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产业创新MBA学术主任朱恒源:矢志培养产业创新中坚力量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2023-05-04 09:43 浏览量: 4099

4月9日,2024级清华MBA首场招生宣讲会于云端顺利举办。宣讲会上,清华产业创新MBA项目学术主任、清华经管学院创新创业与战略系朱恒源教授作为嘉宾出席并发表演讲,就清华产业创新MBA项目开设背景、培养理念等内容进行分享。本文根据朱恒源教授发言内容整理。

2023年3月,清华经管学院MBA启动2024级招生工作,并正式推出了全新的“清华产业创新MBA项目”。我今天的发言旨在从项目学术主任的角度出发,和大家分享一些自己对于开设产业创新MBA项目的思考和想法。

洞悉全球产业变局新机遇

见证最伟大的变革

清华产业创新MBA是今年全新开设的项目,因此,首先我们需要回答的是,为什么要在这个阶段以“产业创新”为主题推出MBA项目?大家可能也注意到,近期国际国内各界各领域都在强调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十九次和中国工程院十四次院士大会上也专门强调了推动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他提到,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全球科技创新进入了空前活跃的时期,第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的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的结构。这对于我们有什么影响,为什么跟我们产业创新相关?

我请大家跟我一起做个思想实验,把自己倒回到120年前的1903年,假设你身处美国,你会看到什么?如果你身处商业领域,你能看到什么?你能看到的是,在1903年,第二次产业革命的基础科学发现,例如电磁、通讯等,以及最基础的技术发明,如发电机、内燃机等,有一些已经开始慢慢进入小规模的应用阶段。当然,这些基础科学发现和基础技术发明有很大一部分来自欧洲,但它们在欧洲的发展和应用相对较慢。再经过20年,如果你回到1923年,你又能看到什么?你会看到在美国这一经济体内涌现出诸多新兴技术,以及围绕这些基本科学发现和基础技术发明的大规模广泛应用。这些应用涉及到对原有老产业的改造,如冶金、造船、机械制造等,包括当时的传统交通。大家知道当时的传统交通是轮船和火车,汽车刚刚被发明还没有被广泛应用,更别谈后代的飞机。除此之外,当时的美国还诞生了一些全新产业,像汽车业、航空业、电器行业、化学化工和石油产业等等。这些新产业发展的过程,伴随着新的产业范式、生产生活方式,以及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制度的诞生。因此,在1930年代美国这些产业创新成果扩散至全球的过程中,美国抢先完成了第二次产业革命,并基本上抢先实现了工业化,使其在全球领域内进入了所谓的“美国世纪”。

我们将目光重新聚焦120年后的今天,全球也正处于这样一个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关键时期。在这样一个关键时期,新兴国家很有可能通过在产业层次上的创新来重新界定新的产业范式,从而重塑经济增长的新模式,并在这个过程中改变全球产业版图和经济格局。这大概是我们年轻朋友们一辈子所能够见证的最伟大的变革。

聚焦中国产业变革新范式

矢志培养产业创新中坚力量

用我的同事、英国牛津大学傅晓岚教授的话说,未来十到二十年可能是全球经济和全球产业轨道更替的关键节点和大变局的界定时刻。在这样一个时刻,中国处于什么位置?

我请大家通过下面4组数据思考其中变化的趋势。第一组数据是中国人口在全球的占比,从2000年的21%到现在18%,变化不大。但接下来的三组数字变化却极大。第一是中国经济GDP占全球的比例,从2000年占全球3. 5%到 2021年占全球18%。虽然和人口占比一样都是18%,但是这是从3. 5%到18%,是一个巨大的变化。与此同时,中国的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例从2002年的5. 9%变为2021年的30%,而且这个数值还在延续。制造业增加值全球占比30%是什么概念?美国是15%,欧洲是15. 7%。也就是说,我们的制造业增加值大致相当于美国和欧洲的总和。第四个数,我们的创新投入也就是研发投入占全球的比重,从2000年的大约5%,到2020年增长为大约四分之一。

请大家思考这四组数背后的含义,中国目前占全球人口的18%,经济大约也占全球的18%,但是我们的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30%,而研发投入约占全球25%。以这个趋势去看,中国在新世纪的20年间已经积累了由传统追赶型产业发展模式向创新型产业发展模式转变的基本态势,已经具备了通过产业层次上的创新来重构产业结构、走向高质量发展的前提。

当前所强调的创新,其实和我们原本所理解的创新大概率有着非常重要的不同。这一轮创新我们是在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背景下进行的,和单一的产品、组织或者过程创新都有所不同。它的差异主要在于两个方面,第一它是全球范围,第二它是产业尺度。全球范围是指,在当前的条件下,所有创新都需要利用包括技术、市场、供应链等在内的全球资源来进行。产业尺度则是指,任何一个创新在其过程中所使用的都不只限于企业自己拥有和控制的资源,而是产业链上合作伙伴的所有资源,它产生的影响也不仅仅是个人的成功或企业的发展,更会带动新兴产业的出现或改变原有产业格局。

