,使得更多初创企业涌入这个领域。然而,这也意味着竞争将更加激烈,只有那些真正具备技术实力和市场洞察力的企业才能在这个赛道上长久立足。

此外,企业特点的变化也反映了独角兽生态的发展趋势。科技含量越来越高、规模更小更精的企业更受市场青睐。这表明,未来的独角兽企业将更加注重技术创新和专业化发展,而非盲目追求规模和市场份额。

在产业政策方面,国有资本的结合正在成为推动独角兽生态发展的新动力。地方政府通过多种方式打造专精特新“小巨人”,不仅提升了当地产业的竞争力,也为初创企业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这种政策导向将有助于独角兽企业在技术创新、市场拓展等方面取得更大突破。

同时,创业风向的变化也在影响独角兽生态的发展。随着移动互联网红利的逐渐消失,初创企业需要找到新的生存法则。更加注重技术含量、融入产业链龙头的“小圈子”成为新的创业趋势。这将有助于初创企业更好地融入产业链,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和市场份额。

然而,独角兽企业也面临着多重挑战和风险。上市退出困境、估值泡沫和资金链断裂风险等问题日益突出。为了应对这些挑战,独角兽企业需要更加务实地制定增长战略,注重商业模式的可行性和长期竞争力。未来的成功将不同于过去,创业者需要在寒冬中扎根,等待春天的到来。

结语

在这个充满挑战与不确定的时代里,每个人都在为了生存与发展而努力。我们无法选择时代,但我们可以选择如何去面对它。正如那些经历了无数磨砺的伟大企业一样,我们也可以在自己的领域里,淬炼出一份韧性与从容。保持定力,做难且正确的事情,用我们的行动去克服这个时代的困难。因为“世自乱而我心自治,斯为正道”。让我们在动荡中坚守自己的信念,迎接更加美好的未来。

编辑:梁萍

(本文转载自长江商学院EMBA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