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创新计划|交叉学科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探索:研究生学术交流“1+X”论坛项目成功举办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
2022-09-29 16:54 浏览量: 5471

北京大学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于2006年正式成立,是北京大学跨学科研究和人才培养的综合性机构。研究院依托理、工、医和人文社科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旨在建立一个长期服务于广大研究生的跨学科学术交流平台,促进交叉学科发展,助力跨学科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自2021年秋季学期以来,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下属生命科学联合中心(Center for Life Science,以下简称“CLS”)开始举办以研究生为主体的“1+X论坛”学术交流活动(北大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改革资助项目),围绕生命科学核心主题方向,展示和介绍多学科、多手段交叉研究的学术成果和科研经验,进一步促进生命科学与数学、物理、化学、心理和医学等传统学科的交叉融合。同时重点训练研究生讲好科研故事、拓宽学术视野,营造宽松活跃的学术交流氛围。该论坛秉承“交叉、交流、创新、共赢”的理念,邀请包括心理学、医学、化生生物学、生物信息学、定量生物学、神经生物学、植物学和细胞生物学等诸多方向的优秀研究生作为演讲嘉宾,展示优秀科研成果、分享科研经验。

论坛由生命科学联合中心研究生学术交流委员会的同学们发起组织,以学生为主体,既为演讲嘉宾提供展示成果、扩展学术影响力、训练公开学术演讲能力的机会,也为参会学生提供宽松、活跃、便捷的学术交流平台,帮助学生快速了解前沿论题、拓展学术视野,推动科研合作和学术交叉。

“1+X”论坛:学科交叉的魅力

在2021-2022学年, “1+X”论坛已成功举办八期,来自不同专业的同学带来了16场精彩纷呈的学术报告。论坛每期聚焦不同科学主题与不同学科方向,大大拓展了研究生的知识面,使学生不再局限于自己的研究领域。同时对本专业相关方向及相关学科的前沿知识也有了更深的了解,培养了学生的交叉学科思维能力。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讨论与交流方式,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学术热情,进一步开拓学术视野,为日后成为优秀的青年科学家打下良好基础。以下为论坛举办一年以来的精彩报告举例:

整合生物学篇:生物学学科内交叉研究

刘颖教授课题组的CLS 2014级毕业生陈杰博士发现了亮氨酸的感受器蛋白SAR1B。SAR1B感应细胞内亮氨酸浓度,并通过mTORC1信号途径调控代谢;其在肺癌病人中高频缺失突变,是人类肺癌的潜在抑癌基因,因此对SAR1B的研究具有潜在癌症转化医学价值。

李毓龙教授课题组的CLS 2019级博士研究生郑宇以G蛋白偶联受体作为神经递质感受模块,利用环境敏感的远红罗丹明染料与循环重排的标记蛋白HaloTag作为荧光模块,开发了高灵敏度、高特异性的远红去甲肾上腺素荧光探针,能够在急性脑片与自由移动小鼠中检测到内源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这种化学遗传策略具有高度的可调性,可以通过替换G蛋白偶联受体、不同的染料以及不同的标记蛋白,进一步拓展光谱,为检测更多的神经递质提供了很好的工具。

魏文胜教授课题组在2019年开发了一种利用细胞内源ADAR实现RNA编辑的新型工具,取名为LEAPER。在此基础上,组内CLS 2017级博士研究生伊宗裔利用环状RNA进一步提升了LEAPER的编辑效率,实现了更加高效、精准且持久的RNA靶向编辑,为生命科学基础研究和疾病治疗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工具。

罗述金研究员课题组的CLS 2016级博士研究生司思利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转录组分析等手段证明SLC2A11B蛋白的突变可能导致了家鸽的灰色虹膜表型,然后通过系统发育分析揭示了该突变的可能起源和SLC2A11B与皮肤色素退化的可能关系,为鸟类虹膜颜色变化的机制和脊椎动物色素沉着的进化提供了新见解。

