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散文 | 徐扬生:说话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MBM
2022-10-18 17:03 浏览量: 2360

【校长心语】专题为您分享中国工程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长徐扬生教授撰写的散文。本期,徐扬生校长分享了关于说话的思考和心得。

徐校长表示,“说话”是一门艺术,一门行为艺术,与你的智商有关,也与你的情商有关,听有智慧的人讲话,是一种享受。

他在文中总结道,“会说话”的关键首先是“会听话”,只有会聆听,才会抓住重点,才能言之有物,才能在适当的时候说适当的话。

说 话

文/徐扬生

小时候在老家,夏天乘凉,搬一张小凳子听街坊的老人侃大山。有一回,老人问我,“你知道嘴巴是干什么的吗?”我说,“吃饭呗……”“还有呢?”“喝水……”“喝水与吃饭差不多,嘴巴还能干什么呢?”后来,他笑了笑说,人的嘴巴有两个功能,一是吃饭,一是说话。我想也没错,这也不是什么稀奇的事,人人都知道。他接着说,人的嘴巴是唯一一个具有两种功能的五官,其他五官都有一双,却只负责一件事,比如耳朵有两只,负责听;眼睛有两只,负责看;即使是鼻子,也有一对鼻孔,负责嗅;而嘴巴呢?只有一张,却管两件事——吃饭与说话,因此特别难管。病从口入,祸从口出,人都会死的,有的死得早,有的死得晚,而早死的人,多半是因为管不住嘴巴……我听着听着,突然感到这件事并不像我所想的那么简单……

几十年过去了,人生一路走来,愈发觉得老人讲得有道理,人要管理好自己的嘴巴,好好吃饭,好好说话,谈何容易!前次写了一篇短文,谈到与吃饭相关的事,今天咱们不妨来聊聊有关“说话”的问题,虽然我觉得自己聊前者,可能比后者,更有资格。

我自小比较内向,不善说话,很羡慕那些口齿伶俐的同学,每次老师提问,我一站起来就紧张,好不容易回答了部分问题,坐下之后,总是感到很遗憾,明明可以回答得更好,为什么一站起来,面对老师和同学,就会紧张脸红,把应该要说的话都忘记了呢?班上有位同学,很擅讲话,总能讲得头头是道,让大伙儿都笑起来,我很羡慕他,有一次,我问他从哪儿学来的这套东西,他大吃一惊,说道,“我哪里会讲啊!在家里,我爸爸还常说要向你爸爸学习,说你爸爸讲话很沉稳,一言九鼎的样子……”我忽然想起来,他的父亲确实是与我父亲在同一个单位的,只是我从来不曾觉得我的父亲是会讲话的,事实上可能全家人都不认为他是一个会讲话的人。

后来,我开始留心父亲说话的习惯,他平时很少讲话,总是坐在一旁,笑眯眯地听别人讲,尤其吃完晚饭后,一家人聚在一起,那时邻居经常过来串门,大家在一起热热闹闹、七嘴八舌、讲东讲西,那时正值文革后期,各派政见,争论甚至争吵起来都是很正常的,只是父亲从来不说话,只是坐在那里静静听着,一直等大家吵得差不多了,平静了,冷场了,他才慢慢地讲几句,他的话总是平和的,并不针对某些人,总是说理的,有启发性的,让人理性地去思考问题,往远处看……等他讲了几句之后,大伙又热闹了起来,这个时候他就又停了下来,人言我听,人默我言,反正他说话,从来不去凑热闹,不争先,也不去打断人家的话,总在合适的时候说合适的话。记得有一次,一位街坊邻居,做了一些错事被抓起来了,晚饭时,许多邻居在我家里议论,有的说,都怪家庭教育不好,有的说,年轻人读书习惯不好,有的说他从小就不是个好苗子……讲了一阵子,安静了下来,有点冷场了,父亲才开始说话,他说,“还是因为太闲了啊!年轻人无所事事,要闲出毛病来的!”我现在都记得他的话,人其实不怕“忙”,怕的是“闲”,我们的学生和同事,忙的时候的表现总是比闲的时候要好得多!