结合刚才讲的四组数据,我们可以判断,中国极有可能在未来的二十年,利用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会探索出面向未来的产业发展新范式,并在此过程中推动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改变或重塑全球经济增长的格局。这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一个历史罕见的现象,也是作为一个创新研究学者的我觉得最为兴奋,也最为紧张的地方。在这个过程中,作为学者和教育者,我深知自己将面临很多不曾见过的新挑战。要应对这一场产业大变局的挑战,推动产业范式的迁移,需要一大批产业创新的中坚力量,而这个中坚力量可能就来自于在座的诸多朋友们。

大家可能也注意到了,我把刚才的思想实验定在1903年,是因为1903年福特汽车公司成立了。在汽车这个行业,发动机、内燃机以及汽车的雏形都是先在欧洲出现的。但真正完成汽车技术的产业化变革、奠定新工业革命的产业范式,则是在美国。其中作出重要贡献的就包括福特、斯隆这样一批伟大的企业家,以及和这些企业家一起奋斗的产业人。正是这一批产业人造就了美国工业革命的辉煌,他们创造了新产品、新工艺、新行业和新行当,创造了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推进了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改善了老百姓的福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在推进中国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过程中,确实急需这样一批既具有产业视野,又有企业家精神,还掌握创新方法,具备管理能力的新一代产业创新中坚力量。这种产业创新中坚的培养和成长,如果能够和我所在的机构以及我自己的工作有一些相关,那么我会觉得自己实际上走进了历史的进程之中,不仅责任重大,而且与有荣焉。

荟萃多方优质资源

打造全方位人才培养体系

作为一名清华的教师,接下重任的同时我也在质问自己,我的机构和我能够为此做出什么贡献?

这让我想到了清华MBA厚重的历史底蕴。1991年,我们建立了清华首个MBA项目,致力于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和企业管理培养人才。三十多年里,我们培养了非常多的企业管理人才,他们很多都成为了我们各个行业的中坚力量。他们中的一些人也回到学校跟我们一起分享他们的管理经验,帮助后辈的MBA同学成长。

在MBA教育起步的同时,清华经管学院前身经济管理工程系的奠基者傅家骥教授发起和实施了“八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项目“中国技术创新研究”,从此开启了中国创新研究的首创。自此,清华创新创业相关学科也一直走在国内商学院前列,积累了大量的学术研究成果。这些成果正是我们在未来一段时间里结合来自业界的最新管理经验,应用于教育和教学项目,共同培养未来产业创新人才的底气之一。

同时,清华大学是一个以工科为主的综合性大学,具有极强的理工科属性,在科技创新和产业革命中承担了大量的国家重点研究项目。这些项目对于扩展我们同学的产业视野、增加同学的科学素养都有很大的帮助。清华经管学院也一直承担着教育项目创新的使命。我们不仅在1991年首批开办MBA项目,在历次MBA教育改革中也一直坚持走在前列。因此,我认为在培养创新中坚的时候,我们有四个方面的优势:

第一,我们拥有清华大学科学技术相关强势学科的支撑,有夯实的创新创业学科建设;

第二,我们产出了大量优秀的学术研究成果,这些成果不仅来自我所在的创新创业与战略系,而且来自整个经管学院的各个学科,包括营销、会计等工商管理相关学科,甚至包括经济系这样的经济学科;

第三,我们打造了一支强大的业界企业师资队伍,拥有庞大的、能跟业界创新紧密结合的校友和合作伙伴网络;

第四,我们有浓厚的、一脉相承的创新精神,牢记使命,勇担责任,不断改革,不断开拓。

清华产业创新 MBA 项目是经管学院集全院和全校之力改革创新的成果之一。或许所有创新在它刚开始的时候都是不完美的,就像新生儿刚诞生的时候也不都那么美丽。因此我们既认为自己责任重大,也认为我们还需要谨慎前行,前路光明也充满荆棘。作为本项目的学术主任,我相信我和我的同事们定会拼尽全力、竭诚尽智,争取将清华产业创新MBA项目做成一个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国家,对于中国产业变革和产业范式变迁有贡献的人才培养项目。

最后,感谢大家对清华产业创新MBA项目的关注,也诚挚邀请大家加入我们,与我们同行。希望在未来项目实施的进程中能够与大家再次相遇,谢谢!

朱恒源

清华产业创新MBA

学术主任

清华经管学院创新创业与战略系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动态环境下的产业转型和企业战略,创新和创业;他和杨斌教授一起创立并发展了战略节奏理论,将创新扩散理论引入需求视角下的战略研究,提出“PRE-M Model”的战略分析框架,诠释如何在动态复杂的商业世界把握战略节奏。研究成果发表在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R & D Management、Research-Technology Management以及《管理世界》、《技术经济》、《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经济管理》、《创新与创业管理》等期刊上。朱恒源教授曾入选容闳技术管理学者、桑坦德创业教育学者、富布莱特学者。

官方微信入口

扫描二维码登录报考服务系统

编辑:梁萍

(本文转载自清华MBA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