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发布面向2030年人才培养战略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
2023-12-01 11:15 浏览量: 3459

一个学院能够回应时代、国家或全球的重大需求,能做出重大突破,才会有持续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创立于1985年的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即将迈入不惑之年,她也迎来了重新定义自身价值的关键节点: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中指出,“全面提升教育服务高质量发展的能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了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与此同时,北京大学在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路上接续奋进。

2022年末发布的《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面向2030年研究战略》,回答了“研究什么、怎样研究、为谁研究”这一根本性问题,并把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作为研究侧重。这份战略也是我们对如何培养研究型人才的思考。而此次发布的《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面向2030年人才培养战略》,将围绕“培养什么、如何培养、为谁培养”这一人才培养的关键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努力建设高水平工商管理人才自主培养体系,全面提升商学教育服务中国高质量发展的能力。

“价值引领+科技驱动+产业创新”——在这份战略中,我们提出了新的商学教育的人才培养范式,并面向未来开启项目组合、学科结构、课程体系等各方面的优化,不断回应家国和时代的需要,培养更多有勇气、有能力去主动变革并能驾驭变革的杰出人才,并引导他们服务国家建设,融入民族复兴伟业。

压力与挑战:驱动经管教育变迁的结构性力量发生改变

北京大学兴办商学教育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98年的“戊戌变法”。商学,被作为十门“专门学”之一,列入京师大学堂的课程设置之中。而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商学教育,则发端于上世纪80年代,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市场主体的大量涌现,人们逐渐意识到优秀企业家、优秀的管理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此后,通过启动工商管理硕士学位等一系列举措,中国商学教育开启快速发展之路。

中国经管教育的发展,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演进。过去40多年,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留下了一笔宝贵财富:大大小小的市场主体1.7亿,以及支撑这些市场主体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不断崛起的企业家精神。这其中,离不开现代意义上中国商学教育体系的建设与发展。

近年来,中国商学教育正面临前所未有的结构性挑战和压力。一方面,早年学习的西方商学教育模式日渐式微且已无法适用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另一方面,商学教育所供给的“产品”与需求端的期待存在差距,人们不断追问“商学教育是否培育了国家与时代所需的人才”。

要解决中国商学教育所面临的困局,需要我们去识别、回答一些关键性问题。

在这份人才培养战略中,我们进行了相关问题的梳理:

中国商学教育的变迁

我国现代意义上的工商管理教育起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在四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我们将中国工商管理教育的演进做大致划分,可分为如下三个阶段:

1.0阶段(上世纪80年代至2010年)――以规模为导向,效仿和借鉴西方经管教育体系;

2.0阶段(2011年至2016年)――结构性分化,注重结构调整与质量发展,呈现出分化趋势;

3.0阶段(2017年至今)――技术驱动、需求引领之下,亟需重新定位和再出发……

目前,光华管理学院处于3.0发展阶段。我们认为,这一阶段的历史使命应当包含:亟需回答“为谁教育、教育什么、怎样教育”这三个追溯教育本质的问题;研究中国问题,讲述中国故事,培养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经管人才;发展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经管教育。

国际化进程

扎根“中国办学”与“国际化”,是光华管理学院发展与成长的双重叙事。与中国经管教育变迁1.0-3.0三个阶段相对应的国际化征程的大致脉络为:从与国际接轨(International Compatibility),到具有国际竞争力(Global Competitiveness),再到国际领先(Global Leadership)。

从“ 与国际接轨”到“具有国际竞争力”,表现为:

借鉴国际先进院校的经验,在创立早期,“引进来”是重要的快速提升自我发展的方式

以国际一流商学院标准从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三个方面建设中国的一流商学院

从“具有国际竞争力”到“国际领先”,表现为:

学科发展水平跻身世界一流,做世界水平的中国学问,定位为“最懂中国的世界级商学院”

“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发挥自身特点,承担起新的使命,服务于国家战略,吸引优秀国际人才,为新型全球化培养未来政商学领袖,取得丰硕成果

结构性驱动力量

哪些结构性力量驱动着中国商学教育的变迁?我们认为,至少有四种力量值得关注:第一,科学技术。第二,全球化的新变化,对全球价值链、治理体系、国际贸易、跨国宏观政策协调机制等的信心丧失向更深层次蔓延,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传统经管教育之根本。第三,需求侧的结构性变化。第四,时代对商学教育的新期待。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中国商学教育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的一部分,我们应当如何回应习近平总书记提及的“把服务高质量发展作为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任务”?

