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低成本优势”到“自主品牌”,中国制造还要做些什么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
2023-05-22 13:58 浏览量: 8189

制造业是大国经济的“定盘星”和“压舱石”。近年来,我国制造业发展呈现出哪些新的特点?应如何进一步锻长板、补短板,实现高质量转型升级?近期,《经济》杂志、经济网记者张军红专访了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经济学与决策科学教授方跃。

方跃教授认为,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依旧处于中低端,还需要进一步提升核心竞争力。从企业角度来看,信息化及数智化转型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从行业角度而言,工业互联网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之一。

《经济》:制造业是立国之本,也是强国之基。作为产业门类最齐全、产业体系最完整的国家,我国制造业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

方跃:工业互联网是互联网技术与工业知识及制造体系深度融合和应用的产物,改革开放以来近半个世纪,中国制造业的发展为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作为产业门类最齐全、产业体系最完整的国家,我国制造业自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以来,大体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第一,市场经济初期的产业体系调整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面对整体工业基础薄弱、体系不完善和工业化水平低的情况,中国制造业由重转轻,市场经济积极调动了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同时,伴随着消费水平的日益提升,国产品牌逐渐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民营经济也进入了蓬勃发展时期。依靠早期低劳动成本和各地政府的政策支持,中国逐渐融入了世界生产制造体系。然而,简单的“代工模式”随着劳动力成本的逐渐提高难以维持,生产能力供不应求,这成为当时中国制造业进一步发展所面临的首要问题。

第二,逐步成为全球制造大国阶段(20世纪90年代末至21世纪初)。世界产品中国造,“Made in China”成为中国制造业在改革开放的第2个10年的缩影。这个时期恰逢全球主要发达国家为降低制造成本,将大量的工业产业向低成本国家转移,中国制造以“低成本优势”快速崛起,成为全球制造大国。在此阶段,中国制造业开始形成较为完善的产业体系,同时也逐渐完善自身产业体系,涌现出大批优秀国产品牌。但总体来说,中国制造业尚缺乏核心竞争力。

第三,产品创新与数智化阶段(21世纪初至2015年左右)。伴随中国在2001年加入WTO(世界贸易组织),中国制造业快速融入全球经济。产品创新与企业转型升级的成功是中国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的关键。国务院于2015年出台《中国制造2025》,明确指出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尤为关键,智能制造是抢占未来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制高点,更是必由之路,也是世界各国大力发展和推广的方向。如2010年美国提出“再工业化战略”,2013年德国推出“工业4.0”概念,2016年日本发布“工业价值链”参考架构,而我们于2015年提出“中国制造2025”。

虽然提法各不相同,但最终目的都是希望能够成功实现和发展智能制造,站到未来制造业舞台的“C位“,这对企业和中国制造业都提出了新的目标和更高的发展要求。尽管如此,依旧有大量的制造业在进行信息化和数智化转型过程之中面临诸多挑战,主要反映在高层管理者的认知不足、技术能力薄弱、缺乏创新机制以及人才匮乏等方面。

第四,工业互联网阶段(2015年至今)。自2018年以来,“工业互联网”连续6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成为推动“制造强国”和“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支撑。随着工业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中国制造业的竞争优势将会进一步增强。可以预见,在未来的发展中,工业互联网将会对中国制造业的数字化和智能化升级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推动中国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

《经济》:《质量强国建设纲要》提出,到2025年,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要达到86。在您看来,应从哪些方面着手实现这一目标?当前,我国制造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是什么?

方跃: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是系统化量化国家制造业宏观质量水平和质量发展能力的重要度量之一。根据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质量发展局公布的数据来看,从2015年到2022年,中国用了7年时间将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从83.51提高到84.97,提升了1.46个点位。

近期《质量强国建设纲要》提出的目标是在3年时间内将这一指数进一步提升至86,即提升1.03个点位。作为中国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的纲领性文件,强调“制造强国“的核心主要围绕三个方面:质量、效益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这给中国制造业下一步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要完成上述目标,中国制造业背负着新的使命。当前,中国制造业面临内部和外部的双重挑战。外部方面,近年来的全球化倒退趋势上升,一些国家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措施,这使得中国制造业面临的国际环境越发错综复杂。从内部来看,中国制造业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大而不强、供需结构不平衡、部分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等。这些问题导致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依旧处于中低端,还需要进一步提升核心竞争力,以实现高质量发展。

从企业角度来看,信息化及数智化转型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但要实现信息化和数智化转型,企业还需加强组织架构调整,提高数字化和智能化水平等。从行业角度而言,工业互联网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之一。工业互联网不仅能够促进企业间的协同发展,构建全产业链的协同生态系统,同时也是信息化及数智化转型解决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济》:工业互联网在与制造业结合方面,呈现出哪些特征?

