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金融EMBA项目五周年:守正敢为,绘就中国高端金融教育蓝图 | FEMBA

复旦大学国际金融学院
2023-07-10 10:56 浏览量: 3142

进入本世纪第二个十年,国家对于融合国际化视野与中国实践金融人才的需求进一步凸显。诞生于2018年的复旦金融EMBA项目以年均报考增长率超过100%的发展速度成为了国内同类教育项目的领跑者。从培养理念到形式创新,复旦金融EMBA项目始终紧随时代的变化、聆听经济的先声,以守正敢为的姿态深耕金融教育、培育行业的领军者,彰显出属于中国金融的精神与信仰。

开创:从零到一,构建项目的坚实“骨骼”

坚守教育初心——挑战 Mission Impossible

复旦金融EMBA项目主任王燕老师回忆起“一切从零开始”的2018年,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忙碌”和“高压”。没有团队、没有对项目清晰的“画像”、没有课程框架,摆在她面前的只有一个明确的任务:要在当年的10月31号之前,完成项目首期班大陆籍学生的招生。

“我在那一阶段确实压力很大。整个人似乎处在一个‘为想法找方法,再用方法落实想法’的闭环里。”进入6月份,这个非典型的初创故事迎来了第二位“主角”——卢景明老师。此刻,并肩作战的两人要应对的首要问题是:复旦金融EMBA项目应该是什么“样子”?该如何为它打造出鲜明的辨识度、从而与其他EMBA项目区分开来?

项目“骨髓”诞生——iF³

“我们当时的思路是综合项目的价值观、愿景和使命,先把复旦金融EMBA的‘骨骼’塑造出来,再一点点填充‘血肉’。”最终,王燕老师和她的同事们构想出了一个具有高度开创性的项目培养理念:“iF³”。

“iF³”是一个开放、前瞻且应时而变的“大概念”。“i”寓意小我心态与国际化(International),既强调了学生在学习中要放下过往的成就,空杯而来;同时也进一步引申为项目将保持本心,回归教育本源,与学生共同成长。“F”分别代表复旦(Fudan)——学界、泛海(Fanhai)——业界,和金融(Finance),象征着三者立体式的交融与“共生”。

王燕老师还专门讲到了“F”和“3”的排序问题:“‘3’的第一层含义是对前面三个‘F’的概括。

首期班招生——“双向选择和奔赴”

直到今天,王燕老师仍然能叫出项目首期班每一位同学的名字:对她说“王老师,我相信你,我会来报名”的石磊;总是拉着行李箱,行色匆匆的李崯;在几个备选的报读项目中最终选择复旦金融EMBA的吴亚洲;陪同朋友参加项目宣讲会时被吸引、毅然加入首期班的卢高文……

王燕老师用“双向选择和奔赴”来总结首期班的招生。在她看来,复旦金融EMBA项目和学生需要具备相近的理想、抱负与担当,这被简练地概括为:守正,敢为。“守正”寓意为承袭名校底蕴,守住金融底线;“敢为”则是敢为人先,为中国金融的未来发挥引领作用。“正是因为我们彼此之间能够达成精神层面的同频共振,项目的历届学生才会对我们发出的‘守正、敢为’的倡导报以高度认同。”

卓越:无惧变化,把稳中国金融教育未来航向

“我们必须优秀”

翻开复旦大学泛海国金执行院长、金融学教授钱军的履历: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波士顿学院卡罗尔管理学院;以及上海证券交易所资本市场研究所、中信银行等名称赫然在列。这样的学术和职场经历可以被视为复旦金融EMBA项目教师素质的一个缩影。就像钱军教授谈到的,“我们的目标是培养国际一流的金融人才,所以我们的老师必须优秀。”

实际上,早在项目启动之前,钱军教授就已经着手组建了一支高规格的“教师天团”:由20多位拥有国际顶尖商学院和经济系博士学位、且相当一部分已经获得世界一流商学院终身教职的知名学者组成。谈及在此过程中倾注的心血,他的回答质朴而坦率:

“好的教师才能保证好的教学质量,才能对得起每一位学生。我们无论基于一个EMBA项目还是一名教育工作者的立场,都必须要‘守’得‘正’、要‘敢’于‘为’。”