化学生物学篇:化学引领的与生命科学的交叉研究

陈兴教授课题组的CLS 2018级博士研究生宋其涛及其合作者基于代谢糖质标记的策略以及“凹凸互补”技术,利用带有生物正交反应基团(炔基)的非天然糖1,3-Pr2GlcNAl及与其匹配的焦磷酸酶突变体AGX2F383G实现了生物正交非天然糖代谢标记,并通过腹腔注射非天然糖1,3-Pr2GlcNAl实现了活体内糖质的动态变化过程的动态观察。他们结合定量蛋白质组学策略,成功并首次在活体层面上鉴定到了878个高置信的糖蛋白,证明了O-GlcNAc单糖基化修饰与心肌细胞线粒体相关的能量代谢过程密切相关。

定量生物学篇:物理、数学引领的与生命科学的交叉研究

林一瀚研究员课题组的CLS 2017级博士研究生吴佳奇同学通过结合新生RNA测序技术和系统生物学计算方法,发现体外培养的胚胎干细胞从Naïve到Primed状态转变系统存在全局性的mRNA降解调控,并且体内胚胎发育过程可能存在同样的现象。她对该过程的调控机制进行初步解析,并进一步探讨了如何通过改变全局mRNA降解速率来调控细胞命运转化速率等问题。

汤超教授课题组的CLS 2014级毕业生任会霞博士利用实验和数学建模研究胰岛震荡周期及锁相模式,通过构建转基因小鼠发现胰岛α与β细胞呈现集体锁相,集体交替激活;并建立了胰岛α与β细胞震荡子数学模型,结合实验验证证明α、β细胞相互作用强度决定了胰岛的震荡周期及锁相模式。

心理学篇:心理学引领的与生命科学的交叉研究

朱露莎研究员课题组的CLS 2016级博士研究生米青天同学使用指物交流范式和功能性核磁成像,基于贝叶斯推理和理性言语行为框架,分析了听者对讲者的理性模拟,证明了听者的腹内侧前额叶区域对这一推理和模拟过程进行了编码,而纹状体区域则与这一过程中概率信息的更新密切关联;对理性模拟过程的关键成分进行了行为、神经解码、心理生理交互作用分析,揭示了前额叶皮层-纹状体区域这一神经环路对言语理解、社会交往具有重要作用。

医学篇:医学引领的与生命科学的交叉研究

乔杰教授和汤富酬教授课题组的CLS 2016级毕业生陈依东博士对194例体外培养胚胎的培养液进行了微量DNA甲基化组测序,并通过和此前团队发表的植入前胚胎的单细胞DNA甲基化组图谱进行系统比较分析,鉴定了培养液中游离DNA的准确细胞来源,并在此基础上精准定量了培养液中的来自颗粒细胞的母源DNA污染,进而实现了系统的整合分析。该研究对表征胚胎培养液中游离DNA提供了新见解,为无创植入前胚胎非整倍体遗传学检测(PGT-A)提供了新的视角。

“1+X”论坛:交流、进步与成长

讲者言

“1+X”论坛结束后,作为报告人的同学们给出了积极的评价。作为论坛第一期的演讲者,李龙研究员课题组的张妤彤同学表示:“1+X是一个很好的交流、学习平台,在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分享给大家,为大家提供一些科研新思路的同时;于自己而言,也能在与不同专业的同学交流中碰撞出一些新的灵感,从而更好的促进自己课题的推进”;有同样感受的陈依东同学表示:“可以和相关领域的专家一块交流学习,同时还邀请了交叉领域的老师,可以帮助我们打开研究思路,为自己的科研增光加色”。