方跃:工业互联网指的是互联网技术(信息、数字、云和智能等)与工业知识和制造体系的深度融合和应用,通过价值创造过程中各职能部门的网络化连接,人、物、系统形成价值创造网络,实时获取相关信息并从数据中推断并不断优化其网络价值创造(成本、反应速度、创新等)的能力。其核心价值主要体现在“协同、效率、规模、价值、利益”这五个方面。

在工业互联网发展过程中,智能制造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路径,也是推动制造业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工业互联网是实现智能制造的关键技术基础,“十四五”时期,也是我国工业互联网由探索起步转向快速推进的关键发展期,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探索工业互联网的应用场景和商业模式,开展相关技术研究和创新实践,推动数字化转型升级。

美的美云智数总裁金江在谈到消费互联网与工业互联网的区别时曾说道:工业互联网的应用场景是制造业企业的全价值链,每个企业的价值链运行逻辑不尽相同,甚至可以说我们无法找出任何两个企业采用了一模一样的业务流程,即使这两个企业同属一个行业。我们不能像消费互联网一样设计一套标准让所有消费者都去遵循,这就对工业互联网是否能解决每个企业的实际问题并产生价值、是否能解决面的问题而不是点的问题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相较消费互联网,工业互联网有其独特性。首先因工业复杂度较高,为解决效率提升等传统方式无法解决的问题,便引入新的方式如工业互联网替代;其次,使企业有可能以可接受的成本实现万物互联,并大规模地监管产品及质量;除此之外,工业中领军企业的实践为其他未采用的企业提供了经验价值与清晰的认知;同时,它也加快了数字化产业及产业数字化,深度融合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最后,国家战略目标及新基建的支持,也促进了工业互联网的普及及规模化。

我国的工业互联网路径及应用尚处于摸索探路阶段。一方面,总体发展取得了阶段性成果,逐渐形成了一些企业级别的互联网平台;另一方面,总体信息化和数智化水平发展不平衡,中小企业能力明显滞后,与互联网技术的结合水平较低,生态体系和行业标准尚不完善。

具体来讲,一是随着外部基建的大规模展开,企业内部信息化及数字化相对滞后。很多企业还处于信息化建设阶段,资金投入过大,意愿度不高;数据不完善,存在安全问题;未夯实的硬件实力,搭配不被重视的软实力建设,如企业文化、领导力等,导致建设目标不清晰、高管团队的前瞻性思维及变革热情不足,很多努力都不见成效。

二是专业复合型人才匮乏。运用工业互联网推动传统制造企业转型升级,需要大批既熟悉工业互联网技术,又熟悉工业制造知识与技能的复合型、多维度和多层次人才,但制造业本身利润低,薪资有限,且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和评价体系与工业互联网的发展需求并不相适应,使得企业失去吸引及留住人才的机会,专业人才短缺已成为我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三是行业及企业缺乏长期可持续的创新土壤。与行业发展和趋势不同频,重渠道、缺少同客户直接沟通,几乎没有对市场趋势和客户行为进行系统研究,缺乏敏捷和柔性能力,缺乏鼓励创新和试错学习环境等,都成为创新环境的壁垒。

中国工业互联网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和技术基础优势,但和国际工业互联网相比,我们还有一些差距。中联重科IT负责人、中科云谷科技总经理曾光在对比中外工业互联网时表示,我们的差距主要体现在技术创新、产业生态、数据安全、行业应用覆盖等方面。在技术创新上,中国工业互联网与国际仍有差距,尤其是在基础技术研究和核心技术掌握方面。在产业生态上,中国工业互联网还比较薄弱,需要加强产业链各环节的协同和合作。在数据安全方面,中国工业互联网还存在一些挑战,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保障数据的安全性和隐私保护。在行业应用覆盖方面,国际工业互联网在制造、能源、交通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而中国工业互联网应用的行业相对较少,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和物流行业。

《经济》:在工业互联网发展过程中,政府、行业和企业应该如何发挥优势,推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方跃:我国正处于推进工业互联网发展的关键时期,政府、行业和企业都需相互协同,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同时需要强调的是,制造业企业不能仅仅盲目套用消费互联网模式,需要基于需求及趋势的深入研究,为解决企业切实痛点,去探索、实践、融合创新。