因此,“会说话”的关键首先是“会听话”,只有会聆听,才会抓住重点,才能言之有物,才能在适当的时候说适当的话。

“说话”可以分为三种,如果你说话的对象只有一到两个人,那么就是“谈话”,英文叫“Conversation”;如果你在一个小组会议上或饭桌上发言,面对的是十数人,并且你要讲话,别人也要讲话,那么这就是“讨论”,英文叫“Discussion”;如果你在一个大会上作报告,面对上百或上千人,那便是“演讲”,英文叫“Speech”。每个人在这三种“说话”方面的能力是不一样的,有的人第一种做得很好,但第二、三种都不行,反过来也有。这三种说话的形式,反映了人的不同的智慧,人的智慧是通过交互来反映的,这里有天赋的因素,有些人天生口才就是好,也有后天训练的因素,美国的中小学有很多这样的训练,从整体上来讲,西方人比东方人做得好,中国的北方人比南方人做得好,城里人比乡下人做得好。当一个中国人要走到世界舞台上去的时候,“说话”常常是第一个必须面对的挑战,比如我们的同学第二种能力往往比较弱,他们不知道如何在十几个人的小组会议上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与观点,要么从不发言,让人感到你是一个没有思想的人,要么一上来就与别人争论,四处树敌,搞得大家都不愉快。

“谈话”的关键词是“友好”。你一定要将心比心,要“融入”对方,完全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这样的交流才是真正有效的。永远记住,传递你的信息给对方不是目的,“愉快地(happily)”传递信息给对方才是目的。谈话的内容不是最重要的,谈话的态度才是最重要的。因此,在重要的谈话之前,无需花太多时间准备“讲什么”,而是要花时间准备“怎么讲”。从前,我们的一位外交官与美国国务卿展开最艰难的战略对话之前,他准备了一张他孙女一周岁的照片,他先与那位女性国务卿聊自己的孙女,这样双方的对话在一开始就进入了一种面向未来、面向下一代的友好气氛中。

“讨论”的关键词是“主动”。小组讨论时,当明确了主题之后,应该“主动”发言,不要等人家都发言了,然后你来说几句,“我赞同谁谁的意见”,几次下来,人家会觉得你是一个没有主见的人,当然在小组会议上,也要防止另外一种现象,那就是总有一些人,他不是对讨论的主题有什么观点,他就是想表达他不赞同大多数人的观点,以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你要东,他偏要西,有些人是“have something to say”,有些人是“have to say something”。会议和圆桌聚餐上,是联络同事感情的好时机,要互相尊重,与人为善,贬低别人不是强者的表现,强者不是将别人打倒,强者是把别人举起来!

“演讲”的关键词是“热情”。你一上台,就要非常清楚你的责任是“鼓动”大家,就像那些商店门口的推销员一样,在大声地叫喊着,“这是全世界最便宜的鞋子!十块钱一双!”哪怕你是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做学术报告,你也要有这个精神,你只有先深深地爱着自己的研究,对自己的发现和发明感动得想哭,你的报告才有可能打动大家。我的一位朋友跟我讲,他每次做学术报告前一个小时一定要去洗个热水澡,让自己先兴奋起来,多巴胺满满的,上台去演讲的效果一定好。

说到“演讲”,大家一定会想到“PPT”,准备PPT,要注意以下几点:一、PPT的内容只是你演讲的细项,不是你的演讲,千万不要去“念”PPT上的内容,凡是观众能看到的,无需你用嘴巴说出来,你要讲的是那些没有写在PPT上的东西。二、PPT上的图片和影像只是来辅助你演讲的,不要喧宾夺主,使观众迷失于你的PPT,而忽略了你演讲的内容。三、PPT越简单越好,一张PPT如果超过了10行字,一般是蹩脚的,要简洁、精炼、顺着观众的思路,引人入胜。PPT越多,你会讲得越仓促,听得人会很辛苦,我的观察是绝大多数演讲者都是准备过多的PPT,所以将你准备的PPT的页数减少三分之一,可能恰恰是你应该做的数量。四、PPT的内容安排要由浅入深,前面的三分之一让所有人都听得懂,后面的三分之一让部分人能听得懂,最后的三分之一让所有人都听不懂。完全不懂,听者开心不起来,但完全听懂,就没有了思考的余地。五、PPT的内容观点要前后一致,你在不同的演讲里可以有不同的观点,但对同一次演讲,一定要一致,我曾经见过一位学者PPT的前后观点不一致,自己打自己的嘴巴,影响不好,所以,要仔细一点,保持前后一致。

