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金融EMBA林力:致力探索“金融+”管理模式,开启实战型管理者的全新征途 | 同窗

复旦大学国际金融学院
2023-10-23 13:40 浏览量: 2430

作为中国第一批管理专业的学生,林力在大学毕业后的23年时间里,辗转进入外企、民企和央企就职,在不同的企业文化与管理方式中磨砺。他也见证了中国企业管理从“管理操作”到“管理业务”,再到“管理人”,最后到“管理战略”的转变。在时代转型的过程中,林力逐渐意识到金融对于企业发展的巨大助力。他决定来到复旦泛海国金弥补自己在金融领域的知识“短板”,用两年时间系统性提升自己。

“缺什么补什么”,这正是林力这位实战型管理者多年来形成的方法论,也是他一往无前的源动力。

林力

欧冶云商股份有限公司 部门总经理

复旦大学金融EMBA2023级学生

第一批科班出身的管理者

林力出生于70年代末,在学生时代他就确定了“个人发展、企业发展和中国发展”的方向,并计划通过读大学学习来了解如何实现发展。因此在高考前填报志愿时,他将目光聚焦在“计算机”和“管理”这两个方向的专业上。

此时计算机革命已从硅谷兴起,国内计算机专业正值热门,选择相关专业等于捧上了金饭碗;相反,当时管理专业在中国刚刚出现,恰逢第一批招生,未来发展并不确定。

林力当时认为,“如果选计算机专业,未来会从事软件研发或者自动化设备研究,在别人设定的方向上专研,可能体现的价值相对局限。相比之下,管理专业可以学习外国先进的管理方法,可能是方向制定的参与者,在高速发展的社会中,职业前景或许更为广阔,像获得了一个支点,可能会撬动更大的价值。”就这样,带着对前途的美好憧憬,林力成了管理专业方向第一批吃螃蟹的年轻人。

毕业后的职场道路也正如林力预料的一般,是不断发展的。他在毕业后如愿进入了世界500强的外企,成了第一批“喝着星巴克咖啡工作的白领”,也是外企第一批从中国本土管理专业中,招募科班出身的应届毕业生,并开始为企业未来发展储备管理人员。

外企刚刚进入中国时,因为企业文化差异,外企工作方式与管理方式很难让中国员工快速接受,第一批本土科班出身的储备管理人员,就肩负着理解、运用、实施、调整等重任。在这个过程中,林力不仅接触到了外企优秀的管理方式和方法,也融合国内的特点,因地制宜探索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模式。

十多年外企中西交融的工作经历,在锤炼林力跨部门协作能力及统筹思维之余,也让他看到了国内企业发展的变化——一方面外企为了扩大在中国市场的份额不断在改进企业的管理模式,管理去适应市场;另外一方面,国内民营企业发展迅猛,国央企逐步开始混改,在发展的过程中,管理经验的匮乏也日渐凸显。林力暗下决心,“总有一天,我会将这些先进的管理方式,赋能给国内的企业,让中国强大起来”。

正因这一初心,在中国发展成为第二大经济体急需专业管理人才之时,林力积极投身到国内的企业中,从头开始分析市场,支撑企业发展方向和战略制定,建章立制、搭建团队、开展培训,并设置团队管理模式等,贡献自己的管理能力。

这是一段见证和参与中国管理事业发展的征途,也让林力在管理实践中不断的成长和总结。

管理前线的“实战家”

林力坦言,他初入职场之时,企业的管理还处于“混沌”的状态:一方面是海外企业带来的管理方式和方法在中国运用起来水土不服,另一方面是国内企业闷头抓发展,管理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更多的是“拿来主义”。而他需要在这样的环境下,摸索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法流程。

“我们没有现成的经验和理论可以借鉴,全部是在摸着石头过河。”直到如今,林力回忆起那段岁月还是忍不住感叹,“困难太多了”,但他也坦言,“自己同样见证了这个行业许多历史性的时刻。”

