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天”成功发射!这些高校,为国立功!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2022-07-25 14:48 浏览量: 3004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北京时间2022年7月24日14时22分,搭载问天实验舱的长征五号B遥三运载火箭,在我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发射,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问天实验舱成功发射是航天史上的又一高光时刻,其背后,是无数研发人员和培养出他们的母校,一代代地传承和坚守。他们的辛勤努力和付出,为我国航天事业腾飞提供了十足动力!

西北工业大学

此次发射成功的背后,也有许许多多西工大师生、校友的耕耘与奉献,展现了西工大人的奋斗与担当!

机电学院张卫红院士团队将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成果应用于长征五号火箭上面级系统的轻量化设计以及火箭发动机结构的高性能设计与制造。优化后,结构减重和系统动力学性能提升显著。

机电学院刘维伟副教授,参与了航天发动机难加工材料弯管的高效精密加工技术攻关。通过检测-加工一体的自适应加工技术,实现了发动机弯管等复杂构件的高效精密加工。

自动化学院窦满峰教授课题组承担了问天实验舱太阳翼展开机构驱动电机的研制工作,着力突破空间极端环境下稀土永磁电机的高可靠性设计技术,为空间站太阳翼在轨展开、驱动机构对日定向跟踪提供支持。

除了在校师生,还有许多校友积极参与到了问天实验舱与长征五号B遥三运载火箭发射工作中,为中国航天事业贡献力量。

李东,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总设计师。1989-1990年在西北工业大学进行研究生课程学习。曾圆满完成天问一号、嫦娥五号、空间站舱段等国家重大航天工程任务的发射。

王维彬,研究员,曾任我国50吨氢氧发动机总设计师,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副总设计师。1986年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航空发动机设计专业,参与国家月球探测、火星探测、空间站建设等工程,长期从事低温高能火箭发动机研发,是国家五部委颁发长征五号运载火箭首次飞行任务突出贡献者。

李学锋,长征五号系列运载火箭控制系统副总师。1992年硕士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大飞行器控制专业,1996年博士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导航制导控制与仿真专业。

娄路亮,火箭系统副总设计师。1997年本科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塑性成形工艺及设备专业,2000年硕士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材料加工工程专业,全程参与了我国新一代大型火箭长征五号、长征五号B的研制,圆满完成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空间站核心舱、问天实验舱等的发射。

柏林厚,现任空间站系统副总设计师。2002年本科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航海学院。从事空间站总体设计和飞行控制工作,目前是空间站任务联合飞控试验队技术负责人。

许宗飞,2007年本科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自动化学院自动化专业,2010年硕士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专业,现工作于航天五院总体设计部,担任问天实验舱总体副主任设计师。

范高洁,现任空间站系统总体副主任设计师。西北工业大学航天学院2004级本科生,2008级硕士生。负责总体飞行方案设计、轨道设计和飞控实施等,目前是空间站任务飞控试验队总体技术负责人。

中国航天,正在飞向更远处,走向更高处,致敬中国航天人,也致敬不断耕耘于航天事业的西工大人!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在北航校内,多项科研攻关团队,承载中国空间站建设各环节关键任务把服务国家作为最高追求。在工程一线,众多北航校友扎根航天事业,助力圆梦天宫用代代接续传承,诠释“空天报国”精神。

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总设计师李东是北航1985级本科生;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总指挥王珏是北航2009届博士生、宇航学院兼职博导。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中国航天发展的每一个关键节点,都有南航人在背后默默助力着。

自动化学院王莉教授领衔的“智能配电系统”团队面向空间站等载人航天任务,开展航天器智能并网控制及保护技术研究。针对空间站组合体复杂构型后各飞行器帆板遮挡引起的能源均衡配置和使用问题,建立控制模型,将固态功率控制器技术应用于空间站系统各智能配电器中,实现功率的通断控制和安全保护;采用智能并网控制技术实现空间站系统多飞行器之间能源系统并网供电,解决了能源的最优利用和统一调配问题。

材料科学与技术学院占小红教授团队参与了长征系列多型运载火箭贮箱焊接结构研制任务,开发了跨尺度一体化建模与仿真技术,形成了火箭贮箱焊接应力与变形全局高精度调控策略,实现了5米级贮箱焊接变形小于千分之一,助力长征5B运载火箭顺利发射。

材料科学与技术学院超级绝热复合材料课题组陈照峰教授、杨丽霞讲师开发的航天级轻质纳米真空绝热板,成功应用于我国问天实验舱低温实验保冷设备。团队历经六年,经过上百次实验开发出超低导热长寿命轻质纳米真空绝热板,突破了气相纳米氧化硅微结构调控、复杂真空成型和封装安装技术瓶颈,确保了真空绝热板性能长期稳定,获授权国家国际发明专利10余项。在相同保温效果下,真空绝热板厚度仅为传统保温材料的1/5~1/8,解决了问天舱保冷设备轻量化与小型化难题,提高飞船内空间利用效率,为飞船开展超低温试验提供了解决方案。