“说话”是一门艺术,一门行为艺术,与你的智商有关,也与你的情商有关,听有智慧的人讲话,是一种享受。我这几十年里旁听过不少大师级的朋友说话,受益无穷。我发现他们有几个共同的特点:一、会说“有用的废话”,“废话”一般是没用的,我们学理工科的,一辈子都在要求自己不要说废话,但我现在发现,有些“废话”是很有用的,比如感恩的、致谢的、赞美的、开心的,这些话也许与讨论的内容一点无关,但讲了这些话,与不讲这些话,效果大不相同。前面讲的那位外交官与美国国务卿的对话,从孙女的照片聊起,就是“有用的废话”,人是感性的动物,多说点赞美感恩的话,总会使人高兴。二、不说“多余的实话”,大家从小受教育要做一个诚实的人,实话实说是一个人的人品问题,但千万不要忘记,有时候太多的实话会伤害别人,前几天,一对朋友夫妇带了他们的儿子来我家,儿子个子很高,我说,“啊!好高的个子!”他爸爸马上讲,“个子是高的,篮球打得也不错,就是数学很差。”这可能是实话,但实话不需要说全,就像你去外国领事馆办签证,人家问你要三种材料,你给人家三种就行了,没必要给第四种。三、有时需要“对人说人话,对鬼说鬼话”,我最初的体验是在美国刚开始工作时,与三位教授一起在美国首都“推销”我们的自动驾驶汽车的科研项目,主讲的是一位资深教授,上午面对着一大批科学家和企业CTO,其中有许多美国国家科学院和国家工程院的院士,那位教授一口气讲了两个小时,讲得逻辑严谨,与会的所有人都赞叹不已,到了下午,面对一批完全不同的人,全是政治家与国会议员,这位教授用完全不同的方式讲了同一个题目,讲得无比浪漫,激动人心。我在回程的飞机上反复琢磨这个过程,结论是说话确实需要因人而异。王阳明心学的独到之处,也在于见什么人说什么话的能力。

“说话”的另一个维度是要“合适”,要有分寸,控制你讲话的那个度,全靠你自己的智慧。感恩过头了,就显得庸俗奴性;赞美过头了,让人觉得你在“拍马屁”;喜事讲过头了,人家会以为你骄傲自负;幽默过头了,会让人觉得是不是在讽刺他;没有把握的事,要谨慎地说;伤心的事,不要逢人就说;自己的事,一般自己不要说,要别人来说;急事、重要的事,不要匆匆忙忙地去说,要慢慢地说。说话要心清意静,气定神和,智者说话的目的不在于要向别人证明你是一个会说话的人,而是要在别人心里留下共鸣。人生在世,三件事情是愈早明白愈好,一是如何做人,二是如何办事,三是如何说话,而这么重要的三件事,恰恰是我们的学校从来不教的,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以为学校会教,小学以为中学会教,中学以为大学会教,到了大学,以为学生们早已经学过了……现在的世界信息太多,商品太多,人才太多,变得越来越不值钱,没有稀缺性,个人未来的竞争力在哪里呢?我觉得会说话就是一项稀缺的竞争力。不会说话的孩子,就像不开花的树木一样,也会有无花果,默默无语的人,也会有大成就,但会吃亏一点,艰难一点,所以不如年轻时,进入社会之前,注意练练自己的说话,说话多一点,脸皮厚一点,这样才能开朗自信,轻松勇敢地去闯天下!

配图/草间弥生作品

编辑:商学院小编

(本文转载自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