关键领域和节点行业

基于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以及识别驱动变迁的结构性力量,中国工商管理教育同样面临这样的诘问:它是否在为关键领域、节点行业培养未来的领袖?而我们认为,面向未来的中国工商管理教育,需要主动回应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围绕关键领域和节点行业进行科学研究以及人才培养,培养一批有勇气、有能力去主动变革并能驾驭变革的杰出领袖和管理人才。

经过近40年的发展,光华的师资结构、人才培养理念、课程体系、课程组织方式、学科实力和社会影响力等在不断变化,光华已成长为中国乃至亚洲领先的商学院,并在全球拥有影响力。在新的发展阶段,如果以“2030年北京大学应用经济学和工商管理学两大学科建设跨入世界一流前列”“到2030年将光华建设成中国的世界级商学院”为结果导向,这要求光华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多个层面既要立足中国,引领中国商学教育,也要在全球范围展现出“引领性”。在人才培养方面如何做到全球范围的引领性,在本次发布的人才战略中,我们努力寻找答案。

一个学院对时代的回应:“价值引领+科技驱动+产业创新”的培养范式

经过38年的发展,光华管理学院的影响力,已远远超越了商业范畴,越来越多地延伸至为科技创新、为国家战略、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力量。而这种“力量”,不仅仅表现在学术研究、科研成果上,同样表现在人才培养上。这也决定了我们在回答“培养什么、如何培养、为谁培养”这一问题,需要站在更高、更全局的维度思考。

为谁培养?

“在中国,在世界,在时代”,这是光华自身价值的定位,也是光华对于人才培养的定位。立足中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服务全球,融通中国与世界。光华将致力于培养一批对中国重大问题有关注、有情怀,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有知觉、有共情,堪当民族复兴大任并不断融入民族复兴伟业的时代经管人才。尤其是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以及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大领域,努力培养和锻造一批具有多学科知识背景、多方面实践技能的高水平复合型人才,直接服务现代化产业建设与中国高质量发展。

培养什么?

领导力:着重培养经管人才在“变革时代”的领导能力和领导愿力——他们敢于赋予人类世界和这个时代所需的重量。同时,能够面向未来,洞悉变化,兼具国际视野和开放的沟通能力,驱动组织发展,推动社会进步,为人类社会创造福祉。

分析力:注重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和批判性思考能力。所培养的经管人才能够有效分析信息和数据,敏锐识别商业机会,捕捉关键问题并解决复杂难题,进行科学决策。

行动力:他们能通过定量、定性思考与道德思考,拥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开创变革的企业家精神,面对不确定性,整合调动资源实现目标,用商业思维解决实践问题,解决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遇到的难题。

如何培养?

光华提出“价值引领+科技驱动+产业创新”的经管人才培养范式,探索中国经管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所谓“价值引领”,我们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学生服务国家建设,融入民族复兴伟业;强调人才培养坚持“四个面向”,直接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同时,也将坚持光华的发展“在中国,在世界,在时代”。为此,我们将反思:我们提供的经管教育是否主动服务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我们的学生、校友分布在哪些领域,是否处于世界科技前沿、经济主战场、国家重大需求、人民生命健康的重要领域?他们是否足够有社会责任感,是否展现了足够的领导力?我们的教育氛围是否足够包容、足够全球?我们所培养的学生,其跨文化沟通的能力与理解力如何?我们的目光是否足够“向外”,是否与真实的世界高度相关?此外,在培养方案中,我们是否足够强调了商业伦理、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和ESG等理念与价值的引领?

所谓“科技驱动”,有三层含义:

依靠数字化等技术手段,增强商学教育的普惠性。通过线上教学、数字教学,探索更多“教”与“学”的可能性,触达到更为广泛的学生群体,提供更多普惠的经管教育产品,更好满足人民对优质经管教育的期盼。

在经管教育中加入“科技”元素,提升学生“科技素养”,培养复合型人才。传统经管教育体系非常关注管理和营销、金融与投资、会计等维度的素养培训和提升。面向未来,经管教育的发展必须适应科技的变革和社会的真实需求。因此,在“科技素养”的提升上,我们将打破技术型人才和管理型人才的界限,赋予传统意义上的技术型人才更多经济管理知识储备,赋予传统意义上的管理型人才更多科学的技术储备。