与此同时,演讲者还为论坛提出了宝贵的改进意见。林一瀚研究员课题组的吴佳奇同学建议:“可以请多位不同领域的老师作为点评嘉宾,这样就能产生不同观点和见解的思维碰撞。此外,除了对于课题本身的探讨,还可以对相关领域的宏观问题进行发散性讨论,并且也可以就科研学习和五年规划以及师兄师姐是如何做出比较好的科研课题的进行讨论和交流。这样不仅是对课题的结构性报告交流,更能对低年级同学其他方面的科研生活有帮助。

“1+X”论坛现场学生提问与专家点评环节

听者言

“1+X”论坛吸引了来自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生命科学学院、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未来技术学院、心理与认识科学学院等多个院系的同学,他们认真听报告,积极问问题:问询实验思路、请教实验方法、深究实验细节,与此同时还会针对报告中的实验设计或实验现象提出自己的观点,与讲者进行探讨。

论坛作为生命科学联合中心学生文献阅读课程的一部分,向新入学的研究生们示范了如何发现课题、如何设计实验以及怎样进行学术报告。CLS 2021级的王慧同学表示:“这个活动有专业的老师做出专业的点评指导,让整个研究问题的探讨更加有深度;给了我们很好的机会去了解同行的师兄师姐的研究,也能够了解一些有趣的跟专业无关的研究(比如人工智能方面);最后有这么优秀的师兄师姐的研究给了我们这些后辈很大的激励作用,让我能像他们学习科研奋斗的精神品质”;CLS 2021级的姜焱晨同学则更高兴于学习到了科研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的解决思路,他认为这个系列讲座对像自己一样的低年级学生而言非常有意义。

组织者言

“1+X”论坛的发起和组织者是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生命科学联合中心研究生学术交流委员会的八名成员,他们分别是林一瀚研究员课题组的马良(CLS 2016级)、李毓龙教授课题组的赵天军(CLS 2017级)、赵明辉教授课题组的毛昭敏(CLS 2017级)、陈鹏教授课题组的孔令昊(CLS 2018级)、王初教授课题组的刘子华(CLS 2018级)、方方教授课题组的宋永前(CLS 2018级)、高宁教授课题组的闫璐(CLS 2018级)和张蔚研究员课题组的张宇博(CLS 2019级)。在一年的活动圆满结束后,作为组织者,他们也有一些感想。

参与组织的博士生闫璐同学讲到论坛的初衷:“作为一个positive的砖工,如果我建了一个漂亮的房子,那我会很乐意跟别人展示、炫耀它。疫情之前,我们可以去参加国内甚至国际上很多会议,讲述自己的工作;疫情之后这样的机会就少了很多。所以我们很希望能有这样一个平台给大家,作为单一的个体‘1’参加论坛,去收获来自各个领域未知的‘X’。”

委员会主席马良博士总结:“通过参与组织讲座,不仅听了很多优秀同侨的分享,锻炼了自己组织学术活动的能力,更有幸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小伙伴,大家能一起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是一段非常美好的经历。期待‘1+X’论坛能持续推出高质量的讲座,坚持五十年以上,一直为同学们提供一个成长、锻炼、学习的舞台。”

师者言

每场报告都有不同领域的教授进行专业点评,总结出彩点、指出不足处,并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与讨论,分析领域内的研究热点与难点,使同学们受益匪浅。

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副院长王初教授参加了每一场的论坛活动,他表示:“很高兴能看到同学们如此积极地提问,大家热情之高甚至让我有些惊讶”。有多位作为论坛点评嘉宾的教授表示,相比于PI报告,学生报告似乎更能激发同学们的提问热情。各位老师表达了对论坛前景的期许,祝愿论坛能成为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的品牌活动,越办越好。

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始终坚持以学生成长成才为中心,创新和探索交叉学科人才培养模式,打造长期服务于学生的跨学科交流平台与宽松包容的学科交叉文化氛围,助力交叉学科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新学年到来了,新一轮的研究生学术交流“1+X”论坛活动又将如期开展。新的学年,新的早秋,我们准备好了很棒的故事,邀请你前来聆听。

编辑:梁萍

(本文转载自北京大学研究生教育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