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全国特等奖!北大教授担任首席专家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
2022-11-02 16:53 浏览量: 3219

我们求学求知的过程

离不开一本本教材

在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评选中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2018年版)》

被评为“全国优秀教材特等奖”

作为该教材的首席专家

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先进个人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顾海良教授认为

要“让最优秀的教师来编写最优秀的教材”

教材结构合理、重点突出、贴近实际,很多现实中的典型案例都收录在教材中,实现了理论与现实的‘双向奔赴’,读起来很有直观性和启发性。

北京大学智能学院2021级硕士研究生韩佳衡在2021年秋季学期选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这门课,她对这门课所使用的同名教材印象深刻。

韩佳衡所说的教材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2018年版)》。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21级硕士研究生王子宁也挺喜欢这本教材,他颇为坦率地说,这本教材是他愿意在准备期末考试外去看的思政课教材,“教材对全球化和中国‘走出去’的讲解,非常具有时代性”。

2021年10月,这本教材在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评选中被评为“全国优秀教材特等奖”。作为这本教材的首席专家,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顾海良已经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教材体系建设工作38年。

多年深耕、积年钻研、数十载求索,让顾海良在教材建设上取得了一系列硕果:

——获评“全国教材建设先进个人”;

——担任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首席专家,国家教材委员会委员,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指导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务,为提升马工程重点教材整体质量作出重要贡献;

——作为国家教材委员会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马工程)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他带领的团队被评为“全国教材建设先进集体”称号;

——作为首席专家主编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史(第二版)》,被评为“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

……

北京大学教务部副部长刘建波认为:

全国教材建设奖是教材领域的最高奖,顾海良老师获得4项奖励,是获奖最多的教师,这展示了他在教材建设上的成果。

在村里当过小学民办教师,教过初中和高中,后来在高校教过本科生,带过硕士生和博士生,近半个世纪的丰富教学经历,让顾海良体会到教材体系的重要性。

教材是学校教学的根本依据,是育人育才的基本载体。

教材体系建设是国家事权,涉及的是“教什么”和“怎么教”的教育教学大计。教材体系是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取得的系统创新、成熟经验的有效凝练和结晶。教材体系体现了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的水平,反过来教材体系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又对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提出了更高的建设和发展的要求。

最优秀的学科标准之一就是有最优秀的教材作为支撑。没有优秀的教材支撑,就不可能成就国家顶尖的学科建设。

顾海良一直重视教材建设并主张让最优秀的教师来编写教材。他认为,最优秀的教材,最有可能出自于最优秀的教师。

谈及北大在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评选中荣获多项奖励,顾海良很是开心,这说明“北大之所以成为国家最顶尖的大学,和我们办学中一直重视教材建设是分不开的”。

瞻望高校教材编写的多重新标准

教材编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更不是临时‘拍脑袋’的结果。

回忆起编写《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史》一书的过程,顾海良颇有感触地说道,教材建设是教师职责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的第一职责就是教书育人。教材建设是教师教学思想、学术和学理的结晶,是教师教学思想、能力和水平的凝练。

尽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史》一书才20多万字,却体现着顾海良在这个领域教育教学实践近40年的总结。该书集中了国内该领域的优秀教师,在马工程专家组的指导下完成编写。

“编写教材,要遵循高等教育和学科发展的规律。”顾海良觉得,教材体系建设要和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相结合,也就是在规划学科发展中,要把教材作为重要的内容加以考虑。

“要重视教材建设在整个学科发展中的重要意义”,教材直接涉及到“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问题,不仅要强调学术性、学理性,更要强调思想性、政治性。

“好的教材还要有学科的前沿性和前瞻性”,一本好的教材往往不仅反映这个学科已有的学术和学理的成就,而且还要渗透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特别要有前沿性和前瞻性,能反映学科的发展方向和演进趋势,教材同样能而且也应该能站在学科建设和发展的制高点。

这个是高校教材建设的一个很大的难题,也是大家愿意为之努力奋斗的一个非常吸引人的事业。

由于学科的前沿性和科学性,现代教材的编写往往需要团队协同的力量。尤其是主要学科、重点学科的教材,往往需要集体攻关。

“我们要像重视科研团队、教学团队一样,重视教材团队的建设。”顾海良认为,我们要努力探索,形成一个能够协同创新的教材建设团队,进一步加强教材建设,力争占据学科和学术的制高点。

当然,“对于教材编写,学校必须有一个整体的安排”,顾海良说道。北大有重视教材的传统,设立了一系列的体制机制,鼓励教师们编写优秀教材。北大学科门类非常齐全、整体实力雄厚,能不能在自己的优势学科上体现出教材的先进性,在教材建设上发挥引领作用,是学校未来发展的任务。“北大在整个国家学科建设中走在前面,在教材建设中也应该走在前面。”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顾海良现在仍在主持高校思政课最新教材的编写工作,也在思考探讨新时代高等教育教材体系建设的新问题、新观点、新体系。也许正因为如此,才让学生感受到他主编的教材“体现着时代性”。

人物简介

顾海良,男,1951年1月出生,研究生学历,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国家教材委员会委员,国家教材委员会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马工程)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大学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主任,马工程重点教材首席专家。

先后获得过北京市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中青年优秀科研成果奖,第二届普通高校人文社科研究成果二等奖,中国图书奖,“五个一工程”奖,吴玉章奖一等奖,第四届普通高校人文社科研究成果一等奖,“三个一百”原创图书出版工程奖,国务院颁发的高等教育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首届国家音像制品奖,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先进个人等。

来源:北京大学融媒体中心

文字:陈云超

人物摄影:宁韶华

图片:受访者提供

排版 | 责编:昭花花

编辑:凌墨

(本文转载自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