“科技驱动”的人才培养范式,还意味着光华的人才培养将从企业、产业、国家和社会的实际需求出发,以解决科技带来的卡点、难点、堵点问题为重要导向。科技,往往是为了解决问题而生,但它并不只是答案,也会带来新的问题。面向未来,我们提供的经管教育将以解决科技带来的种种问题为重要驱动力量,依靠研究及经管人才的力量,让科技更好地为企业、为行业以及战略领域和节点行业所服务,从而增加社会福祉。

所谓“产业创新”,则强调人才培养直接面向关键领域和节点产业,瞄准关键核心技术特别是“卡脖子”问题,培养一批能够精通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优秀管理者,破除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现象,形成更多创新突破点。经济管理学科的优势在于其涉及产业转型,涉及真实的经济世界和商业世界,能对经济运行规律、产业转型规律进行梳理,并通过与其他学科结合可以敏锐地捕捉重要问题,有利于攻坚产业领域里的痛点与堵点。

从六大方面进行优化:面向2030的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

在探讨和回答“培养什么、如何培养、为谁培养”这一根本问题之时,光华的人才培养将从价值引领、项目组合、学科结构、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国际化发展等几方面着力,探索面向未来的经管教育发展路径。

01强化人才价值引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光华管理学院在新一轮经管教育供给侧改革中,将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学生服务国家建设,融入民族复兴伟业。

学院将继续创新思政课程育人,厚植理想信念和爱国主义情怀。构建“大思政”格局,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纳入到课程教学中。升级《光华第一课》,邀请知名教授、杰出校友讲授分享人生体验,强化价值引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必修课《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强化有中国特色的经管教育;继续优化《中国管理》《中国企业的领导艺术》《中国经济》《中国金融》等课程,讲述中国社会发展,引导学生树牢“四个自信”。升级优化“沃土计划”思政实践课, 将社会实践纳入思政理论课教学计划。加强职业规划课程的价值引领,并邀请有代表性的校友指导学生职业选择,以榜样的力量带动集体成长,引导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选择、发展眼光,向服务国家战略、服务基层一线发展等方向倾斜,融入民族复兴伟业。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学院每年有各类在校生三千百余名,涵盖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有杰出的学者、优秀的管理者和企业家,学院也为党和国家的决策、施政培养了众多精干的力量。学院将更加积极引导毕业生到基层一线就业创业,广泛动员毕业生参加国家选调项目,让毕业生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到扎根祖国大地的伟大事业,将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近年来,学院毕业生奔赴中西部艰苦地区和基层工作,且人数逐年增加。仅2022年就有17名毕业生通过选调等方式,赴黑、蒙、赣、鲁、鄂、川、皖、陕、云等边疆、西部和欠发达地区基层工作。

02优化项目组合,服务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光华管理学院将更好地发挥学院研究专长,通过识别中国经济的节点行业和关键领域,有针对性地进行人才培养和研究,优化项目组合,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以MBA项目为例,重新梳理价值与定位,推进项目优化与升级。在培养方案上,项目注重将早中期创业者和重点行业、重大工程、重要岗位的关键管理人才培养成具备领导力、分析力和行动力的高层次、高质量商业领军人才。推出直接面向服务“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产业沉浸计划,包括医疗健康产业、碳中和及可持续发展、高端制造、AI与数据产业、新消费等方向。

此外,还特别推出全新的MBA项目——“科创+MBA”。项目将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以及生物医药等关键领域和节点产业中遴选一批优质科技人才,依托北大优势,配以“科学家+企业家”双导师指导和推荐。期待通过“科创+MBA”的设立,帮助同学们建立商业思维格局,提升管理领导能力,延展科技行业视野,推动成果商业转化,把握发展趋势节点,引领重点产业发展,为实现科技自立自强贡献经管教育的力量。

03优化学科结构,促进学科体系的大交叉、大融合

要培养能够适应未来产业结构转型需求的人才,培养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人才,必须对现有课程体系、培养理念、课程组织方式、授课方式进行创新,让学生能够形成更加融合、更加创新的思维模式。学科交叉将逐渐体现在光华的人才培养理念转变上,课程内容逐渐引入交叉学科研究成果,不断更新课程体系,培养更多企业、产业、国家、时代所需人才。

截止目前,光华已经形成了7个经典系科,3个学科交叉平台(人工智能与社会科学交叉学科横向发展平台、微观大数据为基础的应用型研究交叉学科横向发展平台、管理创新交叉学科横向发展平台),3个实验室(北京大学数量经济与数理金融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共同富裕行动实验室、碳中和实验室),2个交叉创新研究团队(行为科学与政策干预、碳中和经济学和管理学)等。这些研究团队,将进一步打破“经济管理”边界、加强有组织的科研、做面向未来的研究课题,同时培养更多面向未来、面向真实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04优化课程体系,更大程度的产业侧重,更多“中国系列”与案例运用