打造有“厚度”的EMBA项目

在当今中国,社会上并不缺少一座商学院或一个EMBA项目;但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洪流之中,每一个有志于勇立潮头的追梦人都不会拒绝一座“生产思想”的商学院,和一个有厚度的EMBA项目。而在钱军教授看来,学术成果正是衡量商学院和项目综合“厚度”的重要标尺。

在项目师资队伍搭建之初,钱军教授就提出了一个“严苛”的要求:active researchers (活跃的研究人才)。他认为金融是一个不断演变的学科,只有投入大量的研究工作,才能确保把学术成果最新的知识理论体系第一时间运用到教学之中。“我希望我们不光是在传播知识,更是在创造知识。”

“守正敢为”,对每一位学生负责

“复旦金融EMBA作为中国唯一一个只招收本科及以上学历考生的EMBA项目,这些年来一直都在坚持‘严进严出’。”这同样也是“守正敢为”。“守住这种‘不变’,是因为我们要对每一位学生负责。”

与此同时钱军教授也注意到,项目近一两届的同学中有一半以上来自于实体企业,并且创业者的比例还在显著提升。这也对项目的课程、案例、教学等都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对此钱军教授表示,“复旦金融EMBA会根据这些变化不断迭代,为切实回答国内实体行业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以及解决创业过程中的痛点难点建言献策。

满足时代要求,培养比预想更出色的学生

钱军教授坦言,在真正接触了就读复旦EMBA项目的学生之后他才意识到,他们远比预想的更加出色。

令钱军教授印象很深一次的是在项目首期班参加商学院戈壁挑战赛期间。“当时我们的同学没有像其他商学院的学生那样依照既定路线完成比赛,而是在漫漫黄沙中另外走出了一条原本‘不存在’的路。”这让钱军教授既骄傲又欣慰:“在当下日趋纷繁复杂的全球经济格局中,企业、社会和国家尤其需要这种无畏的开拓精神。这是时代对我们提出的要求,我坚信复旦金融EMBA项目的同学一定不会辜负这份期许与召唤。”

进化:变局当前,知行合一达成自我超越

马士浩:带着问题来读书,获近亿元A+轮融资

马士浩来到项目学习时正处于事业发展的重要阶段。2018年,由他作为核心创始人之一的嘉驰国际公司与资本方正式展开接触,希望借助资本力量推动企业下一生命周期良性发展。

马士浩坦言是带着“问题”来读书的。而令他欣慰的是,在深谙中国金融之道的老师指导下,在和多元背景的同学交流之中,他一步步摸索到了问题的解答方向。不仅如此,正是在项目就读期间,马士浩领导的嘉驰国际获得了中金资本近亿元A+轮融资。这也是自公司宣布启动IPO计划以来,在资本市场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霍东杰:在复旦找到“合伙人”,实现管理规模百亿元“跃迁”

和马士浩情况颇为相似的还有项目2021级学生霍东杰。身为投资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投资官,他在入学第二年就实现了公司管理规模从20到50亿、再到100亿元的“跃迁”,还在项目中“收获”了一位志同道合的公司合伙人。

霍东杰对复旦金融EMBA有着天然的认同感。“我希望加入到一个有着国际化视野、年轻且充满朝气的项目中。”而复旦金融EMBA课程不但充满活力,就连案例都是时时更“新”的。如今回想起来,霍东杰由衷地表示,选择复旦金融EMBA项目是一个无比正确的决定。

郭晶晶:温柔却不柔弱,学习让我走的更快、更远

在复旦金融EMBA项目的学生中,女生比例稳定保持在40%左右。她们是职场上的“巾帼”,也是生活中的妻子和母亲,课堂上的学生。现任东吴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研究所所长郭晶晶曾经就是这样一位“身兼数职”的求学者。

作为全国证券研究所中首位销售出身的所长,郭晶晶温柔却不柔弱,坚韧而不坚硬。她是学院首届“王者金戈”徒步越野挑战赛的第一名,也是一个“永远不想看到终点”的前行者。“我希望通过在项目的学习变得更‘强壮’。这样才能走得更快、更远。”

坚守金融的底线,同时敢为人先;坚持教育的初心,却又自我超越。短短五年间,“守正敢为”的复旦金融EMBA项目已经在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图景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相信在不远的未来,会有越来越多中国金融行业与实体企业的中流砥柱从这里走出,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出强大澎湃的金融之力。

编辑:梁萍

(本文转载自复旦大学泛海国际金融学院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