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校友故事 | 用科技赋能由积木块堆起的教育未来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
2023-07-13 09:18 浏览量: 3462

理工背景技术出身的中欧MBA校友施隽一直所希望的就是借助科技去助力更多有意义的行业。中欧是他职业发展道路中的补给站,他在这里找到新的目的地,实现了用科技赋能教育的理想,助力在中国教育行业通过“Learning Through Play”启迪和培养未来的建设者。

让我们一起来听听施隽学长的职业发展故事和与中欧MBA结缘的感想感受。

施隽 Sam

中欧MBA2020届校友

施隽从中欧MBA毕业之后加入乐高集团,负责乐高教育中国区业务战略和渠道运营管理工作。

成为中欧学长:与中欧不“顺利”的结缘

理工科出身的施隽,在大学毕业之后加入台湾一家通讯公司担任研发工程师。工作几年后为寻求更好的工作机会来到了上海,加入一家科技服务公司,并在几年的时间内从技术到技术管理再到具体业务管理一路晋升,负责战略规化和运营,后因公司的海外业务需要被派到美国。

2016年Sam和Pactera美国销售团队,Sam担任微软业务Business Development Director

对于多年深耕在乙方的施隽来说,他的职业发展机会选择不止一个—他可以考虑转到甲方,也可以继续留在乙方担任中高层的管理岗。因为公司组织架构的变化,施隽选择离开并思考自己未来应该往什么方向去走。施隽坦言,那时他已经工作近十年,对于如何走接下来的职涯他其实没有一个很明确的方向,再加上他对自己的本科学校不是非常有自信,所以考虑通过就读一所名校的MBA给自己一个深造的机会,系统性地学习商业知识。对于学校的选择,施隽在北美、新加坡、香港以及中国大陆的顶尖商学院之间反复思考,权衡之下他选择了中欧,希望更有效地利用本土资源。

从决定申请中欧MBA到准备GMAT再到递交申请,施隽只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也很幸运地拿到了录取,相比之下他的入读之路却没有那么“顺利”。就在施隽准备接受录取的时候,他突然碰到了一个创业机会,来自前公司一位非常资深的高管的资源圈,主要从事创业企业孵化器的数字化业务。这并不是一个完全从头做起的创业项目,而是有基础有资源,同时还能够得到很多从0到1锻炼的宝贵机会,一直有着创业梦的施隽动摇了,不清楚defer政策的他直接拒绝了中欧的offer,投身了这次创业项目的尝试。施隽说自己一定是跟中欧有很深的缘分,老天爷才会给了他第二次机会—一年之后,施隽再次申请并拿到中欧的录取。

2017年Sam第一个创业项目,参加起点创业营

“第一次我选择放弃中欧MBA并不等于我否认它的价值和对我职业发展的重要性,而是因为个人在不同阶段所要的东西是不一样的。通过那一次的创业项目,我有了更多的实操经验,也对于创业所带来的风险和不确定性有了实际的体会,这对于我在MBA期间更好地探索我未来的职业发展是一个很宝贵的经历。”

人在中欧:找到精神归属,从“新”开始

施隽觉得在职场工作多年之后,人的心态会开始疲倦,在这样一个时间节点回到校园,跟一群优秀又充满活力的同学们交流学习,不论是在情绪还是精神上都带来了新的活力。另外,从职业发展的角度,MBA提供了一个新的起点,帮助你寻求机会去突破瓶颈。

中欧是一个很好的平台,也拥有很多资源,对于已经积累了近十年工作经验的施隽来说,职业发展相关的资源是他最关心也是发掘最多的。他以coordinator的身份加入了中欧创业实验室eLab,从中接触到一些初创企业,也跟创业学教授进行了比较深入的交流,并从这些创业道路上成功以及不成功的案例当中学习到很多。另外,施隽认为中欧职业发展中心对个人的帮助是非常大的,当时他跟自己匹配的职业发展顾问定期进行沟通,在他看来这不仅仅是工作职位机会的交流,更多的是从个人职业发展的想法上给予很中肯的建议。施隽最终成功入职乐高教育,也得到了职业发展顾问老师的推荐助力。中欧还具有非常广泛的校友资源,作为MBA学生是有很多机会跟EMBA这样的同学群体交流学习,施隽在就读期间也结识了很多跨课程的资深校友,在毕业工作以后有了很多深入的交流,通过中欧的人脉资源给自己的工作提供了很多的帮助。

来到中欧之后,施隽也在不断思考着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并将更多的重心放在科技行业的探索。他认为科技或者说技术是一种工具,如果脱离某个特定的实体行业单独来谈科技是没有意义的,更多的是作为工具去赋能一个业务,然后去帮助其实现转型或者升级。施隽过去接触到的这些公司更多是做半导体或者电子,它其实不算是一个真正的实体业务,所以他希望毕业之后能够进入到一个实体行业,并运用自己在科技技术方面的经验发挥更多能动性。