学院将继续强调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理性思维,打造优质、多元的中国特色课程体系,强化有中国特色的经管培养理念:一方面,将“光华思想力”智库平台对中国问题的研究成果,以及北京大学管理案例研究中心每年撰写的百余案例,转化成课程内容,融合课程体系中,并将开放式的“案例研讨”作为最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另一方面,继续梳理中国经济发展模式、提炼中国企业管理经验、讲述中国故事,进一步开发适合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企业管理情境的课程创新。

在此过程中,加强与政府、与企业联动,探索产教融合新范式。在开发“中国系列”课程、开发管理案例中,充分介入需求端的力量,收录一系列代表性企业案例、政府案例,反哺工商管理课堂。在课程体系改革中,也将充分倾听企业等组织机构的实际需求,使得光华所提供的经管教育产品更加符合市场需求、产业需求。

05创新教学方式,推动经管教育普惠发展

从西方引入的商学教育,一直被认为是精英教育、有钱人的教育。在中国经管教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我们在回答“培养什么、如何培养、为谁培养”时,强调坚持“四个面向”,强调服务国家战略,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意味着,我们必须系统性地将经管教育覆盖至更为广泛的人群中去,实现经管教育的普惠性,更好地服务国家发展与推动社会进步。

以数字技术驱动普惠。光华管理学院已成立数字教育中心,尝试用数字化的手段实现学习人群的广覆盖。区别传统教学,数字教育注重数字基建,增加对互动工具的运用,摆脱传统教育对于时间、空间、人群的限制,不断构建新的教学场景、教学方式,让“学”变得可得、有效。

坚持精准、有效的普惠。普惠的经管教育也有“重点服务对象”,这些人群虽不在传统商学教育的范畴,但必须与国家战略发展紧密相关。光华管理学院承办的北京大学“乡村振兴千万带头人培养计划”第二期和第三期,就是一次有益尝试。两期主题分别聚焦产业领军和乡村治理,合计培养2781位学员,覆盖国家160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教育部直属高校和部省合建高校定点帮扶县。这些一线的优秀党政领导干部、企业带头人等通过数字教育走进了北大课堂、光华课堂。

坚持开放、共赢的普惠。开放的普惠,是指围绕国家发展所需,针对更广泛的人群开放我们的研究资源、教学资源,为他们配置最为合适的培养方案——既有标准化的、基础的、经典的学习内容,也有针对不同人群、不同成长路径,所定制的、个性化的学习资源。开放的普惠,还意味着将以“平台”思维,整合产、学、研、用等多方资源,汇聚合力,提供综合的数字教育方案。在开放的基础上,实现多方共赢——有个人的成长,企业的增长,产业的创新,经管教育的优化等,最终汇聚成助力中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增长的力量。

下一步,学院计划重点面向中小微企业,推出相关普惠课程。

06坚持国际化发展,更加强调多元与包容

近几年,在逆全球化趋势加剧的背景下,光华依然砥砺前行,在国际化项目上不断探索与创新。面向2030年,学院将继续坚持国际化的发展方向,致力于培养知中国、晓世界的新时代人才,赋予学生们跨学科的理解力、跨文化的沟通能力,为新型全球化的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统筹“走出去”与“引进来”,推进“留学中国”品牌建设,以“一带一路书院”为载体,探索更多新时代国际教育新机制。尤其努力办好IPHD国际博士项目,通过严谨、系统和前沿的学术训练,面向全球吸纳对于经管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并有志于挖掘基本规律、贡献学术新知的学子,为中国与全球培养卓越的青年学者。

此外,学院将通过项目改革和创新等各种方式,力争到2030年,使得光华的国际生源大幅提升。

关于未来中国商学教育的发展路径,现阶段或许很难勾勒全部,但找到正确的问题、找到前进的方向同样重要。在这份人才培养战略以及未来的战略执行中,我们将直面问题,聚焦中国经管教育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并努力付之于行动、上下求索。我们也期待中国经管教育共同体的更多同仁们与我们一起寻找答案,将中国工商管理教育建设成面向中国、面向世界、面向时代、面向未来的教育事业,以高质量的商学教育服务中国高质量发展。

编辑:梁萍

(本文转载自北大光华MBA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