比如,外资企业面对中国日益增长的商品车进口业务,以及国内运输和仓储服务,在中国开立新的物流管理公司和操作运营分公司,再例如顺丰集团以55亿人民币收购德国DHL在华供应链公司。国内供应链随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一方面国际企业看到巨大的商机,在中国快速占有市场,另外一方面,中国头部企业在发展中不断扩大市场的占有率,服务内容向专业化高速转型,通过资本的方式在短期内获得管理方式、管理经验和实际业务。

外资企业在中国投资发展,以及中国企业收购外资企业后开拓发展,都会直面管理方式和方法转变的问题。探索符合中国国情和发展现状的管理模式,协调并融合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管理人员与多地区多职能的员工,成为企业管理的最大挑战。林力核心的工作内容就是运用过往多元化的工作经历,找到卓有成效的有中国特色的管理方法。同时通过对各类员工的培训,让员工们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理解、学会并运用适当的管理方法。“所有的努力,都会有回报”,公司稳步的发展的同时,林力本人也荣获了企业优秀讲师的荣誉。在他看来,“管理并非只有一种方式,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因地制宜。”

这些磨练刻入林力23年职场生涯之中,正是在从外企到民企,再到国央企,这一系列的历练中,林力积累了身经百战的经验,成为了一名“实战导向”的管理者。

拥抱金融,探索管理新模式

随着职场经验与阅历的丰富,身经百战的林力也曾有过疑惑:“国外很多企业都发展上百年,他们的管理模式有什么特点?金融上有哪些成功经验可以学习?”这使得他开始有意识地关注和研究这些“基业长青”的企业。

面向世界和自我的深度思考,让林力再度选择了一条富有挑战性的道路,一如他当年选择“成为第一批管理专业学生”一样,他选择了加入头部产业互联网企业 --欧冶云商,欧冶云商是国务院国资委首批10家央企员工持股试点企业之一,也是宝武集团内首家全面推行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子公司。公司实际上在积极响应国家国有体制改革政策号召,推行股权开放、引入多元经济的股东,并同时引入员工持股实施混合所有制改革,说明国央企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实现各种所有制资本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好开端。林力也身负创新商业模式、管理模式的重大责任。

产业互联网平台型服务公司在混改上市的道路上,面临的变革条件更为复杂,无法从历史中直接找到解决方案。“这也是我来到复旦金融EMBA项目就读的原因。”作为管理的实践者,林力深知自己在系统性的理论上还有所欠缺,他希望在这里学到最先进的金融和管理知识,以提升自己的眼界,进一步创新管理思路。

在林力看来,金融企业和实体企业一度像是两条平行线,相互之间很难深入了解。“金融企业不了解产业链、供应链和生产制造生态圈,实体企业也不了解金融工具,相互之间缺少风险控制和管理的方式方法”,这常常让双方无法正确评判风险,导致无法充分合作。

林力有些惋惜地表示,“现在看到很多企业的管理者都在埋头苦干,很少抬头看看天,没有深入思考金融是否能作为一种助力的工具,设计出创新的商业模式,或打磨出与之相配合的管理模式,当然前提是应该了解金融,掌握金融。”因此林力还希望通过在复旦金融EMBA的学习,深入把握金融的力量,促进企业发展,为此探索出经济发展各个阶段中不同的商业模式。

当下是经济的恢复期,很多企业的投资方向还不明朗,这时候创新商业模式或者整理管理模式可能并不恰当。林力认为,对个人来说也需要看清楚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如何更好的运用时间和精力,现在抓紧时间“充一下电”,可能也是对未来的一种投资方式。随着新学期拉开序幕,现年45岁的林力带着“突破自我”的想法来到了复旦金融EMBA的课堂上。他相信,两年的学习积累一定能实现自我的突破以及价值的体现。

编辑:梁萍

(本文转载自复旦大学泛海国际金融学院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