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泰聚焦 | 交大安泰何帆教授:怎么看一季度经济?要不要继续刺激?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
2023-05-02 10:11 浏览量: 4275

4月中旬,一季度经济数据出炉,GDP增速4.5%。这比之前市场普遍预期的要高一点。

谁的贡献更大?从总需求的角度来看,GDP可以分成三个部分:消费、投资和净出口。消费和投资代表了内需,净出口代表了外需。这就是常说的“三驾马车”。

哪匹“马”最卖力?

一季度最大的亮点是出口。3月当月,中国出口增速按照美元计价的话,增速是14.8%。按照人民币计价的话,增速是23.4%。

大超预期。不是小好,不是中好,是大好。

要知道,从去年10月开始,出口增速就奔着-10%去了。

公布出口数据当天,很多小伙伴把之前对经济增长的预测报告撕得粉碎。

可是,为啥出口这么猛呢?我打听了一圈,有两种主流的解释。第一种解释是,3月出口的货物其实是之前就签好的订单,后来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前两个月耽误了生产,所以集中到了3月。

第二种解释是,虽然发达国家的需求下去了,但是俄罗斯和印度的需求突然增加了,所以是个结构替代的关系。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个出口企业老板告诉我,看到这个数据,他觉得自己可能被踢出了外贸的队伍。

再看剩下的两匹“马”:投资和消费。

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是5.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是5.8%。

乍一看,消费似乎更好。尤其是3月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加了10.6%,增速很高。不过要注意,这是个同比的数据,是跟去年同期相比的。去年3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速是-3.5%。这就是基数效应,上一期的基数低,这一期的增速自然就高。要是按照环比折算一下呢?那就是另外一番景象了:3月消费的复苏情况似乎比前两个月还要弱一些。

投资内部的分化很明显。看投资主要看三个方向:基建投资、制造业投资和房地产投资。

基建投资和制造业投资比较好,一季度同比增速分别是8.8%和7%。这背后有地方政府的努力,也有结构性货币政策的功劳。啥叫结构性货币政策?简单地说,就是“滴灌”,定点支持。比如说,央行对设备更新类再贷款的利率只有1.75%,很多银行为了享受这个优惠利率,都在加大对制造业贷款的投放力度。

房地产基本上还是躺着没动,一季度同比增速是-5.8%。新开工面积下降得更明显,一季度同比增速是-19.2%。房地产领域唯一改善的指标是竣工面积,一季度同比增速是14.7%。这说明现在房地产企业的头等大事就是“保交楼”,在不断地赶进度、拿地、开工之类的事情,等活下来再说吧。

从一季度的数据来看,我国经济确实在复苏。但是,一季度经济的复苏看上去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强劲。

分歧就来了:这种情况下,怎么看待接下来的经济走势?宏观政策要不要继续加码刺激?

有观点认为,现在的经济复苏才刚刚开始。理由是,从其他国家的经验来看,在正式摆脱疫情影响之后,经济能够在接下来的一年时间里恢复得比较快。所以,到了二季度经济复苏还会加快。稍安勿躁。政策要适度适量,小心经济过热。

但是,也有观点认为,很难出现强劲的复苏,经济还会持续低迷。疫情给经济留下了很深的“疤痕”。无论是心理上还是财务上,大家还需要花更长的时间才能走出疫情的阴影。所以,政策不能松劲,还得继续发力,刺激经济。

我看看左边,又看看右边,忽然发现,其实他们争吵的不是一个事儿。

打个比方你就明白了。

一个球掉到了地板上,你说它会不会弹起来?

当然会啦。就在球落地的那一瞬间,你就知道,它一定会反弹起来的。经济也一样,有跌就有涨。这就是乐观的理由。

顺便告诉你,二季度的数据大概率也会很好看,所有指标的同比增速都会很高。当然,你也知道了,这是同比,是跟去年的第二季度比的。讲个笑话,4月份,上海地铁一天的客流量就超过了1000万人次,较去年同期增加了1000万人次。

再说掉到地上的球。这个球会弹到原来的高度吗?要是不给它一个新的助力,它是弹不到原来的高度的。你再想想,要是地板没那么硬,很松软呢?反弹的高度会更低。经济也一样,找不到增长新动力,经济反弹的力度就会更小。这就是悲观的理由。

那是不是一定要让球反弹到原来的高度呢?也不一定啦,看你自己开心不开心。

经济反弹呢?那要看政府会不会满意。政府心里其实有个目标。之前跟大家说过,政府工作报告里头写到今年的新增就业目标是1200万。这个就是政策最终的目标。而要达到这个目标,球自己弹的力度肯定是不够的。

其实,球在没掉下去之前,也没有达到这个高度。

所以,政府肯定是希望有所作为的,一定会出台刺激政策。

但是,我们该怎么刺激经济呢?

围绕这个话题的分歧更大。

有人说财政政策要积极发力,多干基建都不够,最好还能多发补贴。马上就有人反驳,财政已经很困难了,要是让政府再借钱,等于寅吃卯粮,以后麻烦更大。

有人说货币政策要发力,得先把利率降下来再说。马上就有人反驳,利率已经不高了,再降的话,银行受不了,老百姓的存款也没有保障了。

说来说去,最没有争议的政策就是推进改革。毕竟能改的领域实在是太多了:教育、医疗、养老、土地,随便说一个领域,都有一大堆改革等着推进。

可是,改革总是要经历阵痛,才能见到效果的。改革看的是长期的功效。宏观政策呢?更关注的是短期的经济增长。新冠疫情爆发之后,中国经济既遇到了总供给的冲击,经常停工停产,供应链受到了影响,生产遇到了麻烦,又遇到了总需求的冲击。也就是说,封城了,没法出去消费;收入下降了,不敢再大手大脚地消费。那么,哪个冲击更大一些?很简单,那就要看物价水平的变化了。要是价格涨,那说明总供给的冲击大于总需求的冲击。要是价格不涨,那说明总需求的冲击大于总供给的冲击。

不要说通货膨胀了,现在大家都开始担心通货紧缩了,那当然是总需求的冲击大于总供给的冲击,所以,要先做重要的事情,应该刺激总需求。

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受伤最大的永远是最底层的人,而经济改善的过程中,这些人往往又是最晚得到实惠的。保增长,归根到底就是保民生。

甚至不只是为了保民生,经济增长还有更多的重要意义。自行车只有蹬起来,才能保持平衡。慢下来,自行车就会倒。如果能保持持续经济增长,很多看起来无法解决的难题,都可以在增长的过程中消化掉。如果增长放慢了呢?很多原本看起来不是问题的问题,都会浮出水面,挡住去路。

编辑:梁萍

(本文转载自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