南航航天学院陈传志副教授领衔研发的定向装置油脂补加机构已应用于我国问天实验舱的研制,该技术通过单驱多动纯机械联动润滑方案,解决定向装置传递链路复杂、摩擦大、误差累积致油膜厚度控制难的技术难题,可实现定向装置隔离域面的分区精准润滑,为我国实验舱的研制贡献了南航力量。

此外,还有很多南航师生,参与了多项科研项目保障着空间站运行:

航空学院文浩教授团队“空间结构在轨自主组装的动态控制”;航空学院余莉教授团队“降落伞气动减速技术研究”;航空学院姚卫星教授团队“空间站伸展机构疲劳评估与试验验证”;航空学院王志瑾教授团队“空间站柔性太阳翼设计”;自动化学院吴红飞教授团队“空间站大功率电源系统”;机电学院田威教授团队“核心舱复杂结构原位多机器人协同装配技术”;材料科学与技术学院丰俊东副教授团队“空间站工程航天医学实验项目”等多项课题;材料科学与技术学院占小红教授团队“飞船防热承载结构精密激光焊接与高效增材制造技术”;航天学院陈金宝教授团队“机械臂和展开机构”;航天学院王小涛教授团队“空间在轨机器人”、电磁阻尼器高低温测试系统;航天学院陈传志副教授“新型空间弱撞击对接机构及其柔顺控制技术”

南航校友们根植“红色基因”、怀揣“蓝色梦想”,走出校园、扎根岗位,汇聚成为了南航校友力量,为“牧星”征程保驾护航!

北京理工大学

在我国璀璨辉煌的航天事业背后,有着很多矢志奋斗的北理工人。

北理工科研团队参与研制的关键技术,大幅度降低了燃气射流核心区长度,有效降低了燃气流对运载火箭的影响,该技术在文昌发射场导流槽工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为中国火箭“编织”新一代“火焰尾翼”。

为了保证直播图像的顺利呈现,北理工科研团队开发的高效视频编解码技术为箭体图像直播提供了技术支持,该技术自2005年首次应用于长征火箭以来,持续为“神舟”系列飞船的发射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将火箭飞行动态的珍贵图像实时传回地面。

本次交会对接将是我国目前最大吨位的两个航天器之间的交会对接,面对如此大场面,北理工科研团队研制的交会对接微波雷达信号处理机和微波应答机信号处理机将为他们精准导航。

重庆大学

问天实验舱在预定轨道上完成姿态调整和系统调试后,其太阳能电池翼的阿尔法对日定向驱动机构将投入使用。该阿尔法机构采用的对构齿轮传动由重庆大学自主研发,并在上海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上海航天设备制造总厂、郑州机械研究所等单位的通力合作下完成对构齿轮正样产品的交付。

重庆大学陈兵奎教授团队在前期积累的理论研究和工业应用基础上,针对阿尔法机构对构齿轮传动进行了近八年的攻关,攻克了极端工况下对构齿轮设计理论与方法、多物理量作用下对构齿轮数字闭环精密加工与测量、拟实条件下对构齿轮加速疲劳寿命试验技术与装备等多项关键技术,并最终完成问天实验舱和梦天实验舱阿尔法机构对构齿轮产品的交付。

浙江工业大学

每一艘神舟飞船不仅装载着勇敢的宇航员们,也承载着从研发、制造,到组装等各个环节人员的日日夜夜。无数战斗在国防科研阵地上的先锋,为研制、发射大型运载火箭、神舟载人飞船付出了无法言喻的艰辛劳动。

2021年毕业于浙江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给排水专业的彭浩,就是那幕后工作者之一,他说:“我们在几十公里之外,看着火箭发射、腾空,心中汹涌澎湃的是强烈的自豪感!”

这是戈壁滩上一个不起眼的小点号,东风人称它为新水源地,它还有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名字叫“神泉”。

人们常常感觉不到它的存在,但它却源源不断地为大家送去甘甜的水源。守护“神泉”的青年正用自己一点一滴的努力滋润着东风航天城,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助力着航天的辉煌。

彭浩所在的驻地在酒泉戈壁滩,为了保持“绿进沙退”,防止“沙进人退”,绿化是他们的日常工作之一。身为“自治沙人”,他们勘察环境,开展治理工作。

对于深处戈壁荒漠的酒泉来说,水资源是重中之重,而看似不起眼的给排水工作,实际上是这大漠上宛如生命线一般的重要工程,来自“神泉”的水资源不仅仅保证了发射中心的科研工作,保障了人员生活,还为大漠上的防风林建设出了一大份力。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是大自然对驻守者们的馈赠,一代又一代像彭浩一样的的航天科技工作者,默默坚守,扎根大漠!他们值得所有的鲜花与掌声。

编辑:梁萍

(本文转载自青塔 ,如有侵权请电话联系13810995524)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MBAChina立场。采编部邮箱:news@mbachina.com,欢迎交流与合作。

收藏
订阅

备考交流

免费领取价值5000元MBA备考学习包(含近8年真题) 购买管理类联考MBA/MPAcc/MEM/MPA大纲配套新教材

扫码关注我们

  • 获取报考资讯
  • 了解院校活动
  • 学习备考干货
  • 研究上岸攻略