从政府方面来看,一是强化政策引导,加大对工业互联网的扶持力度。无论是供给侧的建设还是需求侧的落地,政府的积极引导都可以起到非常显著的作用。

二是完善治理政策,有效有度地监管。监管不能过“强”,避免监管竞争,政府应创造宽松的市场环境,鼓励企业加强技术研发和创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激发创新活力,凝聚工业互联网发展促进产业升级和转型。

三是政策引导需“由建转用”,即从基建重点转向经营主体——企业,加速扶植、利用数据实现服务化延伸、规模化定制、网络化协同、智能化生产,重点帮助企业练好内功,加速数据要素在企业落地。

从行业角度而言,应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推动行业内部的互联互通,打造数字化、智能化的生产工艺和供应链管理。同时,加强与相关产业的协作,推动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发展,构筑全球竞争新优势。

二是建立可持续的生态体系,打造行业应用标杆和领军企业,例如数字化基础好、网络改造意愿强的产业集群、龙头企业、工业园区等,培育打造一批“5G+工业互联网”应用标杆示范,形成大企业建设引领,中小企业广泛应用的发展范式。

三是打造工业制造业品牌,提升“中国制造”品牌形象。同时,借由“灯塔”经验助力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发挥示范效应。

从企业角度来讲,信息化和数智化转型能力是有效参与工业互联网发展的基础。为此,一方面应加强自身“内功”,为实现向中高端制造业的转型,从产品到服务,不单是效率的提升,还表现在企业信息化、数字化和从以产品为中心向以客户价值为中心转型变革的三方面能力。曾光谈到企业在工业互联网领域所面临的挑战时,也提及内部工业数据流通共享不畅、数据质量低、价值释放难、企业组织变革和管理问题等亟须重视的问题。

另一方面,在推广工业互联网的同时,要加强信息安全保障,确保数据的隐私和安全。同时,除了从经济技术等视角考量之外,企业管理层的认知、决心和能力也备受考验,应切实结合自己企业特点及需求,研判转型价值及路径。金江建议:工业互联网平台要懂工业,除了本身技术思维的积累,工业知识和工业经验的沉淀必不可少;工业互联网平台要懂客户,我们很难用一个标准模式去套所有企业,因此了解客户需求尤为重要;工业互联网平台要够开放,发挥所长,联合解决实际问题,构建生态思维非常关键;工业互联网平台要强技术,技术作为基本功,应常抓不懈。

《经济》:在打造工业制造业品牌,提升“中国制造”品牌形象方面,您有哪些建议?

方跃:技术进步及自主品牌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也是制造业升级的关键因素。对于制造业来说,加速创新投入至关重要,但关注点不应只在技术和产品维度,需要从根本上从“以产品为中心”向“以客户价值为中心”转型,这场变革对制造型企业来说已不是发展问题,而是生存问题。

培育打造形成一批国内外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工业制造品牌,一是加强质量管理。提高产品质量是打造工业制造业品牌的关键,要建立品牌培育管理体系标准。

二是提高产品创新能力。通过不断创新提高产品的性能和特色,让消费者能够更好地感受到“中国制造”的魅力;通过提供优质服务,让消费者对“中国制造”有更好的印象;通过更好的内控质量,让“中国制造”走出国门,改变传统“中国制造”刻板印象,拓展国际市场。

三是加强品牌保护及宣传推广。提升“中国制造”品牌形象,使其在认知度、美誉度和形象、构建产品与服务溢价能力方面,在全球起到积极的示范及推广作用。鼓励制造业积极参与包括全球“灯塔工厂”类项目,该项目的目的是希望第四次工业革命的领先企业可以像灯塔一样赋能更多的企业,照亮数字化转型之路。截至2023年1月,全球已有132家制造业企业入选,其中中国有50家,为全球第一。中国入选的企业包括美的、海尔、宝钢、三一重工、宁德时代、青岛啤酒、上汽大通、阿里巴巴等。

无论是传统制造业,还是新型科技类制造业,都需清楚地认识到智能化是未来竞争并实现弯道超车的主战场。企业信息化和数智化是制造业升级的关键,搭建敏捷与柔性的企业组织架构,根据市场变化,快速迭代产品和服务,将成为制造型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此,企业要加强对工业质量和品牌宣传的总体策划和系统推进,建立品牌培育管理体系标准,方能培育打造形成一批国内外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工业制造品牌。

本文部分内容由《经济》杂志首发。中联重科IT负责人、中科云谷科技总经理曾光和美的美云智数总裁金江均为中欧校友,对本文亦有贡献。

编辑:梁萍

(本文转载自中欧国际工商学院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