毕业之后从事教育行业的业务,施隽觉得这是一种冥冥之中的缘分。早在2006年,施隽负责英特尔的一个项目叫做“Intel Classmate PC”电子书包,也是当时比较火的一个产品。他从事该产品的研发有差不多六七年,从pre-MBA开始就已经跟教育业务有一些联系。就读中欧期间,施隽所在的综合战略咨询项目组做调研的企业是优必选,是一家集人工智能和人形机器人研发、平台软件开发运用及产品销售为一体的全球性高科技创新企业,其中很多产品都服务于教育行业,施隽在该项目中对企业进行战略分析,包括大环境的分析,内部的分析,生态的分析。

2009年Sam和他管理的Intel Classmate PC研发测试项目团队

Sam和ICSP团队一起完成优必选教育业务增长战略项目

找到乐高这个岗位也非常机缘巧合,施隽觉得公司一开始还是看中了他在教育业务方面相关的工作经验,他其实没有想到自己能够连过五轮面试拿到这个工作机会。乐高是一个头部的外资品牌,它的教育产品也非常优秀,而通过自己的科技背景与商业知识来助力在中国教育行业通过“Learning Through Play”启迪和培养未来的建设者,施隽觉得非常有意义。

2020年1月Sam参加乐高鼠年老鼠模型的搭建活动

毕业三年再次回顾中欧的这段旅程,让施隽印象最深刻的还是结识的这帮同学。“中欧MBA这些同学真的都太优秀了,在公司里很难有那么多背景能力都特别优秀的人聚在一起,但是在中欧真的可以。跟这么多优秀的人在一起非常有助于唤醒自己的热情,回归校园单纯的环境,我收获的是能够延续一生的友情,这个是特别难得的。同时,来自不同行业背景的同学会就自己行业的经历做很多分享,这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能够从中找到一些跨界的结合点,帮助自己打开视野。毕业之后在工作当中也能够通过中欧的同学资源创造新的业务机会,为自己的未来创造新的可能性。我在中欧找到了很强烈的精神归属,感受到母校给予的支持是持续且有力的。”

2019年12月完成学业后Term 1小组的一次聚餐

学长箴言:合理看待MBA的价值

在谈及MBA价值的时候,施隽说到中欧MBA的学生群体背景是很多样的,包括年龄跨度也是比较大的,所以他认为针对不同年龄段不同职业发展阶段的同学来说MBA的价值是非常不一样的,而且也应该更客观理性地看待MBA的价值。

对于刚刚工作3-5年的学生来说,他们初入职场,可能有着很好的教育背景和优秀的潜力,施隽建议他们在清楚认知自己职场经验有限性的同时要充分利用中欧这个平台所给予的各方资源特别是职业发展相关的。“第一个,不要盲目地去跟别人比较,尤其是薪资。我个人觉得MBA之后的薪资跟工作年限是成正比的,并不是说你工作三五年之后读完中欧MBA就一定能够达到中位数的毕业薪资。相比于赚多少,我觉得更应该关注能提供多少发展空间,找到一个有较大空间的企业,然后踏踏实实地工作,不要时常抱怨,不要频繁跳槽,让自己有更多的积累,这样的话我觉得未来肯定会实现更好的发展。中欧职业发展中心CDC的就业资源,特别是LDP的机会,一定会比社会上的要多,我建议学弟学妹们跟学校CDC要保持一个良好的沟通,多去尝试学校里面的一些机会。”

对于工作了5-10年的同学,他们大多是对自己的职业发展不那么满意,要么是对岗位职能不满意要么是对行业不满意,施隽建议不要同时换行业和职能,一方面是双转换的难度是非常高的,哪怕有幸找到了工作机会可能也会在薪酬公司选择上做出一定的让步,另一方面双转换会让你的职场故事线断掉。“我个人觉得职业生涯的故事线需要有一定的连续性的,如果断掉从零开始,从心态和薪酬双方面都可能会有挑战。”

对于像他一样已经在职场历炼十年有余的同学,施隽认为首先最重要的是要保持谦虚务实的心态,充分利用好自己过去的背景,尽早确定自己未来的方向。在求职方面,施隽建议除非是考虑选择咨询行业,不然可能社会求职会更加适合,那么就要更好地通过中欧的资源去链接到这样的企业,更正确地利用中欧的平台。

除了学业和就业以外,施隽认为对于MBA这个年龄段的同学来说寻求一个合适的伴侣也很重要。“如果在中欧能够找到这样的一个对的人,我觉得应该去付出真心,因为离开了校园之后,你可能不那么容易再能找到既门当户对又价值观匹配又感情纯粹的另一半了。我觉得在这样的一个环境里面要珍惜这样的机会。”

关于中欧MBA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由中国政府和欧洲联盟于1994年共同创立,是中国唯一一所由中外政府联合创建的商学院。学院始终秉承“认真、创新、追求卓越”的校训,致力于培养兼具中国深度和全球广度、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商业领袖,已形成在三大洲五地(中国上海、北京、深圳,加纳阿克拉和瑞士苏黎世)办学的全球化格局。

中欧MBA课程致力于培养既深谙中国市场、又具备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未来全球商业领袖。通过贯穿MBA始终的领导力课程,学生们在整个16个月中不断去体验、反思和完善自身的领导力能力。中欧MBA在英国《金融时报》全球MBA百强榜单中已连续七年位列亚洲第一。

编辑:梁萍

(本文转载自中欧MBA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